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及心理护理的效果
2021-03-28吕奔
吕 奔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四病房,辽宁 沈阳 110024)
神经衰弱属于神经症性障碍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大脑出现疲劳和兴奋的状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患者存在心理疾病[1-2]。该疾病具有肌肉疼痛、焦虑、紧张、头痛、易激惹、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神经衰弱和精神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每个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受到的社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病症也会存在轻重不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相关研究显示,对神经衰弱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从我院随机挑选从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神经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心理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从医院周围小区中随机挑选200名普通居民,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心理护理效果研究对象:从我院随机挑选并接受收治的88例神经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44。在常规组中,有22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为(38.20±3.90);在试验组中,有23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为(37.40±3.80)。在88例患者中,有20例学生,40例从事脑力劳动,有20例从事管理工作,有8例从事其他工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神经衰弱发病原因研究对象:在医院周围小区中随机挑选200名普通居民,其中有100名男性,100名女性,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34.80±3.80)岁。在200名普通居民中,有40名学生,50名从事脑力劳动,50从事体力劳动,60名从事管理工作。
1.2 方法 神经衰弱发病因素调查方法:利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医院周围小区中随机挑选的200名普通居民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均符合标准。
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针对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其中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等。针对试验组,给予心理护理。第一,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挑选患者感兴趣的音乐、电视节目,播放给患者,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压力[4-5]。利用色彩护理学,提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第二,密切观察患者,把神经衰弱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聆听患者的倾诉,教会患者自我控制情绪,提升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第三,积极主动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活动,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情况。第四,定期组织有关神经衰弱的健康讲座,把治疗成功案例介绍给患者,加深患者对神经衰弱的认识,提升患者的自信心[6]。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不良症状发生情况、SAS、SDS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医院周围小区中随机挑选200名普通居民,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利用我院自制的SAS、SDS量表,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价。在神经衰弱病因调查表中,涉及到生活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调节能力、睡眠问题这四个方面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衰弱发病因素单因素分析 从接受调查的200名普通居民中,有20例普通居民患者的神经衰弱症状为阳性。通过单因素分析来看,这20例神经衰弱患者和正常人相比,在自我调节能力、生活压力、睡眠情况、人际关系层面上存在较大差异。神经衰弱患者更加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并且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睡眠情况、自我调节能力方面,均要低于正常人(P<0.05)。
2.2 神经衰弱发病因素多因素分析 把神经衰弱发病因素的单因素当作是自变量,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如果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且具有较大生活压力的人,更加容易患上神经衰弱。
2.3 临床护理效果情况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例数为42例,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35例,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要远远高于常规组(P<0.05)。
2.4 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两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良症状。试验组患者有1例腹泻,1例便秘;常规组患者有3例腹泻,3例便秘,1例睡眠障碍;试验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要远远低于常规组(P<0.05)。
2.5 SAS、SDS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试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
3 讨论
造成患者神经衰弱的主要是精神因素,包括长时间存在矛盾感、心情紧张等,这些因素导致患者的神经活动长时间的处于强烈、紧张的状态下,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神经衰弱[7-8]。通常情况下,大脑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很难出现神经衰弱的情况,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强烈脑力活动,就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相关研究表明,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事脑力活动的,而本文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从事脑力活动的人。
患有神经衰弱的患者,减弱了大脑皮质内抑制的全过程。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较为脆弱,在机体高级神经活动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内抑制遭受损伤,进而使人处于早期神经衰弱阶段[9-11]。在该阶段的患者,和正常人相比自制能力相对较低,在日常中不会显露出情绪失控,如焦躁等。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人,神经异常兴奋,神经细胞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进而导致高级神经活动失去控制。因此,一般神经衰弱患者在兴奋和衰竭上速度都较快。
本文研究数据表明,神经衰弱患者和正常人相比,生活压力耐受力相对较低,人际关系相对较差,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病因。在人面临较多压力时,并且超出了自身的排解极限,人的大脑神经会长时间处于紧张情况,进而弱化了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最终造成神经衰弱。在明确神经衰弱的病因后,对正常人群进行预防性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发生神经衰弱的概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11-13]。在心理护理中,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患者找到倾诉的对象,进而有效排解患者心中的困惑,提升患者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神经衰弱的主要发病原因有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睡眠质量、自我调节能力等。针对神经衰弱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