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本草文化育人探究课程思政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3-28徐晶晶王明军向云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药学本草中医药

徐晶晶 王明军 向云亚*

1.福建省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3;2.福建省厦门医学院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指课程的知识体系中体现德育元素,教学活动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功能,教师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2]。临床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群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之一[3]。传统的临床中药学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即学生是否掌握各章节药物的功效、应用等知识,而往往忽视了本草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

本草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4]。本草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专业课教师应该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本草文化里蕴含的仁爱、博爱、奉献、诚信、求实、严谨及匠心精神等思政核心主题的元素。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中药学知识,同时也润物无声地接受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专业课教师应该探索如何更好的将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的方法和手段,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1 临床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

1.1 思政融入教学目标 临床中药学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首先明确其所承担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价值引领方向。要立足本草文化育人的根基,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制定出具有临床中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打造本课程专属思政地图,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

临床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总体教学目标应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巧用中华优秀本草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在各章的教学目标中也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需要承担的德育任务。例如,在第一章绪论中讲述本草著作发展史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等基本知识外,教师还应借助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把学习以李时珍为代表的古代医药学家“奉献、求真、严谨、坚忍”的优秀品质纳入教学目标。正如高德毅等[5]在文章中所说:“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扭转专业课程教学中重智轻德的现象。”

1.2 思政融入教学内容 教师在完成课程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挖掘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并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拓展教学内容。让思政教育全面地浸入教学,植入学生心中[6]。

如在讲述中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围绕中药的发现与历代本草著作的诞生,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从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到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之称的《本草纲目》,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到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引导学生发现中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同时,也引导学生从历代本草学家的生平事迹中学习其严谨、求真、仁爱、创新的优秀品质。再如讲述中药药性理论时,以四性应四时气候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讲述中药配伍理论时,七情和合说明了中药配伍历来最讲究增效、减毒,可借此培养学生合作共赢、扬长避短的价值观。

在单味药的教学中,也可巧妙地将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自然渗透[7]。如对沉香这样一味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药物,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沉香难得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主动挖掘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以青黛为例,在向学生讲述青黛由来时,引导其领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深层含义。正因为人们坚信马蓝的背后有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因而不断进行探索,在数百年的各种提炼中最终获得了胜于蓝的青黛。这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敢于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发展。又如以朱砂为例,对朱砂“有毒”这一性能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化学知识的普及而最终被人们所公认的,这期间经历了上千年[8]。从“无毒”到“有毒”这一漫长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对中药理论进行修正与扬弃。这是在告诉我们对待先人们的智慧也要用理性的思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答案。再如以甘草为例,其有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9]。因其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神奇功效,所以,其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10]。调和诸药,即可使不同性能的药物能够和谐统一,引导大学生主动挖掘“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思政融入教学评价 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也应该适当调整教学评价体系,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评价中增加人文思政指标的考核,检验学生思政德育目标完成情况。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细化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11]。例如对化痰止咳平喘药进行考核时,可测试:杏林一词代指?中医与杏林的渊源源自谁?此人为何值得我们学习?对利水渗湿药进行考核时,可测试:引起龙胆泻肝丸事件的药物是?通过该事件对你有何启示?此外,课后作业可结合社会热点,比如马兜铃酸事件、小柴胡汤事件、鸿茅药酒事件、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等问题,让学生们收集相关资料并以文字或其他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教师也可在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野外见习时,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录制“某某中草药的野外识别”或“我爱中草药”等主题的微视频作为课外实践作业。通过深度讨论、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等探索,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12]。

2 临床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2.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临床中药学知识内容繁多,初学者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融入,应以学生为本,通过讲授本草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知识可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主动探究中医药文化中的精髓。

学习本草从其药名开始,中药名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其独特的药名文化。古代文学著作中时常有用中药名做诗词,中药隐名也极具文化特色,教师可在课堂活动上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竞猜蕴含人文元素的中药名。略举如下:故乡(熟地),异国(生地),思念夫君(当归),昭君出塞(王不留行),情客(丁香)等[13]。中药源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其中一些中药就与传统民俗相关。如端午节要悬艾叶、饮雄黄酒,重阳节要佩吴茱萸、饮菊花酒。通过介绍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中药及中药在节气养生中的重要性。教师课下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如《本草中国》、《本草中华》等,学生会惊叹红花盛开、橘挂枝头的美,感叹密林寻药、绝壁采药的艰险,更多的是感动于老一辈中药人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14]。随着课程思政的融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及课堂参与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2 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1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至今日,唯有华夏文明仍然璀璨盛行,中医药的贡献不可小觑,中医药的有效性毋庸置疑。《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专著,记载了365味药物的功用,大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现代黄连素、麻黄碱、丹参片等药物的开发与《本经》中黄连治痢疾、麻黄定喘、丹参除烦满的观点不谋而合。青蒿素的发现也得益于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中医药学不仅被国人赞誉为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并且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也有数千年历史。早在2世纪末,《内经》、《伤寒论》等典籍就已传入朝鲜,并与当地医学融合,成为韩医学的主要源泉[16]。17世纪,《本草纲目》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进行发行,达尔文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2011年,《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些都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笔者发现在授课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并且适时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并且提升对中医药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坚定。

2.3 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文化素质和文化品质,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举止、专业教学能力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17]。实施“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临床中药学教师必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熟知本草、精于典籍;同时,与时俱进,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思政教育内容,要有当好学生引路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提升其德育教育的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6,18]。

3 临床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反思

3.1 课程思政实施要注意适度性 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因而在思政资源的挖掘中要注意适度性,并且要与所授知识密切联系,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内容,为了课程思政而简单说教。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和实践形式,把优秀的思想态度、理想信念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实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3.2 课程思政实施可结合课外实践 临床中药学的“课程思政”立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点用活教学资源,拓宽育德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道德引导[19]。通过让学生亲自去中药厂、中医院、同仁堂参观学习,更能让其感受到真切的中医药文化和传承精神,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耳听眼见的效果更好。通过组织学生完成野外识药、采药及标本制作的实践活动,可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同学们纷纷感慨采药人的不易,在野外,同学们互帮互助,增强了班级凝聚力。通过让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的布置,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感受、领悟到仁爱、博爱、诚信、求真等人文精神,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药协会每年举办中药知识竞赛,如中医经典背诵默写大赛、“医站到底”知识竞赛、识药认药技能竞赛等活动,既能强化专业知识,又能普及中医药文化,同时增强了广大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与信心。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政策引导下,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20]。作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秉承中医药思维,突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在传承本草文化及理论上,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发挥积极的情感传递及价值观引领作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中药学人才而努力。

猜你喜欢

中药学本草中医药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