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经辨证探讨甲癣的辨证分型

2021-03-28陈月莹吴玉莹梁雪莲韦婉玉唐淑珍王煜明吴志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少阴

陈月莹 吴玉莹 梁雪莲 韦婉玉 唐淑珍 王煜明 吴志洪*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甲癣为皮肤癣菌病中较为顽固难治的一种,有时临床治愈后还可能再发。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1]。本文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甲癣的病因病机,探讨甲癣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析甲癣的发生与厥阴少阳之毒、太阴阳明之湿、少阴太阳之虚的关系,并将其对应分为三种证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甲癣的发生发展有独到的见解。中医认为,爪甲乃肝之余气所生,爪甲变化与肝密切相关。爪甲荣枯赖肝之阴血濡养,清代的曹沧州认为甲癣是由于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血不荣甲所致[2];现代李世珍亦认为肝阴亏虚,不能濡养爪甲,故发为本病[3];单敏洁等认为甲癣是虫淫肌肤,肌肤失养而成[4];王兰英认为甲癣还可由于水湿浸渍,脾胃湿热,郁于皮肤,日久蔓延甲板,湿毒内蕴所致[5];王晓辉则认为甲癣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表现,与内外环境影响导致机体功能障碍有关[6]。

2 辨证分型

2.1 厥阴少阳型

2.1.1 肝胆郁热 临床观察到此型甲癣表现为甲色变黄或变黑,甲沟红肿或嵌甲,或伴指(趾)甲变形。肝其华在爪,胆为肝之余气所化,肝胆属木,其气主升发,与春气相应,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厥阴肝与少阳胆之升发条达之性被抑,则指(趾)甲变形;肝胆气机郁滞,日久化热,热毒炽盛聚于爪甲,可见甲沟红肿或嵌甲;肝胆之气不得疏泄,春气不生,如残草枯木,可见甲色变黄甚至变黑。关于甲癣的记载首见于明代沈之问的《解围元薮》[7]。《解围元薮》将甲癣称之为“鹅爪风”,书中记载:“其鹅掌、鼓槌、血痹、糕风、痛风、癫风发于肝经……另有一种指甲浮薄,隐隐如见血痕,不痛而作拘急不爽,名曰鹅爪风。”[8]沈之问认为治疗鹅爪风必须用清阳散气摄血之药,舒畅肝胆气机,清利肝经郁热,同时调理气血,使爪甲得荣方能治愈。各种原因导致人体肝胆之阴阳失衡或肝胆经气血运行不畅,影响爪甲则发为甲病。

2.1.2 虫淫肌肤 此型甲癣除有甲板增厚、甲色改变外,还有甲板凹凸不平或甲缘参差不齐的表现。临床上,许多医家治疗甲癣时从厥阴肝入手,肝胆一表一里,表里相合,虫毒犯于厥阴肝经或少阳胆经,侵蚀甲板,故甲板凹凸不平,甲缘参差不齐。清代许克昌、王维德都主张运用白凤仙花捣涂于指甲上以治疗甲癣[9-10],清代鲍相璈在《验方新编》中记载灌甲初起,可用枯矾研末外敷,有较好的疗效[11]。现代徐光勇[12]发现甲癣洗剂治疗甲癣有较好的效果,甲癣洗剂中包含丁香、川椒、地肤子、大蒜等燥湿杀虫之药。冯克中以大枫子、海桐皮、白鲜皮、土槿皮、蛇床子、蜈蚣、明矾、斑蝥为方,加醋等药浸泡患处,7~1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99.60%[13]。上述之凤仙花、枯矾、川椒、大枫子、海桐皮、明矾、蜈蚣、斑蝥等,能解毒杀虫燥湿,皆入肝经,酸味入肝,醋为引经之药,故笔者认为虫毒之发生与厥阴肝经有密切关系,虫毒亦致甲癣。

2.1.3 血虚风燥 此型甲癣表现为甲板或甲缘色白、或淡黄、或灰黑,甲板干枯萎软而薄,甚至变形、脆裂。《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厥阴经常乃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多气少血,故爪甲之濡养多赖于厥阴。甲癣亦可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肌肤筋脉失养,复感于邪而成。若厥阴气血不足或病体虚弱,复感外邪,两虚相得,影响爪甲可发为甲癣。爪甲筋脉失于濡养,爪甲失荣,则色白、或淡黄、或灰黑,甲板干枯萎软而薄,甚至变形、脆裂。清代的曹沧州亦认为鹅爪风是由于病后体虚,阴液耗伤,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血不荣甲所致[2]。故曹沧州治疗甲癣时在血虚的基础上用归身、赤芍、丹皮、豨莶草等药以补血活血,兼以祛邪。清代释传杰所著的《明医诸风疠疡全书指掌》中也载了一个本证型的医案[14]:“江阴吴元章,年二十三岁,患鹅掌风,指甲俱灰色,西风一起,肌肤开裂,缘血枯肝经有热而发。服滋筋养血汤。”此患者手癣与甲癣共患,系血虚风燥化热所致。滋筋养血汤出自《医宗金鉴》,用四物汤加生脉饮益气滋阴,使厥阴之气血得充,爪甲得荣而愈。

2.2 太阴阳明型 此型甲癣多表现为甲发黄,干枯,甚或翘起剥脱。此型甲癣的发生与太阴阳明之湿密切相关。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提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认为“太阴内伤”是湿热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15],湿热病多属阳明、太阴。因脾胃主土,湿土同气,故湿热之邪,虽可始于外受,终归脾胃也。各种原因导致肺脾受损,人体之气与水输布障碍,湿从内生,复感于寒则为寒湿,复感于热则为湿热,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日久易壅滞成毒,导致脏腑湿热。《素问玄机原病式》云:“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人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玄府者,汗孔也,遍布于人体各处,湿热邪毒侵袭,通过玄府则遍体均可受之,发于或现于爪甲则为甲癣。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后天水谷精微输布正常,则脏腑形体官窍得养,爪甲得以荣润。脾色主黄,脾病则发为黄色。《景岳全书·诸经死证》有曰“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太阴之气血不荣则不足以滋养四末,故指(趾)甲干枯甚或剥脱。

现代王镭认为甲癣在潮湿的南方较多见[16],李筱芳亦认为手足多汗者更易患甲癣[17]。此外,陈可平也以健脾利湿、解毒杀虫为法治愈了一个甲癣合并湿疹的患者[18],该患者久病太阴内伤,气血运行不畅,故生湿邪,因此运用冬瓜皮、茯苓皮等健脾利湿,白鲜皮、地肤子清热燥湿,清除皮肤湿热与风邪,使患者体内湿热得去,正虚得补,病情好转。冬瓜皮、茯苓皮、白鲜皮、苍术等皆有归属于太阴或阳明经,通过循经论治,临床上可以看到其对甲癣的治愈疗效,故可作为本文探究甲癣太阴阳明型病因的依据之一。

2.3 少阴太阳型 此型表现为甲底部肿胀,或甲下有红点、红斑,伴有甲颜色变白或变黄。《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肝之母为肾,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先天之精布散于肝,肝之脏腑经络才能维持正常的机能。太阳少阴者,太阳寒水,少阴君火。足太阳经秉阳水之气,足少阴经秉阴水之气,兼秉阴火之气。手少阴经秉丁火之气,手太阳经秉丙火之气。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水得火,则气常温而不至于寒;火得水,则形常润而不至于槁。水火平衡,寒温适宜,则人体调和。人体寒温失调,心阴虚则心阳独亢,肾阴不足则相火妄动、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则机体失于温化。情志不节、房事不节、劳逸失度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皆会伤及心肾,或导致气液耗伤,真阴不足,以致火无水以相依,或导致水多热少,阴寒凝结于筋脉,全身失于温养,因此发病时则表现为干枯不荣或是红肿等火热征象的特点,这与我们在临床观察到的此型患者指甲除了颜色改变外,还有干枯、起屑,或是有红斑、红肿的表现相符合。《医碥·水火说》中提到“相火静而藏则属肾,动而发则属肝胆”,相火妄动,患者也可表现为肝胆经所主部位的病变。现代研究[19-20]表明,代谢功能低下患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衰竭的人群更易患甲癣,缘由久病体虚,伤及心肾,心肾不交所致,此乃少阴太阳虚故也。

3 小结

肝其华在爪,故甲癣不论何证,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湿热的发生与进展与太阴阳明密切相关,气郁化火、血虚风燥、虫毒多源于厥阴少阳,水火不调则与少阴太阳病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甲癣发生与太阴阳明之湿、厥阴少阳之毒、少阴太阳之虚密不可分,遂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将甲癣分为厥阴少阳型、太阴阳明型及少阴太阳型,此三型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与转化。厥阴少阳型者,若属肝经郁热,则甲色变黄或黑,色多鲜明,甲沟红肿或嵌甲,或伴变形;若属虫淫肌肤,除甲色改变外,还有甲板凹凸不平或甲缘参差不齐;若属血虚风燥,则甲板或甲缘色白、或淡黄、或灰黑,甲板干枯萎软而薄,甚至变形脆裂。太阴阳明者,湿热者以甲色发黄为主,色鲜明,若肺脾气津耗损,则甲易干枯、翘起。少阴太阳型甲癣,除有颜色改变外,属相火妄动则伴甲下红斑或甲床红肿,属心肾阳虚则伴甲不荣无华。而肝胆郁热易携脾胃之湿,肝胆疏泄失职,累及脾胃则升降失司,清浊难分,湿热交蒸成毒,侵袭爪甲,虫毒亦多生于湿热,故临床上太阴阳明型易与厥阴少阳型表现多兼夹出现。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少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