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常见冠状病毒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防控
2021-03-28顾静文
顾静文,廖 冰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113122)
猪、牛、鸡等是养殖数量较多的畜禽,而冠状病毒科疾病正严重危害着它们的健康,冠状病毒科疾病的流行给畜牧养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笔者归纳总结了四种常见冠状病毒科疾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猫冠状病毒、牛冠状病毒、禽冠状病毒,分别在临床诊断与防控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减轻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目前已报道的猪冠状病毒科四种中的一种,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进入机体,并且潜伏期在2~3d左右。该病毒感染主要引起的临床表现是仔猪腹泻,尤其是3周龄及以下的仔猪。除了会引起腹泻外,病猪有时还会伴发呕吐,值得一提的是,该病不光仔猪的病死率很高,成年猪也会有较高的致死率。病猪除了表现出的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精神、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的临床症状。对于该病的诊断,主要可以通过荧光抗体染色和间接ELISA等方法来实现检测。而对于该病的防控来说,一方面要加强饲养管理,净化养殖和生产环境,另一方面也可给怀孕母猪免疫接种强毒株的灭活疫苗,这样仔猪可以通过母源抗体的形式得到最佳的免疫保护,降低患病风险[1]。临床表明,由于弱毒免疫效果不佳,所以更推荐上一种方法。
2 猫冠状病毒
根据流行病学等调查分析,目前已知的常见的猫冠状病毒可以分为传染性和肠道类两种。而根据临床症状表现也可以分为渗出性和非渗出性两种形式。该病毒的毒力与其感染腹腔巨噬细胞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感染此病可导致幼猫温和型腹泻,有的病猫也会表现出发热、有粘稠状的黄色腹水蓄积。除此之外,此病毒还会对病猫的脏器、血管、血管周边造成损伤,在这个过程中病猫体内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严重受损,造成全身损伤。临床诊断方面,可以通过间接荧光技术或者通过ELISA检测抗体的方式来对该病进行检测[2]。从对该病防控的角度来看,除了保持良好的家庭卫生和饲养条件外,同样可以采用疫苗免疫接种的形式来避免或者降低猫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目前猫冠状病毒的疫苗已经商品化,接种途径也比较方便。
3 牛冠状病毒
牛冠状病毒最早被报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还没有流行,而现在已经遍布全世界。牛冠状病毒主要的感染对象是犊牛,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1周龄犊牛,水牛也是易感对象,文献也曾记载过关于火鸡感染牛冠状病毒的案例。当牛感染此病时,往往会出现以持续性腹泻为典型代表的临床症状,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4~6d,在这个过程中,病牛体内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被破坏,这也直接导致了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随着病程的加深,病牛开始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病程特别严重的会导致病牛死亡。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及消化道。对于该病的诊断可以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来进行检测病毒,也可以通过分离病毒传代培养的形式来检测[3]。对于该病的防控主要还是以免疫接种的形式,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疑似病例,要第一时间取样检测,做到检出阳性立刻淘汰病牛,从而起到及时净化牛群的目的。
4 禽冠状病毒
禽冠状病毒于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地点同样在美国,该病毒主要的感染对象是鸡,而其他禽类,比如鸽、鹅等也有致病性。感染该病的临床症状与被感染对象的日龄、免疫情况有很大关系。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直接进行传播,健康鸡食入了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会被感染,并且种群内传播十分迅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病毒的存活能力也很强。感染后的病鸡常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肾脏及生殖系统受损也比较严重。该病的诊断主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的形式进行。对于该病的防控方面,主要采用弱毒苗免疫接种的形式进行,免疫途径包括饮水、喷雾、点眼等多种有效形式[4]。一般在雏鸡1周龄时首次免疫,之后4周龄时再次免疫,从而起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5 小结
综上所述,冠状病毒科疾病虽然分布广泛,无论是在养殖生产还是临床上都很常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养殖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类病毒比较有效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保持一定的环境卫生,在养殖过程中加强观察,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