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补兼施”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探析*
2021-03-28史云佳李延萍
史云佳 李延萍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1],属中医学“尪痹”“历节”“白虎病”范畴,临床上以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等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在我国患病率为0.32%~0.36%,在急性期往往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可伴或不伴肤温升高,呈持续性剧烈疼痛,多影响正常活动。目前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RA的发病可能与感染、遗传、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相关[3-5]。目前西医治疗RA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抗风湿药物、生物制剂及各种生物仿制药,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其疗效、安全性、价钱合理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6]。
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优势明显[7-9],再结合临床诊疗中患者发病特点,我们从“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经络阻滞,不通则痛”出发,以“攻补兼施”法辨治本病,疗效颇佳,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经络阻滞,不通则痛为本病关键病机
《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10]。RA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她们素体禀赋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加之久劳久作,或久居阴凉潮湿之地,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造成气机逆乱,肝失调达,耗伤肝阴。肝主藏血,主筋。《素问·痰论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肝血的充盈是筋骨正常屈伸活动的先决条件[10]。《妇人大全良方》曰“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血亏虚,筋脉失充,故可见筋骨酸麻、肿胀、疼痛、伸缩障碍等症。血在体属阴,肝阴不足则可见急躁易怒,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多梦惊悸等症,且本病好发年龄及性别多见更年期女性,更加符合此推论。肝失调达,气机逆乱,风阳上扰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忪、焦虑等症。心气不通,易致血脉瘀结,造成关节肿大疼痛。
2 攻补兼施,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兼以补气养血为本病的主要治法
本病急性期以邪气亢盛,局部气血凝滞为标,法当急则治其标,然夏禹铸有言“治病不可关门杀贼,藏府之病,必有贼邪,或自外出,或自内成。祛邪不寻出路,以致内伏,是为关门杀贼”[11]。若仅用攻法,会致素体更虚,正气无力抗邪,导致病情加重,故采用攻补兼施法,标本兼顾。结合上述病机分析,方选用柴芍龙牡汤加减,可达攻补兼施,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之功。柴芍龙牡汤为陈源生老中医根据《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12],方由柴胡12 g,白芍24 g,龙骨24 g,牡蛎24 g,玉竹15 g,茯苓12 g,甘草6 g组成。该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调畅气机,解郁除烦;白芍酸寒,柔肝养阴,缓解止痛;龙骨、牡蛎咸寒,为血肉有情之品,镇肝之惊,敛肝之阴;玉竹甘平,归肺、胃经,补而不腻,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更兼茯苓去胸中邪气,除烦满而定惊;再加甘草与白芍苦甘化阴,且与茯苓甘淡和中,且能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攻补兼施,使邪祛正复,病自安。因本病易耗气伤血,故在治疗过程中,可加以益气养血之药,如黄芪、当归、人参等。
临床中注重辨证审因,患者如若表证较重,可酌加解表散寒或解表散热之药,如桂枝、麻黄、葛根、连翘等;若刺痛明显,痛处不移,舌暗红或紫暗,舌面见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可酌加活血化瘀之药,如牡丹皮、丹参、川芎、红花等;若口干明显,可酌加养阴生津之药,如芦根、石斛、沙参、麦冬等;若疼痛、麻木较甚,可酌加搜风舒筋止痛药,如僵蚕、地龙、全蝎、海风藤、络石藤、延胡索等。
3 后期重视补肾益精,健脾助运
疾病后期耗伤肾精,陈平[13]认为,对于年岁已高或病程日久的RA患者而言,肾气亏损、肾精亏虚为甚,造成病程后期形成一系列痰、瘀等病理产物,加重病情演变。且脾主运化,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阻滞气机,导致脾失健运,脾的功能失常,运化无源,内生湿气,湿聚成痰,血虚成瘀,痰瘀互结,此为恶性循环也。故疾病后期重视补肾益精,健脾助运,方可选用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常用药有独活、川牛膝、仙鹤草、仙茅、巴戟天、淫羊藿、薏苡仁、白扁豆等。
4 病案举隅
患某,女性,47岁,2020年1月10日初诊,反复周身疼痛3年余,加重3 d。现患者反复周身游走性疼痛,双侧第2、3掌指关节持续性疼痛,伴肿胀,双肩关节、肩胛骨疼痛,面目红赤,心烦易怒,头晕,耳鸣,纳呆,多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既往史:患者1年余前于当地医院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平素未服用抗风湿病药。查体:舌红,苔黄,脉细数。中医诊断:尪痹。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辨证:肝阴不足,风阳上扰。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龙骨24 g(先煎),牡蛎24 g(先煎),玉竹15 g,茯苓15 g,法半夏10g,桂枝10 g,葛根30 g,白术10 g,陈皮10 g,酸枣仁10 g,合欢花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二诊(2020年1月17日),患者诉服药后周身疼痛较前缓解,双侧第2、3掌指关节仍肿胀疼痛,伴双肩关节、肩胛骨时有疼痛,头晕、耳鸣症状较前减轻,纳一般,时做梦,小便较前好转,大便稍干结,舌脉同前。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龙骨24 g(先煎),牡蛎24 g(先煎),玉竹15 g,茯苓30 g,法半夏10 g,桂枝10 g,葛根30 g,白术10 g,陈皮10 g,酸枣仁15 g,合欢花15 g,僵蚕10 g,姜黄10 g,益智仁20 g。7剂,水煎服。三诊(2020年1月24日),患者周身疼痛明显改善,双侧第2、3掌指关节肿胀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头晕、耳鸣症状明显减轻,纳可,做梦次数减少,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二诊方继服7剂。再次就诊时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为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症状表现为关节的持续性疼痛,伴肿胀,发病年龄正处于更年期范围,面目红赤,心烦易怒,头晕,耳鸣,纳呆,多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均为肝阴不足,风阳上扰之象,舌脉象亦为佐证。故方选柴芍龙牡汤加减,以达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之功。二诊,患者全身症状减轻,但仍有关节疼痛、肿胀,头晕、耳鸣、做梦症状仍有遗留,故茯苓加量,加僵蚕、姜黄加强舒筋活络之力,加益智仁安神益髓。
5 结语
在临床工作中,所见并非事实,当某种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并非一味地急于“攻下”,中医讲求“治病求本”,应当审时度势、辨证精准、标本兼顾、急慢并解。本文结合好发人群发病特点,从“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经络阻滞,不通则痛”探析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并以“攻补兼施”法活用于临床,以期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提供经验与思路,以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度使用及疾病并发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