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的新媒体电影主流价值观构建

2021-03-28王小尚

大观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新媒体

王小尚

摘 要: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不断深入,新媒体电影逐渐普及。与传统的院线电影有所不同,新媒体电影主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采用数据传输的方式播放电影,发挥媒体传播的作用,播放方便快捷。同时,非虚构电影在媒体上出现,这种进行了艺术技巧处理的电影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艺术感,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符合。现在的电影主流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非虚构的影响,而对电影主流价值观合理构建,就需要对非虚构准确定位,使得新媒体电影在市场上有所突破。文章着重于研究非虚构互联网语境下新媒体电影主流价值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非虚构;互联网语境;新媒体;电影主流;价值观

随着新媒体电影的崛起,处于互联网环境中,商业利益成为重要的追逐目标,主流价值观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媒体信息的传递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非常不利于新媒体电影的未来发展。新媒体电影与传统的院线电影在传播特质上有所不同,其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实现数据化传递,传播覆盖面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新媒体电影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非常重视。非虚构电影受到非虚构文学的启发,结合到新媒体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推进新媒体电影更好地發展[1]。

一、非虚构电影的界定

关于非虚构的界定,顾名思义,就是真实地发生的事实。非虚构概念源自西方,其是建立在现实元素的基础上的,基于真实的事件所创作的电影即为非虚构电影[2]。这种电影创作形式与虚构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特殊的叙事特征。非虚构电影基于非虚构文学发展而来,作为舶来品,其在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概念,而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中国的研究学者认为,非虚构电影类似于纪实电影,虽然属性相同,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非虚构电影注重电影创作者的个人视角,属于完全独立的电影创作行为,这种电影创作行为不应该对外在的因素有依附性,更不可以对外在因素予以服从。从概念角度而言,非虚构电影是一种艺术形态,与虚构电影之间可以从创作作品的题材、电影的内容以及电影创作的技巧上有所区分。非虚构本身就是一种电影创作手法,也可以作为一种电影创作类型存在。

虽然对于很多人而言,电影艺术本身就是虚构的作品,但是也呈现出新的倾向,一些非虚构的电影涌现出来,包括纪录片、传记电影以及有关历史事件的电影都是基于真实的事件创作的,因此可以被列入非虚构范畴。纪录片呈现出事件的真实一面,却是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呈现,这种电影具有纪实性,也被艺术化。在现在的互联网媒体中,非虚构电影的呈现,对电影的主流价值观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二、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电影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一)明确电影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界限

电影市场因为运用了新媒体元素实现了更新,但是浓重的商业意味导致部分媒体电影在价值构建上缺失,甚至偏离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电影艺术中融入网络元素,要增强观众对电影的吸引力,就要发挥反馈作用,这也是对电影艺术不断完善的主要途径。在进行电影创作中,对受众的反馈要及时把握,还要明确电影消费趋向。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使智能终端拥有巨大的保有量,而且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加快,使得互联网电影中融入了大量娱乐性元素,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创作者的价值观构建非常重要。

非虚构电影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逐渐消解了虚构媒体电影的不足,艺术审美得到提升,内容以真实事件为核心。在媒体环境中,电影创作逐渐草根化,比如,受到观众欢迎的新媒体电影形式短视频电影也在向非虚构方向发展,将真实的事件呈现给观众,稍做艺术处理以表达创作主题。非虚构电影艺术化,重在用真实的事件传播主流价值观,让观众认识到真、善、美是自己需要承担的职责。但是在非虚构电影的创作中,要明确电影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界限,让观众不会因此打破原有的电影认知框架,维护原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能够做出明确判断,这对非虚构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以奥斯卡电影为例,《聚焦》《乔伊的奋斗》《丹麦女孩》《间谍之桥》等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作品。韩国也有很多以现实题材著称的影片,比如《素媛》《熔炉》《黄海》等受到欢迎。中国在近年来也生产了一些非虚构作品,《嘉年华》就是其中的佳作。非虚构电影催生了一批商业项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拥有百万新媒体用户,可见,以现实题材故事为依据的非虚构电影的新媒体运营路径十分清晰,这也是非虚构电影商业探索的新路径。

(二)强调大众的参与性

电影娱乐化的目的是发挥其商业价值,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需要让观众有很好的观影体验,而此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部分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已经背离了主流价值观,使得电影所传递的思想以及体现的文化存在偏激,对社会的和谐非常不利。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媒体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观看这样的电影非常不利于健康成长。中国的电影业要全面发展,对于当前媒体电影所存在的弊病就要逐一消除。

电影的娱乐化更为强调虚构性,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却是暂时性的,而且对电影业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新媒体电影讲究原创性,在媒体环境中进行数字化传播,具有即时性,而且还可以与观众产生互动效应。新媒体电影利用其传播优势,使得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主要的审美取向是娱乐化。随着短视频和微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一些真实的事件经过编辑处理后以电影的形式播放出来,非虚构电影的主流价值观构建就可以从这里开始。将充满正能量的真实事件拍摄为电影,在网络上传播,能够正确引导观众的价值观,而大众的参与,以及观众对电影创作的反馈,能够让电影创作者了解观众的价值观,实现非虚构电影的广泛传播。

以《湄公河行动》为例,其为非虚构叙事倾向的电影,在影片筹备阶段,剧组赴金三角地区搜集资料,与当地警方深度交流,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详细了解。编剧团队记录下了糯康庭审的全过程,从一线干警身上截取了很多人物特征。为将最贴近真实的效果呈现出来,导演与公安部缉毒部门探讨案情,整理出几十万字录音资料,电影高度还原了“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致敬了中国英勇无畏的缉毒警察。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新媒体环境中,电影创作呈现出新的趋向,这对于电影业而言是机遇,同时也要面临各种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使电影逐渐走上平民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观看电影,电影业的商业利润增多,让部分电影创作者在价值取向上从偏重艺术转向偏重商业。在互联网语境下,新媒体电影的主流价值观不断构建起来,一些电影艺术所具备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创作电影,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各种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新媒体电影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各种问题浮现出来,甚至对观众的主流价值观构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电影为了获得良好的市场效应,逐渐转向非虚构电影,基于真实的事件进行创作,以此吸引观众眼球。但是,电影毕竟是艺术,其中蕴含了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如果将电影内容与观众日常生活的界面模糊化,很有可能对观众产生误导。所以,非虚构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合理构建非常重要,对电影业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蕾.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价值观内涵传播: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5):59.

[2]夏永康.新媒体领域视角下新闻非虚构写作方式的转变:以《人物》公众号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15):103.

[3]何建明.创意写作理念与实践:中国非虚构文学发展的新契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53-56.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新媒体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