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问对》中辨证论治思想探析
2021-03-28舒云峰
舒云峰 韩 为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针灸问对》是汪机针灸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为针灸史上第一部全面评议刺灸法的专著,书中以问答的形式来阐述针灸的学术观点。本书的上卷是对针灸的基本理论的探讨,医理遵从内、难,涉猎广泛,很多理论为后世医家所推崇[1]。现就汪机在针灸治疗学上体现的辨证论治思想探析如下。
1 辨证
1.1 察色诊脉
1.1.1 察色以判定病邪性质 汪机认为察色诊脉是针灸治疗上辨证的基本依据。《针灸问对·卷之上·第四十七问》中言:“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痹”,色为脏腑精气上荣于面部的表现,即如《灵枢·本脏》中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因此观察色泽,可了解疾病的属性和症状,推断疾病的预后顺逆吉凶。汪机在此处强调的是面部望诊在针灸治疗学上的重要性,掌握了面部的望诊,就可以直接获取疾病信息,通过面部气色的变化判断疾病正邪相争情况,对疾病性质进行判断,从而明确病位,判断病性,最终确立针灸治疗的法则,或调整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治病的目[2]。
1.1.2 诊脉以明确经脉、脏腑虚实 脉象对于诊断经络辨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脉象的形成和脏腑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的变化,并能对疾病的进退预后进行判断。《针灸问对·卷之上·第四十六问》言:“此节全凭察脉盛衰,以知病在何经,乃可随病以施针刺也。苟不诊脉,则经脉之虚实,补写之多寡,病症之死生,懵然皆无所知矣。”气推动血脉的运行,可以反映正邪因素的动态变化。寸口脉象是人体气机活动的动态反映,是病机的外在表现[3]。按脉除按寸口而知之,还可以通过按经络来辨证,如“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虚实……乃后取而下之”,腧穴为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隶属于经络脏腑,故其可以反映病位的深浅、气血的运行状况。
汪机在书中抨击了因“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的针家,“切脉察色,医之大要”强调了察色按脉在针灸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色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脉为经络气血运行的动态表现。察色诊病就是强调察色与按脉结合,脉色合参,即视诊和脉诊相结合,这里的脉色合参其实是对中医四诊的概括。如《素问·五脏生成》中“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揭示了四诊合参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手段。而《濒湖脉学》中亦言“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因此可知察色按脉对于辨证是十分重要的[4]。
1.2 辨别气血阴阳
1.2.1 阴阳是辨证论治的总纲 汪机在辨证中强调气血阴阳的重要性,是通过对病位在气在血的判断,来明确病性属阴属阳,确定疾病的本质,以此来制定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案。《针灸问对·卷之上·第十五问》言:“病之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病之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后治其阴。”病邪先犯阳经,后发展至阴经者,取阳经腧穴为主,辅以阴经腧穴;阴病为本,阳病为标者,则应取阴经腧穴为主,辅以阳经腧穴[5]。此处提出的治病当先别阴阳,实际上是在警示医家,在针灸治疗上首先要明确疾病标本虚实。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言“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在辨别阴阳的同时,还应当辨别明阴阳的不足或是有余[6],即所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阳俱有余也”,汪机在此处明确了辨证的纲领是阴阳,只有辨别形气不足或有余,才能明确阴阳的偏盛偏衰,在针灸治疗上才能采取或补虚,或是泻实。
1.2.2 经络气血可判断病邪深浅 汪机认为在针灸辨证之时,首先要了解经络的循行,知晓气血的往来,明辨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正确指导针灸治疗。《针灸问对·卷之上·第三十四问》中言:“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认。不知经络,无以知血气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经络能够“行血气、营阴阳”,是气血阴阳运行的通道。因此在针灸治疗上首先要审察经络[7],这是辨别病位在气在血的手段,以此来分清病位之深浅,从而用针取穴。即所谓“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同一疾病,病因病机不同,则治法大异。因此在辨证上以审察经络病位之浅深,来判断邪在气血之差异。
《素问·皮部论》曰:“故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经络病深浅不同,起病之时,邪气侵犯的部位不同;或人体正气抗邪力不同,则人体在病证的表现上也应当各异。所以在针灸治疗上分清病家在气分、在血分,是至关重要的,“须知在气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气分病变,邪气客于上部,则气机升降失常,应当上病下治;邪气客于下部,经络之气血不能上行,则宜下病上治;病位在左侧者,经络气血不能循环右侧,则取右侧的穴位,反之亦然[8]。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左与右在中医学上代表不同的阴阳属性,左属阴,右属阳。气为阳则宜升,血为阴则宜降,升降协调是谓平人[9]。汪机在书中解释为“夫邪客于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这也是笔者在针灸临床上,对在左侧肢体病变,通过针刺右侧腧穴,达到益气活血的作用;而右侧肢体病变,通过针刺左侧腧穴,达到养血行气的作用[9]。
2 论治
《针灸问对·卷之上·第三十四问》以发问的方式提出“诸家言某穴主某病,其说亦可从乎”,后文中并说理到“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滥,欲塞下流,而获安者偶然也”,其中“治病无定穴”一言是针对针灸治疗学所提出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并针对当世医家对八穴使用的原则,言:“今之用八穴者,络穴六,经穴二,余络余经置而不用”,来抨击临证只选用特殊穴,而置之经络辨证不用,或“但问某病,便针某穴”,执着于“某穴主某病”的当世医家。认为这种不知变通、按图索骥的针灸医家的治疗方法是不能发挥针灸真正疗效的。在后文中汪机解释到,虽特殊穴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常有疗效,但当知晓“盖八穴,病在气分,则有可劫之功;若病在血分,徒损元气,病何由安”,即病变位置在气分,则可劫掳病邪,收效显著;而病入血分,八穴不仅没有驱邪之功,还有损伤元气之弊,加重疾病的进展。
汪机在本篇中虽然提出“治病不同穴”,但并非否定特殊穴的使用,而是强调应该辨证使用,病在气分之时,当用八穴者,则必须用之。这里强调的是临床治疗上应该遵从“同病异治”的原则,人因禀赋、年龄之不同,有强弱之分;天有四时之变化,有寒热温凉之别;地势不同,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异。故治疗上应当同病异治,机圆法活,随证立方,随病用穴[10]。由于在临床上疾病的变化无常,病机复杂,性质多变,则在证候表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医生所看到的病势的轻重缓急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在治法上必须变化万千,不能固守成规[11]。汪机在针灸治疗上对当时医家不辨证论治的“血病写气,气病写血”行为抨击,就是对针灸辨证论治思想的发扬。其认为不辨证论治,治病偏执于某穴者,只能偶有中的,但是导致病情向逆的情况更多;而不知变通,墨守成规,往往在治疗上难有成效。
3 小结
《针灸问对》上卷诸多原文言及辨证论治之法,并常以《内》、《难》二经说理,临床辨证之基本手段不外乎察色按脉、辨别气血阴阳;辨证而论治,汪机将论治之法由“同病异治”发挥为“治病无定穴”。气血运行于经络、脉道之中,诊察脉象之盛衰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色泽为脏腑精气之外华,察色则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变部位的重要手段。脉色相合,四诊合参,是临床辨证之基础。气属阳,血属阴,《内经》云:阴阳乃“天地之道”,“变化之父母”,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故后世医家以阴阳为辨证之纲领。万物皆有纲领,亦有理法。临床辨证中,须谨守察色按脉和辨别气血阴阳两个手段,一为获取辨证资料之途径,一为临床辨证之纲领,二者合参,断病位,定病性,确立论治方法。“治病无定位”是对“同病异治”的发展补充,亦是针灸论治的思想指导,意在警戒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不可以按图索骥,教条于“某穴主某病”,要结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了解疾病的病机变化,辨证取穴,随证施针,才能获得针灸的真正疗效。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所体现的辨证论治思想,值得在临床中学习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