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1-28曲立华
曲立华
(辽宁省大连盛合肾脏病专科医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0)
在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时,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最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在临床中比较常见,长期合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会使患者的存活期维持在15~20年。但长时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这是因为透析并发症和病情变化因素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关注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心理功能,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研究主要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将将我院收治的90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0年2~8月。采取奇偶数分组标准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性、女性各24、21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5岁,平均(54.12±2.62)岁;透析平均时长最短1年,最长8年,平均(4.12±0.23)年。对照组男性、女性各23、22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4岁,平均53.41±2.55)岁;透析平均时长最短1年,最长7年,平均(3.10±0.5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同质性。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患者。②具备一定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患者。③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本研究内容及风险后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开展相关手术治疗者。②存在长期酗酒史及滥用药物史患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患者。④存在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脑卒中及心力衰竭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体征监测与临床指导等。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发生心理障碍的概率在20%~80%,最常见的症状为焦虑、抑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加强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表达,有效释放出患者的压抑情绪,并给予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存在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存在抗拒、悲观厌世以及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疏导。向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对血液透析的原理、流程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讲解,使其意识到血液透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积极寻找社会、家庭的支持;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肾友协会,与患者加强沟通,让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又健谈的患者进行说教,便于患者正确认识透析,提升其治疗信心;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回归社会,积极参与到劳动中,降低患者社会负担与家庭负担,在其中找到自我价值,体会到重返社会的幸福感,从患者角色恢复到社会角色,以便于在接受治疗时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
1.2.2 动静脉内瘘护理干预 研究认为,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确保血管内瘘安全是保证。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进行血管内瘘的维护。在建立血管内瘘之初,需进行按压护理,方法是以拇指在吻合口上方轻轻按压3~5 s,并指导患者握拳、松拳,每次练习10 min,每日3~4次。连续训练14 d。内瘘成熟后正在使用中的,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内瘘知识,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使用肥皂进行内瘘侧肢体的清洁,避免感染情况发生。透析完成后,还需要轻轻按压。按压时间应低于30 min,以不出血并可以触及到震颤作为压迫合适力度,防止内瘘肢体受压、抽血、静脉输液及提重物等。指导患者做好保暖工作,透析前可湿敷30 min,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感染、震颤是否存在的情况。出现异常后应立即获得专业医师指导。
1.2.3 用药干预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药物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强调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长,病情不断进展,可导致多器官及组织受累,因此应做好并发症预见性护理。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压会出现明显波动,出现低血压的概率较高。在透析前,应告知患者遵医嘱停止服用降压药,并指导患者使用血管反应性药物改善病情。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血压测量,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合理调整降压药剂量。除此之外,应对钙剂、铁剂合理规范应用,应在餐后口服铁剂,防止刺激肠胃道,服用铁剂后出现黑便注意鉴别上消化道出血,补钙药物应嚼服或含服,研碎磷结合剂后,在进餐时同服,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参照患者的钙、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检查结果,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补充维生素D,合理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改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OOL-SFTM)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每项指标评分均为100分,评分与患者的生活水平正相关。②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生化指标,检测患者的肌酐、尿素氮、钾离子、血红蛋白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依从性良好:严格按照医嘱行透析治疗,完全按照治疗方案规范治疗;依从性一般:能够基本上按照治疗方案规范透析、治疗,但偶尔有不规范现象出现;依从性较差:没有按照治疗方案透析、治疗或中断治疗。治疗依从性=良好比例+一般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四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肌酐、尿素氮、钾离子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生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生化指标比较()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比例为95.56%(43/45),对照组则为82.22%(37/45),组间比较,观察组相对更高(χ2=4.050,P=0.044)。
3 讨论
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特征为治疗长期性和病程不可逆性[4]。目前,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伴随着医疗干预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也随之上升。对于长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患者对治疗追求也不仅仅局限在改善疾病症状,延缓生存期限上,而是对全面改善和恢复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5-6]。在现有条件下,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综合护理干预作为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干预方式,通过心理护理、动静脉内瘘护理及用药护理,让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心理感受加强了解,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并通过过血管内瘘护理,让患者学会对内瘘血管加以保护,防止损伤和感染血管,同时对内瘘血管的通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防止闭塞内瘘血管而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通过用药干预可使患者确保合理用药,有效保证患者的临床效果[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认知能力及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酐、尿素氮、钾离子、血红蛋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治疗的依从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推断,综合护理对患者的干预效果明显较常规护理更具优势[10]。
总而言之,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对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