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慧侬教授从心论治月经失调经验总结

2021-03-28余丽梅

广西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陈师肾水血海

余丽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月经是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周期缩短、延长甚至闭经,经期延长或缩短,经量过多或过少[1]。脏腑为产生月经提供了物质基础,多数医家从肾、脾、肝入手治疗月经失调。陈慧侬系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中医、第三批和第六批全国名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执教近六十载,对治疗妇科各种疑难杂症有深厚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陈师根据长期的实践总结认为,虽然肾、脾、肝三脏对月经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心为君主之官的主导地位同样不容忽视。笔者有幸成为其门生,伺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陈师从心论治月经失调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从心论治月经失调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心主血脉 妇人一生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女性的经、孕、产、乳等生理活动均与血密不可分。

1.1.1 心生血《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徐春甫《妇科心境》曰:“心属阳而生血。”《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泻于肾,以灌溉一身。”血的来源及生成是以脾胃的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经过一系列的气化作用,才能变为血液。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脾胃的气化作用,更有心阳的气化功能。正如《黄帝内经》针对血的生成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液为月经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心血亏虚则经水来源匮乏,血海不能按时满盈[2]。

1.1.2 心行血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是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心、血、脉三者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其中心气充沛占据主导地位。心之阳气充足,心气推动血行,方能气血流畅、布达周身、濡养脏腑。《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于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而不来也。”胞脉包括冲任二脉,属心君所主。心与胞宫通过经络联系密切,故而胞宫亦为心之所主。心气亏虚则心气不通,无力推动血液下注胞脉胞宫,经脉凝滞,血海不盈,故经候无期。

1.2 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3]。人体各脏腑器官经络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必须在心神主宰和协调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故心亦可通过调节其他脏腑、经络、气血、天癸等来影响月经。任、督、冲三脉“一源三歧”,均起于胞中。督任二脉交汇贯通,循环往复,与心、脑相连,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心主血脉,冲为血海,心通过冲脉与胞宫胞脉相连。脑为“元神之腑”,元神驻守于心,故心通过督、任、冲三脉主司女子的经孕产乳等生理功能。《黄帝内经》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若忧思太过,暗耗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守,胞脉闭阻,气血不能下通胞宫,血海空虚则胞宫藏泻无期。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的压力、紧张、焦虑、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负性情绪的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衡,导致月经失调的发生。

2 辨证论治

2.1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一身之阳,肾主一身之阴。心火下降,心阳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肾水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既济、升降条达则人体阴和阳、精和神方能协调统一,胞宫藏与泄有时有度。若心肾不交可出现肾阴亏虚于下而心火独亢于上的阴虚火旺证,常见的月经失调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等,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伴心烦不寐,眩晕耳鸣,心悸健忘,口干少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脉沉细等。《慎斋遗书》中有云:“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又言:“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心火旺、心不静则肾不实、心肾不交。陈师认为月经失调心肾不交证总的病机为肾阴亏虚,心火不降。治疗关键在于降心火以下暖肾水,滋肾水以上济心阴。常用生脉散滋养心之气阴,使心气充足,心火下降;用百合知母汤养阴润肺、宁心安神;用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大补肾水,壮水以制阳光。数方合用使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平阳秘,经候如常。

2.2 心脾两虚证 心脾为母子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经脾转输至心肺,灌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若脾失健运、心气亏虚则胞宫失养,血海空虚;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若心气不足、脾气亏虚则统血无权。《素问·阴阳别论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妇人性多腼腆,或有隐曲而难以启齿,或有所欲而不能遂愿,每积于心,思虑不宁,心气不舒,脾失健运而纳呆,久病营血乏源,血海空虚,无血可下而致月经后期、闭经、月经过少、崩漏等月经失调发生。该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脉细滑等。陈师认为心脾两虚证的病机为心神失养、脾气亏虚,治则为养血宁心、益气健脾。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加减。

2.3 心肝气郁证 肝与心为相生关系,心主血,肝藏血。《黄帝内经·素问》中言:“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血充盈则肝有所藏,肝调节血量的功能正常则心有所养。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助心行血。心藏神,肝藏魂。《灵枢·本神》有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医贯》也有:“盖人心之神,乘气机出入。”心与肝共同调节人体的情志和精神活动。肝为女子之先天,足厥阴肝经入毛过阴器,与胞宫关系密切。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肝与冲脉并称为血海。肝具有疏泄月经及调节经量的作用,肝血充足,肝气畅达则肝血流注于冲脉,血海蓄溢有常,月经如期潮止。若情志致病,郁怒伤肝,母病及子,心肝气郁,肝失疏泄,心气亦不能下通而胞脉闭阻,可见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伴寐少梦多、心烦或抑郁、纳呆、胸胁胀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郁调肝,宁心安神,陈师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远志、酸枣仁、龙骨、牡蛎、柏子仁等。若气郁日久化热,热邪上扰心神,下迫胞宫,血海不宁而妄行,可见月经过多、崩漏、脏燥等,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伴不寐健忘、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口干口苦、潮热汗出,舌红苔黄,脉细数或细弦等症。陈师常用龙胆泻肝汤或小柴胡汤合天王补心汤、柏子养心汤、栀子豉汤等。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3岁,2020年6月10日就诊,主诉:月经后期伴量少3年,月经周期40~50 d,量少,经色暗,有血块,无痛经,经前腰酸,乳房胀痛,末次月经:5月5日。刻下:睡眠欠佳,心悸,纳可,神疲乏力,易腹胀,二便调。舌淡胖,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中医诊断: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药用:人参10 g,黄芪15 g,当归10 g,白术15 g,茯神15 g,远志10 g,酸枣仁10 g,大枣10 g,炙甘草5 g,龙眼肉10 g,木香10 g,川芎10 g,急性子5 g,益母草15 g,淫羊藿10 g。1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二诊:2020年7月8日。末次月经:6月14日,6天干净,经量较前增多,周期40 d,少量血块,无痛经,经前腰酸,腹胀,纳寐可,二便调。脉细滑,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处方:人参10 g,黄芪15 g,白术15 g,当归10 g,茯神15 g,远志10 g,龙眼肉10 g,大枣10 g,龟板15 g,知母15 g,酸枣仁10 g。1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随访3月,患者经血下行如正常月水,1周后自净。

按:本例患者诊为月经后期、月经量少,证属心脾两虚。脾失健运故神疲乏力,腹胀,舌质淡胖,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为月经形成的物质基础,气血亏虚则冲任失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后期、量少。气血亏虚不能上济心脑,故有夜寐不安、心悸等证。陈师运用《正体类要》中归脾汤加减治疗,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气血;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理气醒脾,与益气健脾药相伍,复中焦运化之功,防补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大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全方心脾同治,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调理一个月后,气血充盈,经行有期。

4 小结

“经水出诸肾”,肾藏先天之精,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互滋互养方能生生不息。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脾胃乃后天生化气血之源,历代妇科医家在治疗月经病的过程中均注重肝、脾、肾三脏功能协调。《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夫女子不月,既由于胃腑有病,不能消化饮食,治之者,自当调其脾胃,使之多进饮食,以为生血之本。”《傅青主女科》有言:“盖肾水之生,原不由心肝脾,而肾水之化,实有关于心肝脾。”《黄帝内经》中记载“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了月经病不应仅限于从肾着手治疗,亦可从心、肝、脾的脏腑来进行辨证论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陈师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故天癸之盈达亦受心之主导。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陈师治疗月经失调,在调治肝、脾、肾三脏时还重视从心论治,或心与他脏相兼而治,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

猜你喜欢

陈师肾水血海
中医名言拾粹
随陈聆群先生学治史
陈峰针灸学术经验撷菁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Lessons from Compiling and Translating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金匮要略》大剂量黄芪应用验案举隅
陈从周写《徐志摩年谱》
血海穴 养血活血去疹风温通血脉祛寒毒
美颜多按血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