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与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021-03-28诸谢晶

学理论·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共产党宣言

诸谢晶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立场、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剖析。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明晰的实践方向。而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情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各社会主义流派;批判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里曾这样评价《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为《宣言》):“这部著作以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416本文将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在中国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来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成长历程。

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18、19世纪的欧洲各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高涨时期,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化,而英、法、德则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中,英国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快了开拓殖民地的步伐,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不久,英国就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经济、政治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因此,英国在各方面的实力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显露,于是,英国在思想领域产生了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比较于英国,法国社会的发展就没有这么一帆风顺了。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波旁王朝复辟,复辟的波旁王朝疯狂地迫害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民众。当时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已,民不聊生,工人阶级的生活更是困苦。在各种现实因素的碰撞影响之下,法国爆发了震惊欧洲的里昂工人起义。法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都存在着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尤为突出。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革命的结果导致了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建立了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奥尔良王朝。之后,工人遭受的剥削更为严重,农民的苛捐税赋也更為沉重。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各种思想火花的发源地,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等思潮就是在“这种矛盾空前尖锐,斗争空前激烈,政治空前动荡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2]320。

二、马克思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那么正确的理论只有与错误的理论划清界限,对错误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批判,正确的理论才会发挥出作用。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流派主要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下面将对各种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1.封建的社会主义

封建的社会主义是指,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同情工人”的面目出现,打出“社会主义”招牌,实际上是维护没落的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经济上,封建贵族们也做着剥削工人阶级的事情。他们依赖资产阶级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但又不甘心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的日益上升。在政治上,他们假装抱着同情的心情来看待无产阶级被剥削,假装以笔杆子为武器,奋力地抨击资产阶级带来的恶果。实际上,“他们参与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3]53。封建的社会主义的最大缺陷是他们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维护波旁王朝的法国正统派和以迪斯雷利、卡莱尔为代表的“英国青年”是封建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中尤以迪斯雷利最为典型。封建的社会主义表面是替工人阶级伸张正义,实际上是利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封建社会主义者的目的是:让封建阶级重新成为统治阶级,重新恢复之前的社会秩序。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批判资本主义、试图恢复并维护小私有制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经济上,他们试图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在政治上,他们想要恢复小农地位,恢复农民阶级的政治身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所以,“在农民阶级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例如在法国,那些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著作家,自然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是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的”[3]54。因此,可以看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缺陷是:维护过去中世纪城关市民和小农等级所享有的利益。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3]55。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未能看到新的所有制终将替代旧的所有制关系,时常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来回摇摆,这也表明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小农阶级的利益。

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指,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知识分子“把法国的革命思想同他们的旧的哲学信仰调和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3]56。在经济上,德国社会主义者们美化小土地私有制,鼓吹用平均分配土地办法使小资产阶级摆脱贫困和剥削。在政治上,他们并不会真的采取法国大革命的形式,只是照抄照搬法国的革命理论,“在他们看来,阶级斗争、暴力革命都是不人道的,它把道德的净化看得比经济上的解放更重要”[4]46。他们“在法国人的论述下面塞进自己哲学词句的做法,他们称之为‘行动的哲学‘真正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等等”[3]56。“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改良主义。

克利盖、卡尔·格律恩、赫斯等是德国的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其中克利盖最为典型[5]163。1845年初,恩格斯结识了克利盖。不久之后,克利盖加入了正义者同盟。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快就察觉出了克利盖所信奉的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他曾在美国发行的《人民论坛报》上鼓吹一种以爱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并把革命运动归结为“爱与恨,共产主义与利己主义”,他主张废除地租,实行小土地私有制,力图把共产主义与宗教结合起来。这是当时典型的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中的代表性观点。马克思曾发表《反克利盖通告》对其予以批判。赫斯作为德国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在《社会明镜》里说过:“我们对于一切政治——自由主义的活动不仅毫不关心,而且确实感到厌恶。”[5]152这句话可以看出德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宣扬抽象的人性,反对阶级斗争。

马克思曾在《宣言》里毫不留情地讽刺到:“这种社会主义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3]57德国工人起义使社会上的其他阶级深深地被无产阶级的崛起所震撼,“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们也因此感到害怕,他们怕无产阶级的崛起损害他们的利益,威胁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影响小市民阶层的利益。

4.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指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以社会主义为自我标榜,“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3]59。在经济上,他们坚持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他们想要维护的依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行政上的改良,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3]60。在政治上,他们坚决反对通过革命去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尤其是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3]59。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们更多的是想采取一些改良措施,缓解工人的革命反动情绪,以此达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实际上,他们还是维护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蒲鲁东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其《贫困的哲学》是这一社会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蒲鲁东主张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他反对工業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幻想把社会一切成员都变成小私有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采取敌视的态度,认为工人没有结社权,没必要组织工会并进行提高工资的斗争。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撰写了《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的保守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

“自由贸易!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关税!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单人牢房!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3]60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们的口号喊得甚是好听,似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深挖他们思想的本质,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反对工人结社,反对工人进行革命,这种想法只是为了安抚无产阶级。

5.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19世纪初期,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经济上,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主张消灭雇佣劳动,消灭私有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主张公有制。在政治上,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主张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并企图通过小型试验的方式来改变社会制度。马克思在《宣言》中也表明:“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3]61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的败笔。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圣西门的头脑中,“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之间的对立就采取了‘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之间的对立的形式。①”圣西门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新社会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包括精神方面[6]227。对于如何实现他的社会主义制度,圣西门极力鼓吹和平的方式。对于圣西门的思想,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在圣西门那里看到了天才的远大眼光,由于他有这种眼光,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几乎所有并非严格意义的经济的思想都以萌芽状态包含在他的思想中。”[7]411

傅立叶作为空想社会主义中影响力较大的人物,他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傅立叶的思想相对于圣西门,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政治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傅立叶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明制度并不是什么最好的制度,更不是永恒的制度,它已经陷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终将会为更高的社会制度所代替。”[6]265他第一次正确地把经济危机叫作“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6]271。但是,他也觉得要实现社会主义不能通过暴力革命,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少数上层人物身上。

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人物,他的思想也极具代表性。相对于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非常相信无产阶级,认为无产阶级“将成为所有等级中最有力量的等级”,他们的解放是不可阻挡的[8]417。而且,他认为“私有制、宗教和现存的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是‘三位一体的祸害,其中最主要的是私有制”[6]320。欧文也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法律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是支持万恶的旧制度,是保护富人利益、欺凌穷人的工具。总体而言,“欧文从自己的唯物主义和理性观点出发,对传统的宗教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斗争。”[6]331但同时,欧文的局限性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了统治者身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还是具有时代价值的,但是,由于19世纪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没有那么尖锐,所以,他们都没有接触到资本主义的根源。“如果说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私有制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方面还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的话,那么,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在形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兴起的时候,它的继续存在就只能是过时的和反动的了。”[4]47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關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在经济上,科学社会主义从原则上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主张财富社会化。在政治上,他们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提出,“在共产主义第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有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第二个特征,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实现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个特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四个特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实行计划经济”[6]27-28。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7]443《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66只有无产者联合起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才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才会成为真正的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给予了资产阶级前所未有的打击。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0世纪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应用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7年,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21世纪的今天,中国更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必须坚持基本的发展原则:“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必须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正确把握时代主题,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时代的具体世情相结合。第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理论、路线的指导。第四,必须始终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使党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52-55而我国将继续结合国情,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迈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320.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孙伯.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萧灼基.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王伟光.社会主义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9-410.

[8]欧文.欧文选集:上卷[M].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17.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共产党宣言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