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习俗文化中的民族医药保健探析

2021-03-28宋佳美田玉梅陈雨栀余智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侗族习俗医药

宋佳美 田玉梅 陈雨栀 唐 星 余智雄

湖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0

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贵州东南部、广西东部,语言为侗语。由于地处偏远,侗族人民长期聚居在半封闭生活中,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了侗族所特有的文化、习俗和医药保健技术[1]。侗族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通过经验总结出了独具侗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湘西民族医药人类学的研究进展》[2]中提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长寿现象也得益于世代传承的卫生保健意识,而对于民族医药保健研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侗族医药是古代侗族人民中的主流医药,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笔者以“侗医药”“侗族文化”“侗族习俗”“侗族保健”等为关键词或对主题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万方知识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194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发表的侗族医药保健相关文献981篇,进一步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侗族医药保健理论、侗族文化与医药保健、侗族习俗与医药保健、侗族医药保健技术四个方面,现总结如下。

1 侗族医药保健理论

侗族医药在病因、病证、疾病命名等方面充满了辩证法[3],侗医药保健的世界观与生命观主要是以“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为理论基础,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气’生万物”,是构成世界与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了人等生命体。“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都由气产生,是一个整体,人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人的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各器官具有各自功能,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人的生命功能[4]。已故百岁著名老侗医吴定元说:“人跟天地生,气随自然流,天变人也变, 莫同自然斗,不可倒着走,灾难要临头”。侗族人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界各种元素(天、地、气、水、万物)和谐调节观念。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活动必须顺应天地的变化,逆天而行必然致病。在生存过程中根据气候变化调节衣、食、住、行节奏,适应自然,方有利于身体健康,养生防病[5]。侗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侗族医药丰富而神秘,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创造的医学知识,依靠口传的方式传承,经过历史时间的优胜劣汰得以传承和保存。侗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俗与民族医药互相交融,民族医药的发展受到民俗文化的无形影响。

2 侗族文化与医药保健

侗族人民大部分聚居处于古代巴、楚、 苗蛮之地,深受巴文化、楚文化“萨”“款”习俗影响,侗族医药都带有深刻的文化色彩[6]。《中国侗族医药研究》[7]详细阐述侗族医药的起源发展及侗族文化与医药保健之间的联系。《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8]探讨了“萨”崇拜、驱邪、画符念咒等民俗文化中蕴含着的医药保健智慧[8]。

2.1 萨文化与医药保健 “萨”是侗族最尊崇最神圣的保护神,中国侗族冲傩文化首先是从“萨”文化开始,村寨中设有“萨坛”[9],他们通过对“萨”的崇拜,祈求民族兴旺,家庭幸福美满,维持社会的安定。过去侗民们认为生病是由于对“萨”不虔诚或鬼怪作祟导致的。比如说四肢无力,胃口不良,则被认为是魂魄离开了身体,即魂不附体,所以就请巫师到家里祭祀神灵,使用“招魂术”求告“萨”神帮助将离开躯体的魂魄招回来,这便是巫术法[8]。民间信仰“萨”保障了侗族人民的正常生活的运转,当人们生病或者遇到灾变时,能及时的调整人们内心,当遇到重大困难时,民间信仰“萨”观念使农村社区更加团结,对社区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10],现在看来也就是使患病者起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作用。

2.2 款文化与医药保健 侗族款组织,被称为“没有国王的王国”大约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11]。侗款是侗族社会特有的社会联盟组织和政治制度,实行对内自治,对外抵御外敌侵犯,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保持着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制度,维护侗民身体健康和侗族医药的发展[12]。侗族利用款的形式告诫款民,提醒人们对有传染性的疾病要多加注意,及时阻断传染源。侗款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文化,维系着整个侗族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也对侗族人民养生保健起积极促进作用。

2.3 侗傩文化与医药保健 “傩”是侗族传统的季节性农事祭祀活动,侗族将人生福祸与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傩文化中创造了早期的侗族巫傩医疗保健并衍生出了早期侗族医学[13]。由于受冲傩文化影响,侗族巫傩医学主要表现在送鬼、追魂、驱邪、神药两解等方法,多用于骨刺哽咽、跌打损伤等疾病,能起到软化骨刺或缓解外伤疼痛的作用[14]。侗傩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一边推拿治疗患处一边默念咒语,还会在水中加入符咒灰,起到“神药两解”的作用,其心理作用甚至会超过一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时至今日部分偏远山区的侗家村寨依然存在着这种巫傩文化现象。由于地区的偏远、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侗族人民对医学的认知,不能科学的认识世界。于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描述事物的发展,将希望寄托于“神”、“萨”等,导致以上理论和方法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

3 侗族习俗与医药保健

由于长期聚居在南方偏远地区,从而形成了独特而深远的文化和民族习俗,自古以来侗族饮食、饮水文化习俗等自成一体,其中许多与侗族人民的卫生保健、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侗医认为人类生存与自然存在着生生不息的关系,通过长期观察及临床实践提出了天、地、水、气、人五位一体的思想[15]。注重饮食起居对人体影响,注意居住地的选择和房屋的修建,生活生产与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强调群体意念,防止疾病传染;注意环境水源保护,讲究个人卫生[16]。《侗族习俗与卫生保健》[17]阐述了侗族特有的“侗不离酸”、“婚后不落夫家”,“踩生”等侗族文化习俗与卫生保健的密切关系[17]。

3.1 饮食习俗与医药保健

3.1.1 糯酸食 侗家作为白越后裔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基本上种植的都是糯稻[18]。且侗民喜吃糯食,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时,有“无糯不成席”的习俗,以糯米为食具有益气补血、温补壮强的保健作用。此外,侗族还有一个饮食习俗便是嗜酸,招待客人、拜神祭祀,无菜不酸。素有“侗不离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等说法[8]。由于侗族多居于偏远山区,与外界通商不便, 因此家家饲养牲畜,自宰自食,有些人家食之不尽就将其腌制储存。这种腌制后的酸鱼酸菜,便于储存携带,具有酸、辣、甜的特点,还可开胃口、助消化。腌制后的鱼肉、蔬菜不用烧熟直接生食,由于没有经过高温,保存了大部分的营养成分,因为经过密封、放盐等措施,抑制了细菌在食物内的生长。这样不但延长了食物保存的时间,腌制之后的食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又富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必需的微量元素[19],适量食用还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3.1.2 茶油 侗族的主要食用油是茶油,茶油营养价值保健功效极高,还有延缓衰老、养颜美容、清热解暑、改善胃肠系统等多种作用。外用可刮痧,治疗烫伤、跌打损伤等[11],有活血化瘀的功能。

3.1.3 油茶 侗家喜吃油茶,有“一年四季吃油茶”的传统习俗。侗寨的老人们,常在自家炉火旁长年累月的用砂罐煎熬着一种用九节茶(草珊瑚)、箭杆风、白茅根、见风消、金银花等侗乡草药熬成的茶水,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21]。油茶几乎成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家里人下地回来喝上一大碗,清热解渴。客至时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客人,喝了这种侗家特制的茶水,有促进消化,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如被大雨淋湿了全身后,喝上一碗热腾腾的侗族茶水,可以防止感冒,避免受凉着痧,确实不愧为侗乡保健茶之美称[8]。

3.2 居住习俗与医药保健 侗族一般聚族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布局常组合成团,中间是水池或高耸入云的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也是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22]。侗族楼房一般设为三层,底层堆放石柴、杂物,饲养牲畜;第二层作为厨房、餐厅和卧室;最上层是仓库和客房。这种住房干爽通风,对于地处气候潮湿闷热的地区,可以有效地避免湿气侵袭,减少风湿病、哮喘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等一类疾病的发生,对环境卫生和预防疾病,增强人体保健都非常有利。

3.3 饮水习俗与医药保健 侗族的习俗极具古朴的文化特色,其水井是记载侗族古文化和良好卫生习俗的载体。侗人修建水井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选择距离村寨附近靠近山涧且有岩石或砾石之处,这样既可以保持水源不枯竭,还能使水源得到岩石和砂砾的充分过滤,保证流出的井水水质清澈洁净[23]。修建水井时,还要在水井旁边立刻有保护水井卫生的村规民约的石碑[24],时时刻刻提醒着打水的人注意水质卫生。每口水井旁都备有公用滔水桶或竹瓢,供侗民和过往行人取水,以免他人桶底污染水源,这对遏制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25]。这些带有侗家古朴文化的群体防病意识,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卫生科学发展十分缓慢的时期,侗族这种群体防病思想是十分符合当今疾病预防科学原理的。

3.4 “驱魔”习俗 驱魔是侗巫以施用“法术”的手段,祛除鬼魅邪气,佑护族民的巫术。一些“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也被传承下来,以祈求防灾祛病、健康长寿。例如五月五端午节驱邪,门前挂艾草,小儿系“长命缨”,室内外洒雄黄酒“医禳毒气”;过去在侗乡易流行“百日咳”“麻疹”“流感”“流脑”“白喉”等疾病,这些大多都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侗族人过去称传染病为“瘟疫”,当“瘟疫”发生时,村寨口或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挂上一种“白腊树叶”用以驱魔[11]。疟疾是危害侗乡各族人民身体健康历史最长流行面最广, 病例最多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 过去流行一首民谣:“谷子黄, 摆子上床”, 为疟疾流行的真实写照。侗民们为了抵抗疟疾,上山采挖草药艾叶、枫球加雄黄烟薰灭蚊, 用草药黄荆条煮水当茶喝, 结合针刺大椎、陶道、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降温退烧[26]。这些举措看似是迷信,实际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艾草、雄黄、石灰可防虫驱蛇,“白蜡树叶”作为一种标识告诫人们这户人家有传染病,提示人们避免与患者接触,就切断了传播途径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传染作用。

3.5 烟酒习俗

3.5.1 抽烟 侗民喜欢抽生烟叶和大艾叶,生烟叶具有解毒清热,行气止痛之功效,秋冬之际预防寒湿病症,活血御冻,缓解倦意。他们将大艾叶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以达到固阳驱寒的目的。大艾叶易燃,抽烟时用大艾叶引火,还可将大艾叶搓成艾绒,烧灸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力,烟斗内的烟油还用于治疗各种痧症、防治蚊虫叮咬等[20]。

3.5.2 饮酒 酒在侗族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侗家爱饮酒,生活中有“无酒不成礼义”等说法[27]。侗族以糯米酒最为有名,侗民在劳作之后,日常生活中喝上几杯既可以振奋精神又可以消除疲劳。夏天清热解暑、去除燥热,冬天活血祛湿寒,有效抵御寒冷。有文献[27]表明侗族人常用糯米酒治疗牙齿痛、与草药合用外敷治疗刀伤。部分侗族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侗民利用黄酒溶解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的运用也比较广泛,侗族民间医药单方中就绝大部分是以黄酒作为药引子兑服煎熬好的药,使其更好的吸收药效增强,还能引导药效到达治疗部位[8]。

3.6 婚育习俗

3.6.1 婚后不落夫家 “婚后不落夫家”是指侗族已出嫁的女子,除农忙节日以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17]。由于侗族地区受女神崇拜影响,侗族妇女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与男子居同等地位,且婚姻生活方式受封建意识影响较少,男女青年恋爱、结婚的时间普遍较早,而“婚后不落夫家”这一习俗恰恰延缓了妇女生育年龄,极有利于妇女成长及身心健康,对侗族的繁衍,社会家庭的稳定,民族兴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6.2 踩生 如若有人家生小孩的,便将第一个跨进门槛的人称为“踩生”人[17]。侗族中则有不准“踩生”这一习俗,刚刚出生的婴儿对一切均属首次感触最容易受到惊吓。所以产房内外忌大声喧哗,忌生人来往,让婴儿逐渐适应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这个习俗恰好减少了人员的流动,避免婴儿受到惊吓和疾病的传播,还有利于母亲产后的恢复和婴儿的健康。侗族中特别将不准“踩生”作为村规,可见对婴儿和产妇的健康是极为重视,也对侗族繁衍生息具有重要意义。

4 侗族医药康复保健技术

侗医十分强调诊病要全面观察,注重致病原因、疾病急缓的救治和调养,强调“病则急以药治,复后则以调养而康”。侗医疗疾的方法有针灸、点穴、熨烫、烟熏、推捏、炙法(烧灸法、天灸法)、药罐法、通气、拔罐、放血、刮法、烘烤、热敷法(热灰法、热盐法)等[28]。

4.1 侗医刮痧术 痧症是侗医常见的病症,民间有“百病从痧起”的说法[20],治疗方法有很多,如简易退火疗法,多用于小儿,安全且有效可靠。郑钦芳等[29]通过临床观察发现,1586例腰痛患者,经治疗后生活状况恢复正常1200人,占 75.66% ;基本正常 383 人,占 24.15%,说明侗医刮痧对治疗腰痛有明显的效果。侗医称刮痧为“腘吓”,用具一般使用铜板、牛角板、根块药材等,刮治方法是用菜油、炭火子母灰水做润滑液,用刮器从上至下刮治,对受凉感冒腰肌劳损有一定疗效。此外还有侗医在刮痧理论上亦有重要的贡献,《急救异痧奇方》的原文就源自侗区的石刻碑文,上面详细记载了侗族医师治痧活动[30]。侗医刮痧疗效好,时至今日还深受患者欢迎。

4.2 侗族医药推拿 侗医推拿法有揉法、推法、摩法(指摩、掌摩、旋摩)、按法、滚法、捏法、运法、掐法、搓法、拿法、摇法等。其中的推抹法具有理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最常用于治疗小儿疾病[31]。不同的推拿法用于不同的穴位功效也不同,《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小儿推拿广义》中都详细记载了小儿病症推拿穴位及其作用,对侗族医药推拿法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4.3 其他 侗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其多采用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其近而逐之为法。还有很多其它养生保健方法如用谷类、果类、菜类、畜类治病,蛋滚法,放血法,药浴等,都独具侗族医药特色和民族风格[32]。

5 小结

侗族世代聚居积累下的医药保健民俗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侗族医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自成一派,为现代医学和传统医药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借鉴,迫切需要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13]。国家应当增大对侗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加快民族医药的创新步伐;建立符合侗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合理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加速落实发展侗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侗医药服务体系,完善的少数民族医药法律保护体系;建设侗医药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充实侗医药人才队伍和服务队伍[33],加强对侗医药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等相关研究,积极开展交流互鉴,使侗族习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医药保健智慧得以继承、发扬。

猜你喜欢

侗族习俗医药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传统医药类非遗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