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场禽流感等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探讨
2021-03-28葛正东
葛正东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畜牧兽医站 226402)
禽流感属于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死亡率高,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为降低发病率,减少损失,鸡场要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工作。
1 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及传播途径
1.1 临床症状
禽流感病原为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该病可潜伏数小时到数天,最急性病例大多是突然发病并快速死亡。大部分鸡患病后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体温升高至43℃左右,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下降,严重的食欲废绝,不愿活动,垂头蜷缩,羽毛松乱,口腔和鼻腔中流出一些黏液,咽喉黏膜充血,鸡冠发绀,眼脸肿胀,结膜出现充血症状,流泪,病鸡日渐消瘦,呼吸频率加快,观察鸡爪可发现有出血现象,死亡前病鸡昏迷,个别病鸡会出现神经性症状。
1.2 传播途径
健康鸡直接接触患病鸡、带毒鸡,或者间接接触被病鸡所污染的物品,就会导致感染患病。该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的,患病鸡和病死鸡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健康鸡接触即可感染。或者健康鸡在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槽具后,也会导致感染患病。鸡禽流感可传染人,因此鸡场养殖人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
2 鸡场禽流感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探讨
2.1 做好供温保暖
冬季气温低是鸡禽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时期,因此鸡场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结合实际养殖规模,在圈舍内设置相应的温度计,实现对鸡舍温度的有效监控,并及时进行调整。针对1周龄内雏鸡,应将圈舍温度控制在33℃~35℃最佳,此后每周下降2℃,直至20℃即可。在养殖中,管理人员要结合鸡群的反应来合理调控圈舍温度,如发现鸡群大量扎堆则代表冷,需及时升温,如发现鸡群展翅并大量饮水则代表热,需及时降温,避免产生应激诱发疾病。针对产蛋鸡舍,应将温度控制在≥13℃最为适宜,保证鸡群健康生长。
2.2 加大通风换气
现阶段,很多鸡场在养殖中过于注重保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通风工作,导致鸡舍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无法及时排出,降低了圈舍环境质量,不利于鸡群的健康生长。基于此,鸡场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通风换气。针对3周龄内的雏鸡,主要以保温为主,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加,鸡群的适应力增强,因此需要逐渐通风。当下正值初冬季节,在通风的时候应选择晴朗天气中午,将部分鸡舍门窗打开通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穿堂风,避免产生应激诱发疾病。
2.3 及时消除兽害
针对一些靠近河流、湖泊的鸡场,要做好兽害防范工作,包括:野兽、野鸟、老鼠、黄鼠狼等等,一旦发现有兽害入侵,要及时驱赶,减少兽害数量。例如:可以在鸡场内设置防鸟网和防鼠网,避免其入侵威胁鸡群,保证鸡群的健康生长。
2.4 严格卫生消毒
疫病高发背景下,要认真做好鸡场卫生消毒工作,结合养殖规模,制定健全完善的消毒程序,杀灭细菌和病毒。应将消毒池设置于鸡场入口位置,消毒盆设置于鸡舍门口,无论是进出入人员还是车辆,均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避免传入疫病。针对空圈舍,可采取喷雾消毒法、蒸熏消毒法,消毒后半个月再饲养。在对鸡群进行消毒的时候,应合理选择消毒药物,定期更换消毒药物,圈舍内每周消毒3次,疫病高发期应每天消毒1次,圈舍外每周消毒2次。在鸡场中,应设置隔离舍,以便于及时将病鸡、异常鸡隔离。针对病死鸡及无治疗意义的鸡,要及时进行焚烧处理。针对被污染的饮水、垫料,应进行发酵、沉淀处理,杀灭病毒,避免疫病的传入。
2.5 科学免疫接种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防控禽流感的重要举措,因此鸡场要充分意识到免疫接种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区域内禽流感疫病流行状况制定完善的免疫接种程序,有效防控禽流感。鸡群禽流感免疫应以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 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进行免疫,以确保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在1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30d后进行2次免疫,产蛋前进行3次免疫即可[2]。
2.6 合理诊治用药
在鸡养殖中,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鸡群健康状况,包括:饮水、采食、排便、精神等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将其挑出隔离,并及时联系防控部门进行确诊。针对尚有治疗意义的鸡,可采取中西结合方法尝试治疗,降低死亡率,减少损失。针对受威胁的鸡,应紧急接种疫苗,降低感染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禽流感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为鸡场敲响了警钟。疫病高发背景下,鸡场要高度重视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控工作,科学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提升防控水平,降低疫病发生几率,保证鸡群健康生长,促进鸡场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