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规模养鸡场人员工作现状及思考
2021-03-28赵玉国程国奎
赵玉国,程国奎,赵 燕
(肃州区果园镇畜牧站,甘肃 酒泉 735000)
近年来,受养鸡行情市场的大幅波动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影响,鸡肉及鸡蛋价格也呈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给养鸡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除受价格的影响外,养鸡场户的融资瓶颈、人员专业知识瓶颈、生物安全体系瓶颈等都制约着养鸡产业的快速发展。本人认为提高养鸡场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对解决发展养鸡产业的瓶颈问题尤为重要。
养鸡场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决定养鸡效益的决定因素,是养鸡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措施的决策者和具体实施者。肃州区下辖15个乡镇,通过调查存栏千只以上的395个养鸡场的工作人员,基本掌握我区养鸡场人员结构现状。
1 全区养鸡规模及人员现状
养鸡数量的调查。至2020年9月底,全区1~9月,鸡饲养量达453.5万只,其中存栏229.5万只,出栏224.2万只。蛋鸡饲养量达97.4万只,占总饲养量的21.48%,其中存栏68.2万只,出栏29.2万只。肉鸡饲养量达356.1万只,占总饲养量的78.52%,其中存栏161.3万只,出栏195万只。
1.1 数量
存栏1 000只以上395个养鸡场,共908人,其中:存栏5 000只以上69个养殖场,145人,存栏10 000只以上4个养殖场,17人,存栏鸡1 000只以上322个养殖场,746人。
1.2 年龄
调查数据显示,30~40岁66人;占总数的7.3%,40~50岁174人;占总数的19.2%;50~60岁537人,占总数的59.1%;60岁以上131人,占总数14.4%。
1.3 学历
调查显示,高中及以上学历83名,占9.1%;初中学历508名,占55.9%;小学及以下学历317名,占35%。
1.4 培训
在调查的908名人员中,每年参加专业知识培训2次以上的23名,占2.53%;培训2~3次的16名,占1.76%;培训1次的37名,占4.1%,没有参加过培训832人,占91.6%。
2 养鸡场人员存在的问题
2.1 年龄大学历低
由于养鸡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卫生条件差的行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大多选择进城务工,从事养鸡行业的主要是50岁以上的低学历农民,大多是中小学毕业。而目前的养鸡产业越来越专业化,疫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多样,低学历养鸡场主很难在当前养殖大环境中继续生存。
2.2 工资低收入差
一是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的养鸡场,由于饲养规模小,雇佣饲养工人,成本高,一般都是养殖户在田间劳作的间隙中进行饲养管理,效益较低。二是雇佣饲养人员的养殖场,大多数养殖规模达不到集约化程度,饲养工人大多年龄大、学历低,工资就普遍不高。只有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设施设备投入多,自动化程度高,工作人员无论是学历还是工资收入都相对较高,但这只占极少部分。
2.3 人员数与工作量不匹配
据调查,肃州区平均饲养3 000只鸡需一名工人。由于养殖规模上不去,工厂化程度低,生产过程中的粉料、免疫注射、投料、给水、消毒、捡蛋、除粪等工作都需要工人亲自操作,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饲养工人很难雇到。
3 意见与建议
3.1 创新培训新模式
对规模养鸡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出“建立制度、刻意培训、重复监督、持续改进、形成习惯”的培训模式,要把制度养成习惯,经刻意培训、重复监督、进行持续改进。一是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进一步协调工人、鸡群、饲料、设备及周围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二是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切断由疫苗接种、断喙、人员调整等因素引起的疫病传播,使规模养殖场传染病发病率下降15.5%,普通病发病降低11%,极大提升规模养殖场生产效益和防疫能力。
3.2 加大养殖规模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上都要求有较高的全自动智能水平。引进全自动采光、通风、给料、饮水、捡蛋及排粪等自动智能系统,一是极大的减少了疫病的发生、传播,降低了养殖风险。二是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3.3 提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利用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快捷、便利条件,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养殖生产投入,降低养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