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效综述
2021-03-28陈新辉
陈新辉
(天祝县林业和草原执法大队,甘肃 天祝 733299)
1 基本情况
天祝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端,位于东经102°01′-103°40′,北纬36°30′-37°35′之间,以乌鞘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1.4%,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西营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大通河、金强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生态区位优势十分重要。全县国土总面积71.49万 hm2,天然草原42.57万 hm2,耕地2.13万 hm2,森林覆盖面积23.65万hm2,境内海拔2 040~4 874 m。天然草原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9.54%。天祝县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积极推行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等措施,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有效减轻草原载畜量,促进了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2 保护及建设成效
2.1 草原保护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县上出台了《草原禁牧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制度,修订完善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落实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绩效考评办法》《天祝县草原火灾应急预案》《草原防火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多项制度。特别是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县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条例》的修订出台,为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使草原生态保护监管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2.2 草原监理执法机构不断健全
天祝县草原监理执法机构虽然成立较早,但一直与县草原工作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中,将草原监理机构进行了单设,强化了草原监督管理能力。随着此次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将县草原监督管理站翻牌成立了县林草执法大队,进一步夯实了草原监理执法体系和治理能力。近年来,草原监理执法一直是林草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草原行政执法力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草原监督管理执法职责,在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普及、草原违法案件查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防火防灾以及草原保护建设监督检查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立案查处39起,其中:非法征收征用使用草原案件2起;违反草原禁牧休牧规定案件17起,违反草原防火法律规章案件22起,对不接受行政处罚的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起。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不断推进
全县共划定基本草原42.57万hm2,可利用草原39.14万hm2,禁牧区10.67 万hm2,草畜平衡区28.47万 hm2,承包到户4.33万户,签订《草原承包经营合同》4.33万份,核发行政村《草原使用证》175本,《草原承包经营权证》4.33万本。全县年补奖资金6 243.5万元,政策覆盖惠及4.33万户,17.45万多牧民,户均补助1 441.9元,人均补助357.8元,草原补奖资金在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率超过30%。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从草原的管理到利用都更趋于合理,通过更完善的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责任落实到户,增强了草原管理。调整种养结构,着力推行良种繁育,积极发展以草产业为主的后续产业,助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对全县草原生态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持续不断巩固
2004-2019年,我县连续实施了十五批“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建成禁休牧围栏34万hm2,在禁休牧区完成草原补播改良9.8万hm2,建成人工饲草地1.33万hm2、舍饲棚圈6 500座。2019年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结果显示,草甸草场:禁牧区牧草平均盖度为100%、高度为24.68 cm、鲜草产量为9 498.15 kg/hm2;草畜平衡区牧草平均盖度为97.96%、高度为22.53 cm、鲜草产量为8147.4 kg/hm2;草原草场:禁牧区牧草平均盖度为90.84%、高度为17.73 cm、鲜草产量为3 655.2 kg/hm2;草畜平衡区牧草平均盖度为79.72%、高度为16.84 cm、鲜草产量为2 965.95 kg/hm2。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2019年全县草原平均盖度94.6%,为退化草原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项目覆盖区域内的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5 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实施
天祝县2017-2019年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草原封禁项目,建设草原封禁围栏2.23万hm2,草原综合治理(草原补播改良、草原鼠害防治)2.31万hm2,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正常年景气候条件下,草原封禁围栏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了47.5%以上,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了70.5%以上,提高了草场生产能力和水涵养功能,遏制了草原退化进程、恢复了草原生产能力,改善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蓄水保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为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草原生态恶化趋势依然存在
由于我县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生态十分脆弱,加上地方财力困难、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有限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速度跟不上生态恶化的速度。建议尽快出台落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加大天然草原退化治理、退化草原补播改良、鼠虫害防治、草原围栏、人工种草、草原生态监测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步伐,实现天然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3.2 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畜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我县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动力不足。建议加大对我县牲畜品种改良、草产业开发、舍饲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培育、畜产品加工等后续产业发展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助推我县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的粗放生产向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变,由草原放牧向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发展,进而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3.3 基层草原监管机构薄弱
乡镇级草原监理机构不健全,没有配备专门的执法人员,使管理工作难于全面有效开展。建议乡镇一级在综合执法改革中应将草原监理职责纳入,配备专门的执法人员,使草原管理及草原防火应急工作得到及时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