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医法象养生观及其方法

2021-03-28王小强王凌雪杨思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阳气诗词

王小强 王凌雪 白 雪 杨思进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庄子承袭老子“道法自然”之意,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使内心情感不为外物所滞[1],言:“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而后,老庄“养生”观念亦被引入中医奠基著作《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何认知“道”以获养生长寿方法,先哲们采取的是“象思维”方式,即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比喻、象征、推类等方法,把握对象的本质、普遍联系乃至“道”本原的思维方式[2],并以“天人合一”“取象比类”“道法自然”为典型特征。中医养生学发展虽逾千年,但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法象养生观及养生法仍存在现实价值。故而,本文从中医象思维视野出发,举例以“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医法象养生观,加以法象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衣着养生、诗词养生佐证,以期传承发扬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1 基于象思维的法象养生观

古代养生家、医家常以自然界中“长生、长寿、长存”之“象”,或自然社会规律立论,来阐述人的养生哲学观念,指导养生实践活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象养生观。

诸如,老子《道德经》以“水”之象论情志养生观,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黄帝内经》以运气之象而论人之四时养生观,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犹渴而穿井”之象而论未病养生观,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清净苍天之象而论精神养生观,道:“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吕不韦《吕氏春秋》以流水、户枢之象论运动养生观,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蛀,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葛洪《抱朴子·论仙》以动物的形态、征象而论运动养生法,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命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俞琰《八字阴阳学》以鼎器、丹药之象而论作息养生观,言:“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既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高濂《遵生八笺》以马车行进之象而论形神合一养生观,云:“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张介宾《类经附翼》以红日之象而论扶阳养生观[3],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取战争地区之象而论已病养生观,云:“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 基于象思维的养生方法分类

2.1 情志养生法 情志养生法关注人们内心的情绪、精神与意志,常以节制、疏泄、转移、制约等方法使人保持心理平衡、开朗乐观的状态。以“象”涵养情志的养生法则培养人的情商,让人借助自然现“象”去思索、面对心理问题,具有精神转移、立志养德的作用。

《老子》曾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生如草木一般,生而碧绿柔嫩充满生机,老而苍黄坚硬丧失生机,因而老子取草木“柔弱”与“坚强”象征人类生命的开端和结束,并教人应当如初生草木一般保持内心“柔弱”而充满生机的思想[4]。另外,老子常以“水”之象阐述柔弱养生法,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以甘露、川谷、江海、低洼、溪流、骤雨等诸多“水”象推论出“不争”“知止”“善下”“不盈”“知守”等涵养内心品格、为人处世的法象养生之道。比如,教人“不争”而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教人“善下”而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教人“不盈”而言“洼则盈,敝则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教人“不弃”而言“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教人“知守”而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情志养生亦可取毫木、累土、足下之象,以示从小做起、坚持不懈方能有成,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 运动养生法 运动养生法即通过体育锻炼、适度劳作与休息,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或促进康复的方法。法象运动养生多取自然界动物运动、人类生活劳作之象,来创编导引、体操、拳术,以疏通经络气血,强健筋骨精神,人多习之便可达养生之功。

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取“熊经鸟伸、凫游猿攫、鸱视虎顾”之象,形成了“六禽戏”[5],即“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三国时期华佗阐释动形养生之理,如《三国志》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并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之象的创编“五禽戏”[5],练功时应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等神韵意象。而后东晋葛洪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出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诸多仿生导引术,并创编了形体锻炼的体操,如《抱朴子·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蹶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在如今较为流行的太极拳、八段锦与易筋经中仍有此类法象运动思维,比如《太极拳二十四式》中有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揽雀尾、高探马、双峰贯耳、海底针等招式;《八段锦》中有左右开弓似射雕之功法;《易筋经十二式》中有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等招式。

2.3 饮食养生法 饮食养生需关注饮食的合理搭配、定量定时、卫生宜忌,进食宜缓、专注、乐观,食后可摩腹、散步与漱口。法象饮食养生则倡导“以形补形、以象补形”地选择食物,以应人之不足,如《本草纲目》所云:“以胃(猪胃)治胃(胃虚)[6],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

法象饮食亦有“象形”“象义”“象色”之别。举例而言,“象形”即如核桃仁与人体大脑的脑沟回相似,故能补脑;杏仁形似心脏,故能补心;百合形似肺,故能补肺[7]。“象义”即如生长在背阴处的、水中的食品具备阴的属性,因此蘑菇、水稻等养阴。“象色”即人之脏腑、食物色味均可按照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同类同色相求,因此青酸食物可养肝、红苦食物可养心、黄甘食物可养脾、白辛食物可养肺、黑咸食物可养肾,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虽然存在这类有效的饮食法象思维,但是却不能够任意比附就能加以应用,还需经过养生家反复实践或现代科学研究,方能言其可行。比如现代研究[8]证明核桃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能提高大脑功能后,才能向人们进行推广。

2.4 衣着养生法 《灵枢·本神》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人适应天地四时寒温,衣着起着关键作用,其取“天阳地阴”四季万物“生长化收藏”之象用之于穿衣选择,形成了法象衣着养生。

在“天阳地阴”的哲学观下,古代医家以人头顶天足立地之象,推论人头象天为阳需寒,人足象地为阴需暖,即《脉法》所言“寒头暖足”养生法:“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故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其原理是人之阳气可利下而暖足,上头则阳气过剩而为害,且阳气能趋向温暖、摒除寒凉,因此需要寒头暖足才能使阳气不亢[9]。而就法象衣着而言,则可根据自然四季阳气的生、长、化、收、藏之象,进行衣着服饰选择,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收敛神气……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林永青等[10]就此阐述:春季服饰要有利于阳气生发、气机运行、腠理微开,需款式宽松、衣带勿紧、不宜太薄;夏季服饰需款式宽松、面料柔软、不露胸背,无碍阳气在体表的运行,并防虚邪贼风袭体表阳气、闭塞气机;秋季服饰款式可收敛贴身,宜无压迫、不宜太厚,使体表微微凉,腠理微闭,以利于阳气内收;冬季服饰需温暖厚实、不宜过热,去寒就温,勿扰乎阳使阳气夺,勿泄皮肤使汗出。

2.5 诗词养生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读之,常令人赏心悦目、感同身受,或内心豁达,表明诗词具有感化心灵、促进健康的作用,且古人多有论述诗词养生之功[11]。古诗词有如此养生功效,多赖于将诗人内心情感融入自然之象的运用,即自然之象(明月、飞鸟、田园风光等)大都可以古今同观,引发人们对“象”的情感共鸣,正如苏轼所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时之人读此诗或逢其月,均能感同身受。因此,法象诗词养生可选取那些具备养心、养性的言物诗词,读之写之思之,以达养心养性之养生功效。举例如下。

山水、田园、白云等景象配以诗词形式,景象与文字并入脑中,启迪着生活若似自然之景一般平淡、不争、愉悦,便可达悠然养生之目的[12-13]。代表诗有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钱起在《仲春宴王补缺城东小池》:“药院爱随流水入,山斋喜与白云过”;白居易《北窗闲坐》:“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衣袍、刀剑、金甲等物象配以诗词形式,物象与激言并入心中,强烈的家国忧思之情,便可涵养无数爱国人士以浩然正气,使人达到豪情养生之目的。代表诗有《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曹植《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老骥伏枥、更上层楼、落梅作尘等情象配以诗词形式,情象与感悟并入脑海,高尚理想、情操、品格因象油然而生,激励着读诗者的心绪,也可使人达坚毅养生之目的。代表诗词有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 小结

法象养生观能为人们如何养生提供便捷的思考方法,指导养生实践活动并更接近道家“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但并不代表任意地“取象比类”均能形成正确的养生方法[5],也必由引经据典,求诸实践,方可得养生之道。法象养生法不仅包括静则法山川水流之象以养情志,动则法自然生物之象以养身形,食则法以形补形,衣则法四季阴阳,配以法象诗词涵养内心,还包含着环境、作息、娱乐、沐浴、房事等方面的法象养生方法,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阳气诗词
春季阳气萌动 宜夜卧早起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关注诗词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