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周恩来给党外人士的书信看党的统战艺术

2021-03-28王俊玲

学理论·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周恩来书信艺术

王俊玲

摘 要:周恩来给党外人士的书信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理想与党外代表人士的交往交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饱含智慧的统战艺术。即于共同目标上化解矛盾的统战方法、于团结之路上身先力卒的统战行动、于大局利益上力求一致的统战胸怀、于正确立场上刚柔并济的统战技巧、于细微关照上表达挚爱的统战情感。

关键词:周恩来;书信;党外人士;统战;艺术

在通信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借助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并交流思想,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一生写过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书信,其中部分书信涉及党的统战事业,记录着与党外人士的交往交流,体现了周恩来总理高尚的革命情操,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饱含智慧的统战工作艺术。

一、周恩来给党外人士的书信产生的历史背景

周恩来给党外人士的书信主要集中在两个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之后继续把侵略目标指向华北,进而实现把整个中国变为殖民地的野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抗日救国的目标,呼吁全国各党派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与国民党当局、地方实力派及名流学者进行书信往来,激发了当时各界抗日同胞保家卫国的真诚觉悟。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争侵害的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无比迫切。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张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仍妄想一党专政,并为实现独裁野心不惜发动内战。在当时中华民族千疮百孔的现实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保持信件沟通,团结各界爱国力量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周恩来给党外人士的书信蕴含的统战艺术

周恩来给党外人士的书信所承载的笔墨之间,无处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致力团结的统战艺术,彰显了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和价值,必将为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开展提供思想借鉴。

(一)于共同目标上化解矛盾的统战方法:共荣共损,何分红白

1935年,日本加紧侵吞我国华北,中华民族生死攸关,抗日救国是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所面临的首要任务。1936年,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后[1],周恩来先后致函多位国民党代表人士,共商联合抗日大计。1936年5月,致函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时子周,“今日兵压境,先生其有意于联合各界,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为救亡图存之举乎”[2]92-93?1936年下半年,“近者寇入益深,伪军侵绥”且“西北危机迫在旦夕”已成事实[2]100-102,此时周恩来致函国民党政府第一军军长胡宗南,“西北再失,则同陷浩劫,同为奴隶,尚何胜负可言?[2]109-111”;致函国民党政府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陈诚、国民党政府军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今大敌当前,舍同仇御侮、共谋民族出路外,则只有相率为奴耳。既为人奴,尚何分国共,何分红白?[2]117-120”“贵我双方今日虽为敌对,一旦杀敌于同一战线,血迹凝结,宁复再分彼此?故吾齐今日之战,已成鹬蚌,再不停止,必将自焚[2]117-120”。

从与国民党当局及代表人士的信件可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华民族存亡之际,周恩来同志时刻牢牢抓住“抗日救国”的国人共同目标,有效号召国民党当局同仇御侮共谋民族出路,化解了时下不再是主要矛盾的国共关系,激发了炎黄子孙保家卫国的血性和担当,为凝心聚力抗日救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人士和平建国的愿望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政治方针存在突出矛盾。为避免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团结党外贤达共同争取建立民主的新中国。1946年5月,在扭转危局争取和平民主的关键时期,周恩来致函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代表人士蔡廷锴,“民主和平之事业,端赖各方一致合作,向所信迈进”[2]290-291;致函民盟南方总支部主席彭泽民,“端赖全国民主力量之一致努力,庶可促使当局改变政策,和平民主乃有实现之望”[2]292-293等。

从与党外贤达志士的信件可见,在“反独裁反内战”的国内形势下,周恩来与时俱进地将“民主和平”视作与民主人士的共同奋斗目标,并在这一共同目标上实现了与党外人士的新的团结,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于共同目标上化解矛盾的统战方法,其艺术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客观地审时度势,在正确分析当下时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各界人士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正如统一战线同心圆的圆心,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各界人士的“一致性”,体现为“共荣共损”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各界人士在思想上容易模糊自身界限,从而更加易于融为一体,视自身为共同奋斗力量中“何分红白”的一分子,一道致力于共同目标的实现,达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统战目的。

(二)于团结之路上身先力卒的统战行动:率先垂范,再接再厉

1936年,强敌压境之势下华北面临沦亡,中国共产党不忍亡国惨祸降临国土,为尽快谋求建立抗日战线,时刻率先垂范,再接再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再次申明关于重新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3]。在此之前,周恩来就曾致函时子周,“去岁红军北上,志切抗日,幸达陕甘,得以西北为根据。今春东向出师,为争对日作战”[2]92-93,表明共产党为保家卫国已率先垂范地采取了有利行动。

1936年9月,在西北危在旦夕之际,周恩来致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陈果夫、陈立夫,“敝方自一方面军到西北后,已數作停战要求。今二、四两方面军亦北入陕甘,其目的全在会合抗日”[2]100-102;致函蒋介石,表示国民党当局如果能够停止内战,“则苏维埃与红军誓将实践自己宣言,统一于全国抗日政府指挥之下,为驱逐日寇而奋斗到底”[2]105-108。“未可骤信,则先生不妨商定停战地区,邀请国内救国团体各界代表监视停战,必知红军力守信誓,只愿在抗日战争中担任一定防线,以其全力献之于民族解放,他则一无所求也。”[2]105-108

在国民党局势仍不明朗之时,周恩来致函陈诚、汤恩伯,“现苏维埃中央政府及红军军事委员会已发布命令,停止对国民革命军之任何攻击,仅许被攻击之自卫。如有缴获,在抗日时一律送还;如国民革命军向抗日阵地转移时,制止任何妨碍举动,并须给以一切可能之援助”[2]117-120。“若贵军及其他国军一旦开赴前敌,苏维埃与红军必誓以全力相助。请寄语晋绥当局及一切愿赴抗日前线者,红军主力今已会合,所望者为抗战先锋,决不愿偷生苟安于后。”[2]117-120

以上信件内容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面临强敌压境之势为救亡图存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即使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四面攻击,中国共产党仍时刻以德报怨,率先垂范,不断促进国民党当局之觉醒,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事宜再接再厉。

于团结道路上身先力卒的统战行动,其艺术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团结大计,始终秉持“行胜于言”的价值理念。“身先”表明中国共产党行动上的率先垂范,通过实际行动向世人有效传达团结愿望,感化和带领统战对象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从而实现统战各方行动上的统一,诠释了党的统战工作“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和行动力。“力卒”突出中国共产党“不达目的不止者”的统战决心,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团结排除万难、再接再厉,凸显了党开展统战工作的坚强意志和革命韧劲。

(三)于大局利益上力求一致的统战胸怀:苟能求全,何以委屈

为实现联合抗日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真诚合作的态度,以大局利益为重求全至上。1936年9月18日,日军挑起“第二次丰台事件”,周恩来致函至陈诚、汤恩伯,再次呼吁“非联合不足以成大举”[2]117-120的共同抗日愿望,“今春入晋,不图不为贵军所谅,为保存双方抗日实力,当即半途回师,呼吁停战。乃不旋踵,贵军又渡河相逼。敝方以长此相残,徒快敌意,仍一方将主力西移,避开决战”[2]117-120,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联合抗战大局而求全的博大胸怀。

1939年,尽管国民党当局表面上联合对外,但始终对共产党存有敌意,导致两党之间摩擦甚多。为了改善两党关系贯彻共同抗日战线合作到底,1月25日,周恩来致函蒋介石,重申了中国共产党愿与国民党长期合作,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贯立场。同时列举了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的诸多行为,“最近《新华日报》以拥护政府拥护抗战并得钧座批准之报纸在西安翻印,竟被国民党封闭”“《抗战与文化》则谩骂中共及其领导人如故,仍得在西安出版。”“庆阳早经划为八路军留守防地,而鲁大昌部得令自西峰镇强欲开入,报告行营,亦未得复。”“甚至中共党员如徐特立、曾山人所共知者,其所携来之中共决议及政治经济书籍,经贵阳时亦全部没收”等等[2]166-171。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压迫,仍始终做到从抗日救亡大局出发,选择一度容忍。这从周恩来给蒋介石的信中可以看出,“为团结计,为防止敌人挑拨计,迄未对外宣传,甚至延安刊物,亦并无之此等记载”[2]166-171。

1939年5月,周恩来在致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叶楚伦的函中也表示,“《新华日报》为尊重紧急时期最高当局之紧急处置及友报迁移筹备之困难,特牺牲自己继续出版之便利,同意参加重庆各报暂时联合版以利团结”[2]172-173。中国共产党尽管认为国民党当局的步步紧逼“其目的绝不仅限于执行军纪,其意图必更另有所在”,但仍坚持“为团结计,殊不欲扩大范围,但愿其早日归于平静”[2]189-193。

由此可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种种逼迫事件,中国共产党仍能坚持抗日救国的大局,通过步步相让竭尽全力地维护联合抗日战线,为国共合作到底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

于大局利益上力求一致的统战胸怀,其艺术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以礼还兵,不因一时委屈而放弃统一战线的政治“大格局”。格局之大使得中国共产党但凡有利于求全大局之事,都不遗余力地争取而不觉委屈,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忍小处”而不“乱大谋”的统战智慧。同时,中国共产党从“求全”的大局利益出发,以退求进,通过对他方图谋的步步相让,使己方立于道德有利之势,置对方于舆论谴责之上,以正义之武器维护团结,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襟。

(四)于正确立场上刚柔并济的统战技巧:志诚志勇,于情于理

在与国民党政府的合作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有理有据有节,争取团结的道路上志诚志勇。面对受独裁野心控制的国民党当局,中共中央于情于理地为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竭尽全力。1936年9月,周恩来致函蒋介石,“红军非不能与先生周旋者,十年战绩,早已昭示国人,特以大敌在前,亟应团结御侮。自相砍伐,非但胜之不武,抑且遗祸无穷”。尽管如此,国民党当局仍未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派国民党政府第一军军长胡宗南率军向红军发起进攻。

1936年9月,周恩来致函胡宗南,“兄率孤军深入,匪特名不正言不顺,即以势言也不利”[2]109-111。而且诚恳地表示,“红军非不敢言战者,更非压迫所能就范者,要以国脉垂危,诚不欲砍伤过甚,是以不惮再四呼吁,祈求停战御侮[2]109-111”。

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胜负之局已完全明了,10月18日,周恩来致函国民党政府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在“孤处危城,人心士气久已背离”的形势下[2]412-414,诚恳劝解郑洞国“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则我敢保证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必将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不管既往”[2]412-414。以上周恩来同志信件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国民党当局及代表人士的至诚之义,不忍中华儿女相杀之感溢于言表。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诚为先的前提下,面对有悖于真理正义的是非曲直也表现出决不退让的英勇之气。1945年,中国共产党得知国民党的政治咨询会议草案与中共意见相差甚远,3月7日,周恩来致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强烈谴责国民党的独裁行为,“盖蒋主席不仅已向国内外公开声明不能结束党治,不能召集党派会议,不能同意于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人士合组的联合政府之主张。”“由國民党一党政府所一手包办的完全儿戏的分裂性质的所谓国民大会,此实表示政府方面一意孤行,使国内团结问题之商谈再无转圜之地”[2]260-262,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正义担当和对破坏和平行为零容忍的气势。7月7日,周恩来等共产党人致函孙料等并转蒋介石,指出“关于国大诸问题,在未得协议以前,敝方不受贵方任何片面决定之拘束,并仍坚持速开政协综合小组商讨国大及其有关问题之主张”[2]320-323。言语之间,也无不透露着中国共产党坚持正义的至勇之气。

于正确立场上刚柔并济的统战技巧,其艺术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以不变应万变,针对不同统战对象实事求是地采取不同统战方式以达团结目的。对于可通过情感交流来团结争取的统战对象,中国共产党凭借一腔真诚万般规劝,感化对方从而不费一兵一卒便實现团结,表现出了党的统战工作坚持正确立场基础上的柔美之情。同时,对于固执己见的顽固敌对力量,中国共产党以英勇姿态针砭时弊,据理力争,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决不退步,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坚持正确立场基础上的刚正之气。

(五)于细微关照上表达挚爱的统战情感:至善至美,无微不至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注重与党外人士的联谊交友,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帮助,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与党外人士间的真情实意。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已成死港”[2]210-213之时,周恩来致函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及在港开展统战工作的潘汉年等,要求组织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离香港。“政治活动人物可留桂林,文化届可先到桂林,新华日报出去的人可来重庆”“港中存款全部提出,一切疏散及帮助朋友的费用,均由你们分别负责开支”[2]210-213。

1946年,国民党当局加大对党外人士的迫害,周恩来于6月致函中共中央,提出接待向解放区输送的民主人士,“时局一旦突变,不仅我党在外工作者必会分途设法回各解放区,就是民盟及进步分子亦必分批向各解放区输送,以免遭国民党之毒害”[2]311。1949年5月,受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委托,周恩来派人去探视因病在杭州治疗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京沪杭特派员”吴惟平,于31日致函李济深,“当即电告杭州军管会谭震林同志派员前往浙江医院探视吴先生病状,并送致医药费”[2]416-417。

1950年10月,周恩来致函中共中央南方局,询问对无党派人士邵从恩的遗属照顾情况,“邵从恩遗属老小九人,由其女邵慈云负担,生活困难。前伯承、贺龙两同志在京时,曾谈及给邵慈云以适当工作并对其家属予以照顾,不知现在情况如何?”[2]437-438。尽管以上个别书信是周恩来写给中共中央或有关负责人的,但却和党外人士的工作生活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书信的字里行间也无不反映着中共领导人对党外人士的挚爱之情和保全之意。

于细微关照上表达挚爱的统战情感,其艺术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日常关怀与党外人士培养并建立深厚友谊,并以此作为党和民主党派友好合作的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对党外人士的关照,不仅表现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锦上添花”,更是表现为党外人士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充分诠释了党的统战工作的温度。同时,以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深厚友谊为基础,党外人士即使面对敌对势力的拉拢迫害,坚如磐石的统一战线也不易被摧毁践踏。

参考文献:

[1]李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53-54.

[2]周恩来.周恩来书信选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69-70.

猜你喜欢

周恩来书信艺术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纸的艺术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