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论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
2021-03-28赵宇栋
赵宇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指导:单兆伟
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伴或不伴增生(化生)为表现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需要依靠检查检验进行诊断,发病机制复杂。中医学认为根据胃腑体阳用阴的特性,可概括其病机为体用失常,通降失司。
单兆伟教授是全国名中医,孟河学派传人,曾师从张泽生教授,尽得薪传,单师学验俱丰,医术精湛,临床治疗本病每获良效。笔者跟师多载,获益良多,现结合其经典案例,将单师辨治本病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刚柔相济以顺气开郁
《黄帝内经》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四圣心源》云:“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脾胃为中州之脏,脾胃的功能联系也是体用之间的相互关联,胃的“磨谷”则有赖于胃腑阳气的温煦、推动及阴液的濡润,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气乃万物之根本,可凝聚形成有形之体,亦是各功能动态变化“用”的表现,《内经》中早有“形之不足,温之以气”,“百病生于气”之论。单师指出萎缩性胃炎患者虚实夹杂,多有焦虑及恐癌情绪,治疗时应刚柔相济、顺气开郁,在选用白芍、麦冬柔润之品的基础上,可加用紫苏梗或白蒺藜以防呆滞气机,调畅枢机。《药品化义》曰:“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和缓不燥,具有理气宽中之效,治疗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效佳;白蒺藜,禀阳明金气,气味苦温则属于火,《本草崇原》曰其“主治肝木所瘀之恶血……久服则阳明土气盛,故长肌肉”。两药相伍临床效佳。
2 润燥并用以生津益胃
《周易探玄》云:“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指出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单师指出胃分阴阳,古语云“胃以阳体而合阴精,阴静则降”,是以谓之,胃腑体阳而用阴。“体阳”是指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具有温阳之特性;“用阴”是指胃腐熟水谷之重要物质,具有液状而濡润之特性。体用正常则水谷容易腐熟,消化充分;若体用失常,则胃腑气血津液出现异常,久则引起多种脾胃疾病。单师指出萎缩性胃炎病情更为错综复杂,虚实因果相关联,实中有正虚,虚中常夹实,可能由于久病损胃气,中焦阴液不足,精微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敷布全身。萎缩性胃炎患者日久不欲饮食或食后饱胀痞满,实为中焦脾胃不足之症,养阴益胃贵在柔润,药选南北沙参、麦冬、天花粉等清润之品。但中焦如沤,少佐橘皮络、姜半夏以和胃消导、醒脾苏胃。若患者舌苔白腻,不欲饮水,药用木香、砂仁、白术、苍术、厚朴润燥并用,脾胃同治。
3 通补兼施以调畅体用
《医门法律》言:“人身脾胃之地,总名中土,胃之体阳而用阴。”《医源·脏腑体用相资说》曰:“体用相资之道也,内而脏腑,莫不皆然。”单师指出胃阴者即胃之津液也,为胃腑之根本;胃阳者即胃之受纳腐熟之功用也,必赖胃阴之濡润。萎缩性胃炎是由胃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坏而产生病变,影响腐熟功能,以致精微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引起体用失常,通降失司,治疗应以标本兼治、通补并用为原则。“通”治标实,根据气滞、湿滞、食滞、瘀滞之不同而有变化,但若耗气动液,则忌山楂、莱菔子。“补”治本虚,依虚而补之有别,多选清补疏补之法。单师善用葛根一味,葛根生津通脉,又能升清止泻,鼓舞胃气,《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生发脾胃清阳之气”,《本经逢原》曰:“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另可选用谷芽及麦芽治疗萎缩性胃炎出现的纳谷不馨、脘腹胀满等症状,临床效佳。谷芽、麦芽皆入脾、胃二经,麦芽甘而微温,消食和中,具生发之气,《本草述》云:“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和而卫益畅”,单师指出因麦芽力猛,对于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或元气中虚者,临证宜详察病情,慎而择之。
4 正本清体以轻灵御邪
《神灭论》云:“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脾胃论》云:“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指出形与神俱、体与用俱存乃可御外邪,尽终天年,在阐述体用关系或药物功用、调治脏腑、养生御邪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单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州之脏,正如《脾胃论》云:“胃虚则脏腑经络无以受气而俱病”,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脾胃升降失司,情绪焦虑,其虚益甚,健康状况日衰,即有形成恶变之可能,治疗上应正本清源、轻清灵动以御邪强身。单师常选用合欢皮、百合、乌药以宁神清体,通达宣畅。合欢皮甘平,归心肝经,可安神解郁、活血止痛,对于胃脘痛兼胸闷者效佳,《本草衍义补遗》谓其“补阴有捷功”。百合、乌药同用取百合汤之意,百合汤出自《医学三字经》:“百合汤,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百合宁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可防癌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乌药禀春天暖木之气,阳之所至则外邪无以而入,不伤正气。三药同用则事半功倍。
5 验案举隅
刘某某,女,71岁。2020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半年余。刻下:胃胀胃痛明显,口中异味,夜寐不佳,多梦易疲劳,自汗头昏。舌质淡、苔薄,脉细。查胃镜示:慢性胃炎伴增生、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病理示:(窦小)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局部腺体增生;(窦大)轻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活动性,个别肠化,局部淋巴组织增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医诊断:胃痞病(脾胃虚证)。予以清幽养胃方化裁。处方:
太子参10 g,炙黄芪10 g,麸炒白术10 g,炒薏苡仁15 g,仙鹤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百合15 g,黄芩炭10 g。14剂。水煎,每日1剂,少量频服。嘱调畅情绪。
5月26日二诊:诸症缓解,治守原意。
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患者老年女性,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辨证属脾胃虚证。清幽养胃方为单师自拟方,方中太子参、白术固无形元气;薏苡仁健脾补中、解毒散结;黄芪补气固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仙鹤草收敛止疮,强壮补虚;黄芩、百合为其常用药对,可养阴润燥、凉血止血。百合味甘性微寒,入肺、心二经,是清肺润燥、宁心安神的药食兼用之佳品,尤其擅长治疗胃阴不足、虚热有余等病症;黄芩味苦性寒,轻虚上行,《本草纲目》认为它能治疗诸失血,对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者常有良效,可选用黄芩炭,以缓和其寒凉之性,以免体虚老人不能耐受。二诊,患者诸症缓解,体现单师临证处方简约严谨,重视整体观念,故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