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温度
2021-03-28张思芬姚世龙
张思芬 姚世龙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等一些软件在人们的生活中迅速普及,各种各样的观念也开始通过这类软件传播。当代的初中生也借助这类软件逐步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并参与其中的探讨。在这种现状下,初中生更要求追求公平,处理结果要符合人性。基于此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以严肃的法理以及情理,展现道德与法治的理性和良知,实现温度教学。文章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提出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温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温度课堂;问题;意义;策略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内部所阐述的内容包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基本的道德规则、如何成为一个负责的人等等。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让处于迷茫中的初中生更好地认知自己,继而找寻正确的方向。在教学环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传递该门课程的温度,让学生了解严谨的法制制度之下有理性,日常情理之中有良知,通过理性和良知的充分结合,体会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
初中学生所面临的任务就是中考,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在中考阶段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上一个好的高中。而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如此,高的升学率,对于初中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使得具体在教学的环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将过多的课程安排在语、数、外这些占据较高分值的科目中,使得语、数、外这些科目的主科地位越来越突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也逐步被冷落,这必然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激情,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未和学生的学情紧密联系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文字为主,且内部的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是非常的空洞且抽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有些学校已经融入了课前预习、课上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课件时,往往并没有基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设置预习教案时,教师往往会基于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却未注重对学习者造成的影响,如学习者是否有兴趣参与,这样的教学预习导案能否发挥出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往往设计的教案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难以起到预习作用。反而会使得学生失去预习的兴趣,也影响了课堂问题的有效探讨。学生只能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枯燥性,无法体会法治的理性以及人情的良知,也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未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转变为有温度的课堂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述的是法理和人情,内部很多的知识点其实和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是课本在阐述时都是采用较为枯燥的文字,这也使得学生学习时毫无兴趣,也难以体会其和生活存在的联系。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也未意识到该门课程对于初中生而言的枯燥性,未将枯燥课堂转变为有温度的课堂,很难真正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 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温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氛围
传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学时,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并记忆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学习的氛围也较差。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当下的很多初中学校课堂中已经基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融入温度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理性,道德及良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内部有很多的法治知识、道德认知,如果光靠教师的一言堂讲解,往往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点。而融入温度教学,传递《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性和良知时,则可以建立课程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讓学生对一些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透彻分析,继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效率。
(三)有利于达到以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正确法治观、价值观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对于初中生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递理性以及良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属于一个法制社会,同时能够善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做一个遵守社会规则以及负责任的人,这也达到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 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温度课堂的策略
(一)营造一个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
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则是展现出该课堂的人文化、和谐化,同时也离不开规则化。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师,需要放低姿态,将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对待学生上课的走神、打瞌睡等行为,不是直接要求学生站起来,而是轻轻地走到旁边,敲敲桌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课堂的温度。此外,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并积极地将课堂知识点和生活热点事件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基于课堂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同理心、爱心,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总之有温度课堂的营造应从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内容两方面去优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感受理性和良知。
(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展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温度
中国是一个传统民族,其有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谦让、爱、慈悲等。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师,更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展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中各类事件都是法、情和理的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处于逆境中的弱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颗同理心,同时能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科学定位。例如,在学习《尊重他人》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尊重他人所带来的温度,继而能够拥有一颗同理之心。前段时间在某个App中有这样一段简短的视频,该视频中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给员工发放工作牌。在发放工作牌的时候,并没有将工作牌递到员工的手上,而是扔在了地上。员工只能蹲下身子去捡,而由于发工作牌的人速度过快,很多人都要蹲在地上找很长时间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牌。随后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发酵,虽然管理者出面道歉,但对于受侮辱的工作人员一一选择了离职,这也导致该电子厂新开的生产线被迫停工。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分析该事件中发牌工作人员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说缺乏谦让之心、尊重他人之心的企业,也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后来员工纷纷离职呢?学生答:在这样一个没有温度的企业中,员工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传递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能够尊重他人,有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