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络放血配合解结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体会

2021-03-28何东亮米建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刺络灵枢针法

何东亮,艾 宙,米建平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2.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015;3.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广东 广州 510105)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 以突发性一侧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1]。临床上大部分患者1个月内可被治愈,少部分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仍遗留部分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如不能蹙额纹、眼睑闭合不全、鼓腮漏气及口角歪斜等,属面瘫后遗症[2]。面瘫后遗症影响患者外貌和面部正常生理功能,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寒冷刺激、缺血、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学说,面瘫发展至后遗症期,患者多已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措施,此时多种治疗方法均难取得明显的疗效,西医可采用肉毒毒素矫正治疗、面神经减压术和面神经吻合术等治疗,但仍不可避免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且风险较高[3]。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已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64种针灸适应症之一[4],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和无副作用,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笔者受国内著名针灸学家左常波教授“调气、调血、调经筋、治神”——“三调一治”观点的启发,运用刺络放血配合解结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取得满意的疗效,遂整理成文供同道批评指正。

1 病因病机

周围性面瘫,即中医之“口僻”病,《灵枢》称之为“口喎”“僻”“卒口僻”,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历代医家将“口僻”归入风门中,认为本病多由风邪侵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所言:“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阳之经”导致“口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可见风邪为主要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人体的头面部为人体的阳位,且风行善行数变,因此头面部极易被风邪入侵。“风为百病之长”,寒、热和湿邪等均可依附于风邪入侵人体。《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疾病多由于人体或局部正气不足,从而被外邪入侵所致,面瘫亦是如此。当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和卫外不固之时,因生活起居不慎,坐卧当风,风邪趁虚而入,致使面部气血痹阻,经络不通,面部筋肉失去濡养,纵缓不收,从而发为面瘫。面瘫日久不愈,经络不通,气血瘀滞,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壅滞经络,气血无以荣养颜面肌肉,使得面瘫更是难治。笔者运用刺络放血“调血”直接排出局部恶血邪气,使经脉气血流通,运用解结针法“调经筋”疏通经络,二者合用使邪气去、经络通,可有效促进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恢复。

2 刺络放血——调血

刺血疗法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5],在《黄帝内经》中便对其有了诸多论述,如《灵枢·宜针》篇曰:“病在经络痼痹者,取其锋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宛陈则除之”。《灵枢·夭寿刚柔》篇曰:“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中医学认为,刺络放血可直接排出局部邪气恶血,使脉道通利,气血得以运行濡养机体,正如《灵枢·官针》所言:“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2.1 刺络放血原理

周围性面瘫本因外邪入侵经络,致使面部经络痹阻而发,面瘫后遗症病程迁延,邪困日久,“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瘀血邪气阻塞经络,使气血无法运行、患处局部失去濡养,必导致面瘫迁延难愈。面瘫后遗症多属风痰阻络,久病必瘀,风痰瘀血胶着壅滞于经脉之中,此时应用寻常方法治疗难以取得疗效。根据《黄帝内经》中“病在血,调之络”“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凡治病先去其血,然后泻有余补不足”的理论,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点刺放血,可使有形之邪尽出而立起沉疴痼疾[6],正如杨维杰所言:“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左常波教授认为刺络放血除了可调血之外,还有调气的作用,放血过程中,气随血出,可起到调气的作用,面瘫因风邪致病,于局部刺络放血,可使邪随血出而正气得复,即中医所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刺络放血可降低全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降低血浆中D-2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使脑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明显减低血管阻力,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的氧供[7];可调节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8];促进炎症渗出物及致痛物质的排出,恢复微循环的动态平衡,减少病理产物的堆积[9];并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而影响神经肌肉的功能[10]。以上环节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病理产物排出,从而改善面部氧供、增强神经组织营养,促进周围性面瘫的恢复。

2.2 刺络放血操作

刺络放血所刺的是“络脉”,《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又可分为阳络和阴络,《素问·经络论》中有载:“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阳络是指在表的络脉,阴络是指在里的络脉。左常波教授将刺络放血分为阳络刺血和阴络刺血,阳络刺血又可细分为大络刺血和微络刺血[11]。笔者在治疗面瘫后遗症时所采用的主要是患侧口腔颊粘膜微络刺血。操作者双手戴无菌手套,嘱患者张嘴,用押手辅助暴露患侧颊粘膜,在颊粘膜上寻找表浅的、迂曲或增高的细小血管,找到微络后,选取其中血管怒张或颜色瘀青最明显的2~3个点,予局部常规消毒后,用0.80 mm×38 mm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快速垂直将其刺破,注意只将血管刺破即可,不宜刺入过深,深度约0.5 mm,然后嘱患者做鼓气动作,加速瘀血流出,待瘀血流尽后,嘱患者吐出瘀血,并用生理盐水漱口3遍。

3 解结针法——调经筋

“结”为凝聚、聚合和连接之意,《说文解字》中曰:“结,缔也;缔,结未解也”,《灵枢·刺节真邪》有云:“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横络之“结”即邪气壅聚或长期慢性损伤导致经筋及其周围的组织粘连、挛缩,从而出现的结节、条索等病理产物[12]。面瘫因外邪入侵壅滞经络致病,邪气壅滞日久即形成结节,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影响面瘫的恢复。“解结”即解开绳索之意, 关于“解结”,《灵枢·刺节真邪》亦有记载:“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解结”可使结节消散、经络通畅,气血流通濡养经脉,则疾病可渐趋康复。解结针法是左常波教授在钻研传统经络、经筋学说、现代解剖学及软组织外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针刺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解结针法可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放松肌筋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炎症吸收和促进组织恢复,但目前现代医学对解结针法的理解还比较浅薄,尚需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研究和探讨[13]。

3.1 解结针法的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顶侧,双手分别于两侧颈部、面部及颞部循经切按,双侧对比,寻找圆形或条索状的结节,按压时患者可有明显的酸痛感,即为病理性结节。找到结节后,用押手拇指按压固定解结,刺手持0.20 mm×25 mm毫针,于结节前约0.5寸处下针,向结节中心方向缓慢进针,当针下有刺中包膜感时快速刺破,此为解结针法取效的关键。刺破结节时,结节局部常可出现明显抽动,此为壅滞的经气倾泻而过的表现,结节也会随之变软或消失;若无明显抽动感,可将针退于皮下,再重复刺破结节2~3次,若仍无抽动,亦不必强求,留针30 min,可使经气缓慢流通。

3.2 解结部位的选择及机理浅析

循行于面部的经络主要有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和手足太阳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循头面部经络循行路线两侧对比查找,结节多分布于患侧翳风、颊车、牵正、颧髎、迎香与鱼腰等穴位附近。面部表情肌一般起源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且都紧靠各肌后缘,这些肌肉高度分化、相互交错掩盖,使其间神经支多向牵扯,故面肌的非正常活动或损伤可影响面神经的恢复[14]。

结节的出现主要是阻碍经气运行,卡压局部神经、血管和肌肉,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恢复,并可使肌肉板滞,导致联带运动的出现。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穴,主治口眼歪斜,是茎乳孔的体表投影,而茎乳孔是骨性面神经管出口[15],此处形成结节可压迫面神经,延缓面神经恢复。《灵枢·经筋》有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可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荣养头面,穴内分布有咬肌、面神经颊支,此处出现横络结节,使口眼歪斜,并阻碍气血上行濡养头面,影响面神经的恢复;颧髎穴为手少阳太阳之会,足三阳经筋交会于此,能调整经筋网络循环部位的气血,有祛风解痉之效,为治疗面瘫要穴,穴下分布有咬肌、颧大肌、横动静脉分支、面神经颧支及眶下神经[16],此处出现结节,可压迫局部神经、血管及肌肉,影响面瘫的恢复。《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故使口喎僻”,迎香穴为手足阳明之会,有通调气血、舒筋活络和驱邪散滞的作用,可恢复面部受阻经络的正常功能[17],穴下分布有面动脉及面静脉分支、眶下神经、面神经颊支和颧支吻合丛。鱼腰穴、牵正穴为经外奇穴,主治口眼歪斜,鱼腰穴在眼轮匝肌中,布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和眶上神经、面神经的分支;牵正穴位于咬肌上,下有面神经颊支通过。于这些筋结点行解结针法,可松解局部组织痉挛、粘连,解除对局部神经血管的卡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有利于面瘫后遗症的恢复。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结节多见于患侧,但也有出现于健侧,针刺健侧即《灵枢》“九刺法”之巨刺法,《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研究表明面瘫针刺健侧与患侧均有效,巨刺痊愈率甚至优于患侧针刺[18],因此解结不必拘泥于患侧。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一

张某,女性,41岁,2019年10月14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3月余”。患者2019年6月16日晨起出现左侧口眼歪斜,左眼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漱口漏水,不能做示齿、鼓腮和皱眉等动作,遂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无好转,出院后持续行针灸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症见:不能皱鼻、示齿,轻微抬眉,左眼闭合不全,眼裂约3 mm,迎风流泪,进餐左侧颊布挾食,左侧面部发紧、麻木,自觉左侧舌头味觉减退,左耳听力下降,纳可,眠差、难以入睡、易醒、多梦,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浮。查体:左侧颊粘膜可见明显迂曲紫暗瘀络,左侧翳风穴、颧髎穴、迎香穴和鱼腰穴附近可触及阳性筋结点。治疗:左侧颊粘膜瘀络点刺放血,1周2次;阳性筋结点施以解结针法,隔日1次。12月6日复诊,症见:能明显抬眉、皱鼻、示齿,左眼可闭合,面部发紧明显好转,无迎风流泪、进餐挾食、味觉减退和听力下降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

按语:此患者平素体虚,脉络空虚,风邪趁虚而入阻滞经络,发为面瘫。面瘫日久,风邪未除,久病必瘀,风邪、瘀血阻滞经络则面瘫缠绵难愈;气虚,气血不和,则见难以入睡、易醒,舌暗红、苔薄白和脉浮均为气虚血滞之象。予颊粘膜刺络放血直接排除瘀血邪气,再配合解结针法疏通经络,二者合用使经络通畅,逐病气而来血气,气血得以濡养面部则面瘫可治。

4.2 验案二

苏某,女,43岁,2019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6月余”,患者于2019年4月27日突发左侧口眼歪斜,曾于5月1—19日、10月20—30日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综合治疗,未完全恢复,症见:左侧口眼歪斜,倒错,闭目尚可,力度欠佳,能轻微抬眉、皱鼻和示齿,鼓腮漏气,左侧鼻唇沟变深,左侧额部、颧部发紧僵硬感,闭眼时左侧口角颧面肌肉联带运动,偶有左下眼睑不自主抽搐,焦虑,纳可,眠差,难以入睡,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查体:左侧颊黏膜可见散在表浅细小血络,左侧面部颧髎穴、迎香穴、四白穴和太阳穴附近可触及阳性筋结点。治疗:左侧颊黏膜微络点刺放血,1周2次;面部阳性筋结点施以解结针法,并配合体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治疗1周后左侧面部发紧、僵硬感明显缓解,12月18日复诊,症见轻度抬眉,能明显皱鼻、示齿,面部无明显发紧感,闭眼时联带运动减轻,无眼睑抽搐,纳眠可,二便调。

按语:患者面瘫日久,风痰瘀血阻滞经络,面部经络不通,气血无以荣养面部肌肉,致使面部肌肉萎缩、板滞,因此有左侧颧面部紧绷僵硬感,并出现联带运动;面部肌肉板滞日久,健侧为患侧所牵引,从而出现倒错;外邪阻滞,壅遏经络,虚风内动,故见面肌痉挛。予局部刺络放血并配合解结针法,以驱逐瘀血邪气,并使经络通畅,经络通才能气至病所。面部肌肉得气血濡养,恢复弹性,则面部僵硬感、联带运动和倒错等可消;经络通畅,气血充盈,虚风自熄,则面肌痉挛可除。患者面瘫久不愈,影响日常生活及容貌,故情绪焦虑影响睡眠,予针刺四关穴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诸法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行气之功效。

5 结语

面瘫后遗症损坏患者容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时间长,而且疗效不佳。“脉络空虚,邪气入侵使经络不通”是面瘫的主要病机,“久病必瘀”,瘀血邪气阻滞经络则面瘫难愈,常规治疗方法均难取效。根据左常波教授“三调一治”思想,于患处局部刺络放血“调血”,以驱邪外出;再配合面部解结“调经筋”,以疏通经络;再辨证取穴“调气”,以增强疗效,使经络通、气血足,则能取得不错的疗效。刺络放血结合解结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取穴少、针对性强、安全无副作用、方法易掌握和疗效确切。但解结针法对操作者手感要求较高,需要多加练习才能准确触摸到结节,且结节针法刺激较普通针刺要强,需与患者做好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希望此法能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不只是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也可灵活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能更好地用于减轻患者的痛苦。

猜你喜欢

刺络灵枢针法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