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
2021-03-28巩青春
巩青春
[摘 要]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淬炼思想的实践阵地,通过引导学生读经典,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程实效性,坚定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从中汲取力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关键词]经典著作 理论自信 思想教育 持久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
2018年5月2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际中,应根据课程实际,适时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指导学习,在淬炼自身思想境界的同时带领青年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魅力,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体系正确性的认识,逐渐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坚定学生理论自信的有效途径
理论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性和科学性。这一科学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其成熟性在于中国共产党从不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条式的理解,总是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灵活运用和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其科学性表现在内容的逻辑关系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一系列在逻辑上相互递进、实践上民众普遍关心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和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性和科学性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概论课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性质和形式的考试,满足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师生均疏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读原文、悟原理,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距离国家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坚定青年学生的理论自信要注意引导他们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但首先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什么,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坚定学生理论自信的一个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自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对学生坚定理论自信有着直接的帮助。比如讲到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时,就应引导学生了解《论持久战》等著作,把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写作背景、重要意义等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这些著作的关注,课后可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交流学习体会等方式监督和督促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又帮助他们了解近代中国革命情况,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有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
以《论持久战》为例,阐释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积极影响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完成的一篇讲演稿,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经典军事理论著作。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和各自特点的分析,得出抗日战争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的结论。以充分的说服力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为调动广大军民坚持抗战坚定了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
1.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使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程实效性
初读《论持久战》,可引导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时期,设置问题并进行解答,引起学生对内容的思考。文章一开始就指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东方和世界战争史上都备受关注,“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环环紧扣,使学生紧跟着文章的连连追问思考战争的走向。在提出并回答了民众一系列关心的问题之后,给出了“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斩钉截铁、直观明了地回答消除了大家一度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章不多,教师总是在概论课或其他的学科教学中教育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在引导学生读《论持久战》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具有更为直观的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战斗力不强,导致大片国土沦丧,致使一部分民众产生了对抗战的悲观情绪以至于对抗日战争的结局产生迷茫的心理和看法。一些人认为,武器和国力皆不如日本,战争的结果就是失败。国民党内部意见也不一致:以蒋介石为首的一些人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或者日本国内的变化迅速结束战争;国民党政府中的投降派则宣扬“再战必亡”论,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引起速胜论一度占上风,认为凭着中国军民的团结顽强和视死如归,很快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产生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的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思想上的迷惘、混乱和暂时不利的战局给当时的民众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论持久战》就是从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为了消除消极思想、鼓舞革命斗志、坚定革命信念而创作的。为了帮助民众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文章在给出结论后围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四个特点进行阐释说明。“敌强我弱”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胶着状的艰苦历程;“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國。文章还就为什么是持久战而展开论述,虽然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的,但由于受国力兵力等因素,敌强我弱的特点在短期内不能够得到根本改变,所以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关于为什么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这一问题,文章认为“日本的战争是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达目的,决不停止”。这些观点的提出立足实际,循循善诱,有很强的说服力,一方面告诫中国军民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另一方面又告诫民众对战争期间出现的暂时挫折要持正确的态度,既要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又不能求胜心切、忽略敌方暂时强大的实力而轻视对方,要通过正义力量的积攒和发展,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文章立足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给出结论并层层分析,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学习《论持久战》,帮助学生用文章中的事例来理解和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2.读《论持久战》,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
《论持久战》一文的寫作方法对学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围绕着抗日战争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线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层次清晰,逻辑关系严密,堪称政论性文章的经典之作。纵观全文,文章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有理有据的事实分析使民众对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充满信心,对抗战期间广大民众的悲观情绪进行抚慰。在许多影视作品、《毛泽东传》、党史资料以及抗战将领的回忆录中均能找到许多人在学习《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后的体会以及激动心情的有关描述,“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一下子感觉亮堂起来”,让民众对抗战胜利既充满信心,又做好长期抗战的各项准备。《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不仅分析了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同时还对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提出了相应的办法。提出并解决问题,成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成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现在的青年学生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习惯使用网络语言、阅读电子书籍,网络交流畅通无阻,但在正规的学术文章、政论性的文章写作方面存在不足,诸如文章框架立意不新、缺乏逻辑关系、结构和表述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将《论持久战》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文章的前后呼应、学习文章的以理服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会起到积极的效果。现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大部分通过专升本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指导他们写好毕业论文对学生而言非常实用。
3.读《论持久战》,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坚定理论自信到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坚定青年学生“四个自信”,首先从坚定理论自信开始,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融入具体的章节内容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帮助其真学、真懂,逐渐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深刻认识这一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以中国梦来激励和鞭策自己,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效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来显示这一理论的实践效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在概论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帮助学生在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青年学生理论自信、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8-5-5(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2-443+439+476.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