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浅析

2021-03-29段桂洪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新闻宣传

段桂洪

摘要: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概念、发展以及创新实践等三个方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入探究,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考、新论述、新观点,力求准确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重要发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题作重要讲话;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做好网络时代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的新要求;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对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者提出了“四向”的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次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舆论引导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践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进行深入阐述,并且明确提出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闻宣传从业者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指导,为新闻宣传以及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纲领。

《辞海》将新闻定义为“新闻是指对刚刚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定义中直接包含了新闻应该具有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其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即新闻是经过媒体报道的刚刚发生的真实事件。

新闻观是一种以“新闻”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它是对于“什么是新闻”以及“如何进行新闻实践”的合理解释。新闻观构建起新闻共同体的灵魂,是指导新闻实践全局发展的根本性认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中新闻宣传工作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直接反映和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对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认知及高度概括。就我国实际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我国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的根本指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党和政府确立的唯一用来指导新闻领域及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闻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形成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中国化实践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的科学认知、对新闻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

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闻和新闻传播的整体观,其核心包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规则和马克思主义中与自然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均体现出其对宣传工作的重视,更是可以提炼、总结、归纳出讲话中蕴含的新闻舆论观点,对于形成习近平新闻观有所助益,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断总结、提炼、充实、完善和发展的新闻思想的结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基于新的时代特征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成果,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同时基于媒体融合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党的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大事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完善党的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体系将有所助益。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意义

理论源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基于新时代媒体融合加速的现状,为满足舆论引导需求而逐渐产生的新闻宣传思想。

首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容侵犯,同时要求从业人员积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改革及创新路径。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顺应时势,积极抢占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舆论阵地,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通过网络进行延伸,助力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宣传从业人员的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构建健康绿色的新闻舆论环境,需要广大新闻宣传从业人员具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新闻宣传工作环境的转变要求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也顺应时势进行话语体系等的相关改变,以满足不同时期受众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期待和需求。

理论源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基于新时代媒体融合加速的现状,为满足舆论引导需求而逐渐产生的新闻宣传思想。

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并且将有效助推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依托,紧贴时代背景、顺应时代变化,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关键要素,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话语体系。

坚持党媒姓党、党管媒体,坚守正确舆论引导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坚守正确舆论导向。同时,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守政治底线、遵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推动网络舆论朝向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正向舆论的引导和渗透作用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漫长的过程,人民群众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并逐渐形成舆论基调,进而形成舆论立场。马克思曾表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导致整个时代覆灭。想要坚守住思想防线,必须保证舆论立场的坚定。

加强了新闻媒体人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习近平新闻观中关于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要求为新闻宣传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健康绿色的新闻舆论环境,需要广大新闻宣传从业人员具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新闻宣传工作环境的转变要求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应顺应时势进行话语体系等的相关改变,以满足不同时期受众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期待和需求。

创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在习近平新闻观的有效指导下,中国廉政建设网成立。从“微博反腐”到网站成立,再到2021年夏天的河南、山西两省暴雨后兴起的“线上求助”,因为网络媒介的发展,媒介监督成为最有效的舆论引导与监督方式之一,对于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有效创新。

首先,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家到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新闻宣传思想的形成发展及理论沉淀后,结合网络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发展创新并生成为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产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以,这一新闻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创新。

其次,宣传媒介及手段创新。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新闻宣传以及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刻板表达方式,在网络媒介赋权、草根崛起的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仅是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更是对从业人员政治素养的极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话语体系。

坚持党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

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已经上升成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新闻宣传以及舆论引导成为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抓手,媒体成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宣传阵地。因此,必须坚持由党管理,党媒姓党。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勁、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

任何新闻报道或媒体发布的消息都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新闻或者消息的传递都非绝对的客观传播,在有限的新闻报道中,选择的报道内容、侧重点、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把握都会对其舆论导向有很大影响。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维护团结稳定的发展局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发挥舆论监督正向作用,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坚持创新融合,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媒体格局以及舆论生态进行剧烈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并发展的。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推动媒体差异化发展,优化媒体结构布局,以深度融合助力媒体转型,以内容建设获得发展新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引领媒体融合不断发展,快速实现从“相加”向“融合”的转变,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最新要求。

提升专业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新闻从业人员,其职业素养对宣传工作中的舆论引导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全媒体的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全面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积极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以及保障机制,同时要规范化、制度化新闻宣传行业内存在问题的治理力度,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队伍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国际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宣传工作要立足全局、把握时势。当今中国已处于世界交往体系之中,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应放眼世界,积极对外展示我国的大国形象。有关部门应积极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国际传播的新闻思想,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建立国际传播媒体矩阵、整合外宣资源力量和开展合作传播,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为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新时代的中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

基于当前网络发展、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次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看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动摇的同时又审时度势提出创新观点。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原则、掌握“时、度、效”方法、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坚持创新新闻宣传理念、形成全党大宣传格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等,为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新闻宣传
国企新闻宣传工作的进阶路径
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教育部召开2015年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现场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