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大成》中神门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2021-03-28翟东子谭晨光涂秋月李金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经神门原穴

翟东子 余 欢 谭晨光 涂秋月 李金香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湖南 长沙 410000

《针灸大成》[1]是我国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由靳贤补辑重编,首刊于明万历29年,共十卷207篇。其所述内容非常广泛,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对针灸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指导有重要意义。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是治疗失眠病的“一级主穴”[2],可调脏腑,通经络,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治疗中。笔者通过研读《针灸大成》中关于神门穴的文献,加以归纳总结,分析其定位归经、刺灸方法、配伍补泻及临床应用规律,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

1 定位归经

《针灸大成》中关于神门穴归经的论述,首见于《针灸大成·周身经穴赋》“迨夫真心为手少阴……少府直乎神门”,《针灸大成·十二经井穴》曰:“其脉起于心,支从心系侠喉咙,出向后腕骨之下,直从肺,行腋下臑内,循廉肘内通臂,循廉抵腕,直过神门脉,入少冲”,详细记载了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及神门的大体位置。《针灸大成·手少阴心经考证穴法》中进一步描述了神门穴的定位:“神门,掌后锐骨端陷中。”锐骨,手掌后小指侧之高骨,即为腕部豌豆骨的高起处,其下陷处即为神门穴。是故《针灸大成·穴同名异类》有“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之说。关于神门穴的命名,除《针灸大成》中所载的“锐中”、“中都”外,还有《针灸甲乙经》中的“兑冲”、《难经·六十六难》中的“兑骨”等。现代经络腧穴学中,国家标准的《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3]则以解剖角度对神门穴进行定位,其描述为:“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其参考了《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古籍,而较之更为详细精准。

2 刺法灸法

2.1 针刺深度及艾灸壮数 关于神门穴的针刺深度,《针灸大成·手少阴经穴主治》、《针灸大成·穴法》以及《针灸大成·刺疟论》中均记载为“针三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与经脉的大小、血气的盛衰、经气的疾缓等因素有关,陆永辉[4]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等古籍的分析探讨,推算出古代刺入一分约为2~2.3 mm。“针三分”则约为6~7 mm,可根据人体高矮胖瘦适当调整,刺入深度较浅,通常使用1寸毫针即可。而灸法应用则各有所异,《针灸大成·刺疟论》曰:“神门针三分,灸可三壮。”《针灸大成·穴法》中记载:“神门……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针灸大成·玉龙歌(杨氏注解)》曰:“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宜泻灸。”在临床治疗时,当根据疾病的性质对灸法的补泻及艾灸壮数进行选择。

2.2 刺法先后 《针灸大成》中治疗尸厥、气机失调等病症时,神门穴常后刺,如《针灸大成·十二经井穴》中所述:“人病尸厥暴死……可初刺足太阴脾隐白……不愈,刺神门。”“人病心痛烦渴……可刺手心经井少冲……不已,复刺神门穴。”笔者认为,后刺神门穴的目的为初刺他穴经气未至病所,不愈,加刺神门穴以引导经气达病所,达到通经络、调心气的目的。

2.3 刺灸时间 除遵循针刺的先后顺序之外,行刺灸治疗时也应因时治宜,如《针灸大成·相天时》中所载:“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难亦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意指天气变化如阴雨、炎暑等寒热过极,六淫易侵袭人体之时,不宜施灸,若遇急难时,亦需按照子午流注针法中经气流注的时间进行经穴的选择。《针灸大成·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云:“丁日未时心少冲……辛亥太渊、神门穴”、“丁卯俞穴神门是”等,丁日属阴,心经主气值日,在未、酉、亥、丑、卯、巳六个阴时,分别开取六阴经的五输穴。辛亥为夜间21~23时,为值日心经原穴开穴时间,而肾经主气值日时,应选丁卯时开神门穴,即5~7时[5]。在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开穴原则,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时间进行治疗。

3 配穴及补泻规律

3.1 配穴规律 《针灸大成》所载的处方中,关于神门穴的配穴方法丰富,包括原络配穴、上下配穴、同名经配穴等。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原穴具有和调内外、通达一身之原气,促使阴阳平衡的作用。《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曰:“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可刺手少阴心经原(原者,神门穴,心脉所过为原,手掌后锐骨端陷中),复刺手太阳小肠络(络者,支正穴,腕上五寸,别走少阴)。”说明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与手太阳小肠之络穴支正相配,可达清心降火、宁神定志之功。其论述的病变以少阴经为主,故先刺神门,后刺支正。除原络配穴外,《针灸大成》中载有如治疗“心疟,令人心内怔忡”取公孙、神门、心俞、百劳,公孙与神门属上下配穴法;治疗呆痴取神门、涌泉、少商、心俞,神门与涌泉属于同名经配穴法,《针灸大成》中所载的配穴方法多样,临证之时仍需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使用。

3.2 补泻规律 《针灸大成·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聚英)》曰:“体重节痛刺神门(俞)”神门属于五腧穴之输穴,五行属于输土,当病变在心经之时,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心经虚证取“火”之母穴少冲(井木)穴行补法,实证则取“火”之子穴神门穴行泻法,如《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所载:“手少阴心经,属丁火……补用未时,少冲,为井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泻用午时,神门,为俞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亦言道:“假如心之虚者,取本经少冲以补之,少冲者井木也,木能生火也;实取神门以泻之,神门者俞土也,火能生土也。”均论述了少阴经病变取神门、少冲行子母补泻法的规律。

4 临床应用

《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神门穴归属于手少阴心经,神,即神明之谓;门,为出入之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穴为神气出入之门,故名“神门”[6]。《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神门穴既属于“门、海、俞、募”之“门穴”,亦属于“原、别、交、会”之“原穴”,对五脏六腑之病症及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均有独特疗效。《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中载:“原者,十二经之原也。”神门为心经之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知害矣。”神门穴作为原穴,为心经的代表,不但可以治疗心系病症,如心烦失眠、心痛、惊悸怔忡、癫狂、呆痴、健忘等,也可以治疗与他脏有关及经脉所过的疾病,如臂寒、遗溺、呕血、胁痛、疟疾、舌吐不收、厥证等,如《针灸大成·手少阴经穴主治(考正穴法)》云:“神门,掌后锐骨端陷中……主疟心烦,甚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呓,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啘,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神门穴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以下笔者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4.1 脏腑疾病

4.1.1 心系病症 神门穴为心经之原穴,《内经》有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且《内经》亦有“治脏者治其输”一说,故心系病症多取神门穴。《经穴解》曰:“心者,神明之主。心经有病,独取此穴者,以心经之腧土,为心火之所生,有病则泄其子也。曰门者,以本经初离腕而入掌,在锐骨之端动脉处,有门象焉,故曰神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的应用以神志病最为突出。《针灸大成·治病要穴》曰:“神门,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儿惊痫。”其所载主治大多为神志疾患,以痴呆最多见,如《针灸大成·玉龙赋》云:“神门治呆痴笑咷”,《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云:“神门专治心痴呆”等等。痴呆的病机多为髓减脑消、心气不足、神机失用,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故《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中治疗痴呆时主穴取神门,配以涌泉、心俞、少商补肾益髓、调养心神、醒脑开窍。

除痴呆外,神门在神志病的运用上还可治疗癫狂、痫病、惊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失记等病症。《针灸大成·百症赋》曰:“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中则进一步阐述了癫狂的治疗,其取穴处方为:神门、曲池(七壮)、小海、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鱼际、腕骨、液门、冲阳、行间、京骨(以上俱灸)、肺俞(百壮)。若患者发狂、未见癫证,取神门配少海、间使、合谷、后溪、复溜、丝竹空;若患者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则配后溪、冲阳。神门对痫病的治疗亦有显著疗效,《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杂病)》从病机对痫病进行论述,认为痫病俱是痰火引起,积痰内伏,每由风火触动,上蒙清窍而发为痫证,治疗上“不必分马牛六畜”,即是不必对痫证进行具体分类,只需针对其“痰火”的病理因素予以治疗,应灸神门、百会、鸠尾、上脘,若昼发则灸阳跷脉,夜发则灸阴跷脉。《针灸大成》中治疗五痫常取神门配伍后溪,如《针灸大成·胜玉歌》云:“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治疗“五痫等症、口中吐沫”时取神门、后溪、内关、心俞、鬼眼,《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治疗癫痫取神门配以后溪、攒竹、天井、小海、金门、商丘、行间、通谷、鬼眼、心俞(灸百壮)以醒神开窍定痫。现代医学从内分泌家角度研究发现[7-8],针刺神门穴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清性激素、降低血清皮质醇水平等途径实现改善癫痫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手太阴经循行为“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治疗心系病症时常配伍本经腧穴,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治疗健忘失记取神门、少海、列缺、心俞,神门及少海属于本经配穴。《内经》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疗心痛病时,本经穴位配伍则更为常见,如《针灸大成·十二经井穴》云:“人病心痛烦渴……可刺手心经井少冲……不已,复刺神门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包常代心受邪,故治疗心系疾患时,亦常取神门与心包经腧穴配伍,如《针灸大成·心脾胃门》中,治疗“真心痛”应用神门与曲泽、内关、间使、大陵等心包经穴位配伍,心脉以通畅为本,由“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疾病深入所致的心痹悲恐取神门与大陵、鱼际配伍,而心惊恐则取曲泽、灵道、大陵等配伍使用。

心藏神,主神志,心在志为喜,《灵枢·本神》有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如《内经》所说,“喜则气缓”,喜笑不休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神门穴为心经神气出入之门,因此,《针灸大成·心脾胃门》治疗心喜笑取神门、阳溪、阳谷、大陵、劳宫等穴。神门穴对心疟亦有其独特疗效,其主要症状为心烦、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针灸大成中治疗心疟常独取神门穴单穴治疗,亦可在针刺后加灸法治疗,如有心疟并见心内怔忡,可加心俞、白劳、公孙穴,如单见心内怔忡,悸动不安,不能自控,可取神门配以心俞、内关、照海穴宁心安神。

4.1.2 肺系疾患 《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心主血脉,上通于肺,而肺朝百脉,主宗气,可辅心行血,贯通心脉,两脏相互影响,当心气不足或心脉痹阻,致使血液运行不畅,则易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诱发咳痰喘逆等病症出现。且心经“上挟咽”,其经别亦“上走喉咙”,因此,神门穴可用于治疗咳嗽、咽痛、喘逆、噫气等多种肺系疾病。《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治疗上喘取神门配以曲泽、大陵、鱼际、三间、商阳、解溪、昆仑、膻中、肺俞,身热头痛配攒竹、大陵、合谷、鱼际、中渚、液门、少泽、委中、太白,因风热燥邪或肝火犯肺损伤肺络所致的唾血内损则配鱼际(泻)、尺泽(补)、间使、太渊、劳宫、曲泉、太溪、然谷、太冲、肺俞(百壮)、肝俞(三壮)、脾俞(三壮),喘逆配以阴陵泉、昆仑、足临泣[9]。

4.1.3 脾胃疾患 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神门为心气出入的门户,《针灸大成》中治疗噫气常取神门与太渊配伍,以充沛心肺之气,从而发挥气对脾胃的推动与调控作用[10],如《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治疗噫气取神门配以太渊、少商、劳宫、太溪、陷谷、太白、大敦,《诸般积聚门》中治疗噫气上逆独取太渊、神门穴。在五行属性中,脾为心之子,《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脾胃失和所致的心烦失眠,当取心脾胃经腧穴相配伍,如《针灸大成·心脾胃门》治疗心烦取神门、解溪、公孙、太白等腧穴。《针灸大成·手少阴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所述神门穴的主治还有“呕血吐血”,呕血吐血多为胃络受损、胃气上逆引起,因肺经起源于中焦胃,且肺主宣发肃降,肺气通利则有助于胃气下降,因此《针灸大成》中治疗呕血常选用神门配以肺经腧穴,如《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治疗呕血取曲泽、神门、鱼际穴。

4.1.4 肾系病症 心居胸中,属阳,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五行属水。心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心火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11]。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针灸大成·手少阴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有神门穴主治“遗溺失音”的记载,《灵枢·本输篇》云:“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诸病源候论·尿床候》云:“夫人有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也”。说明遗尿病性属虚,病位在膀胱,与肾、脾、肺、心、三焦功能密切相关。脾气不足则无力统摄,肺主通调水道,且肺气虚弱则无力助心血运行,心血不足则心火不能下制肾水,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下焦阴盛阳虚,故发为遗尿,《针灸大成·阴疝小便门》载:“遗溺,神门、鱼际、太冲、大敦、关元。”神门为原穴,可调和脏气,故主穴取神门,阴疝病机多为肝肾虚寒,本篇所载遗尿考虑为肝肾虚寒型遗尿,因此配以肝经、任脉、肺经腧穴,临床上还可在关元穴加以温针灸加强其温煦下焦之功。肾主纳气,少气多与肺肾相关,《针灸大成·诸般积聚门》治疗少气取神门配以间使、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肺俞、气海。

4.1.5 其他 “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神门穴作为心经的原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当五脏气机失调,尤以心气失调时,应取神门穴,如《针灸大成·手少阴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所载:“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4.2 经络疾病 《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神门穴为心经五输穴之输土穴,针刺神门穴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针灸大成·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聚英)》曰:“假令得浮洪脉,病患烦心……此心病也……体重节痛刺神门”,神门穴可用于治疗肢节酸痛,特别是对于关节疼痛的病症,临床疗效更佳。《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神门穴还可用于治疗上肢病症,如臂痛、掌中热等,《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中取神门、尺泽相配治疗臂寒病症,属于局部取穴。

手少阴心经络脉“系舌本”,且从五行来说,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因此,神门穴还可配以外关、涌泉、兑端、少冲穴用于治疗舌吐不收的病症。邪客于手少阴络脉如尸厥症亦可取神门穴,《针灸大成·针灸直指(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后刺少商、中冲、神门,各一,立已。”《针灸大成·十二经井穴》认为尸厥为阴盛于上,邪气逆,阳气乱,五络闭塞,结而不通所致,其对该病补充了刺灸补泻方法及先后顺序:“可初刺足太阴脾隐白,二刺足少阴肾涌泉,三刺足阳明胃厉兑,四刺手太阴肺少商,五刺手少阴心少冲……不愈,刺神门……甚者灸维会三壮。针前后各二分,泻二度,后再灸。”

5 结语

综上可知,《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的定位是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临床应用时,神门穴常针刺深度较浅,多为刺入三分,艾灸壮数可为三壮、七壮等,常在他穴后针刺引经气达病所,治疗时间上应因时制宜。神门穴临床上可治疗的疾病种类较多,其应用规律可总结为以下特点:①神门穴善治神志病,包括痴呆、癫狂、痫病等,因神志病多为痰火扰心所致,神门穴为输土穴,常取神门穴清痰降火,通利血脉;神门为心经原穴,心气出入之门户,多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心系病症应用较多,如心痛、心烦失眠、健忘失记、惊悸怔忡、心气失调等,它脏病症如喘逆、咳嗽、咽痛、呕血、遗溺等各类脏腑气机失调之症。②除脏腑病外,神门穴对经络病症有独特疗效,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用于治疗上肢经络瘀阻、舌吐不收及尸厥等症。③在配伍规律上,神门治疗心疟常采用单穴治疗,治疗心痛常与心经或心包经腧穴配伍,心经本经病症常取神门与支正原络配穴,治疗痫病常与后溪配伍,配穴方法多样,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辨证使用。④在补泻规律上,神门穴为心经之输土穴,因此心经实证常取神门穴行泻法,取“实则泻其子”之义。神门穴临床应用方法多样,可治病种繁多,但其配伍规律有迹可循,临证之时应辨证施治,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挖掘。

猜你喜欢

心经神门原穴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一键”助睡眠
夏季心火旺捏捏神门穴
按压神门穴安神
趋势“心经”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结合原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我的远教“心经”
浅议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