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用青龙摆尾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21-09-15丁定明李思康黄海燕汪中菊赵鹏飞
丁定明,李思康,黄海燕,王 强,汪中菊,赵鹏飞
(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胀等[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临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CSR的治疗仍以保守疗法为主。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近年针刺已广泛运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针灸的参与大大提高了疗效[2],减轻了痛苦。针刺得气后,为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由于临床不够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针刺后的近远期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青龙摆尾手法治疗CSR,近远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来自2020年4~12月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女20例,男22例,年龄25~56(42.12±5.06)岁;病程1个月~3.5(2.11±0.43)年。对照组女20例,男21例,年龄23~55(43.05±4.52)岁;病程2个月~3(2.12±0.42)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修订的CSR诊断标准[3]:①症状: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②体征:颈部活动受限,相应神经根支配皮肤感觉减弱,臂丛神经拉伸、椎间孔挤压试验呈阳性。③影像学:X线显示颈椎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增生及钩突关节增生,颈椎CT及MRI提示椎间盘突出,相应神经根受压。
1.2.2 中医证型标准 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标准:常有颈项部劳损及外伤史,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上肢麻木,症状夜间尤甚,舌暗,苔白,脉弦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SR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标准;②本研究开始前1个月未接受其他疗法者;③患者的年龄18~60岁。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18岁,大于60岁者;②颈椎肿瘤、颈椎结核等疾病;③哺乳期或妊娠妇女;④合并心脑血管、肝肾严重原发性疾病;⑤精神疾病患者或其他危重疾病者;⑥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未能按规定时间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②使用其它影响本试验研究治疗手段的患者;③病例资料收集不全者;④脱落以及失访者;⑤自行退出者。因试验前准备工作充分,故本试验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能有效配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剔除和脱落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参考2004年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颈椎病的穴位选取原则,选穴:双侧颈夹脊、风池、天柱,患侧肩井、后溪、外关。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部及上肢,进行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风池穴向鼻尖及下颌方向斜刺0.8~1.2寸,肩井穴针刺0.5~0.8寸,避免引起气胸,天柱穴取坐位,低头直刺0.5~1寸。后溪及外关均采用常规针刺,进针后得气以局部酸胀为度,以上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以局部酸胀,针感向颈椎扩散为度。天柱穴禁止深刺,特别是向口鼻方向深刺,易刺伤延髓,同时禁止向内上方深刺。以上穴位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侧风池、肩井、外关、后溪穴行青龙摆尾手法。操作方法:常规穴位的操作得气后分别对风池、肩井、外关、后溪穴实施青龙摆尾针刺手法。其中风池穴针尖朝向患侧颈椎椎体,行青龙摆尾针法,按倒针柄,先执针不转,提针至穴位浅层,按倒针身,拇指食指执针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摇动针柄,如手扶船舵,使针感向患侧颈项传导;外关、后溪穴得气后使针尖朝手臂与颈椎方向,行青龙摆尾手法,操作手法同风池穴;肩井穴斜向上使针尖朝向颈椎椎体方向,行青龙摆尾手法,操作手法同风池穴。每日针刺1次,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观察指标和方法
3.1 临床疗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治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完全消失,臂丛牵拉试验阴性,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阴性,基本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有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可疑阳性,能部分参加劳动和工作。无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无好转,有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不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3.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对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程度进行观察。方法:纸上有一条长约10 cm的横线,两端分别为“0”和“10”,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让患者根据自身感觉标出最能反映疼痛程度的位置,测评者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给出评分分数。
3.3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 NPQ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涉及颈痛程度、颈痛持续时间、颈痛与睡眠、手臂在夜晚感到发麻或针刺样的情况、携带物件、阅读、工作及家务、社交活动、驾驶等9个方面指标,按照颈痛时从事该项活动的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计0、1、2、3、4分[5],满分为36分,得分越高说明因颈痛引起的生活质量越差。
3.4 中医证候主症积分 参照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标准[6],分别对颈肩肢疼痛程度、颈肩肢疼痛时间、颈肩肢疼痛频率、上肢麻木、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度、臂丛牵拉7个方面分四个等级评定,分别计0、1、2、3分,分高为症状重。
3.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下降均显著,治疗3个疗程及随访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2 41治疗前17.81±3.72 16.34±3.03第3疗程4.81±0.72①②7.34±1.13①随访1个月3.05±0.22①②5.31±0.51①
4.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1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NPQ评分下降均显著,治疗后第3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2 41治疗前30.21±4.22 31.13±4.16第1疗程24.34±3.12①29.25±3.43①第3疗程15.34±2.21①②21.25±2.66①
4.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2 41治疗前5.76±1.31 5.61±1.24第1疗程3.31±0.51①②4.02±0.71①第3疗程1.12±0.21①②2.62±0.65①
4.5 安全性观察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滞针、断针、晕针及针刺部位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
5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7]。目前CSR的治疗以保守方法为主,针灸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其治疗,可有效地减轻临床症状及患者痛苦。传统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痹症”范畴,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颈肩劳损致局部及上肢经络的血气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8]。颈椎病发生多因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小肠经等经脉循行过程中出现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不通所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选取穴位,颈夹脊为局部取穴,风池及肩井为胆经穴,外关为三焦经穴,天柱为膀胱经穴,后溪为小肠经穴,共奏祛风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之功效,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取穴。青龙摆尾手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9]。最早出自明代的《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后经明代汪机继承、李梃发展、杨继洲推陈出新和现代医家传承发扬。现代研究证实青龙摆尾手法具有调和气血、增强循经感传、达到“过关走节”的作用[10]。青龙摆尾手法正是引针下经气达到病所,通过飞经走气,以手法刺激,使气沿经络一路走向项部,最终直达病所,达到加强行气活血止痛作用。研究证明,针刺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释放脑啡肽和强啡肽,参与针刺镇痛[11]。青龙摆尾针刺手法选用的风池穴位于颈项,属于局部选穴,具有疏通局部气血功效,肩井穴络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肩颈交会处,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为五腧穴之一,同时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上肢的穴位运用青龙摆尾手法时针刺方向指向病所,直达颈项部,此四穴配合,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青龙摆尾手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优(P<0.05);两组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治疗后均下降,观察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NPQ、VA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在第3疗程结束时较对照组低(P<0.05)。综上,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飞经走气”之青龙摆尾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操作简便,可在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