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1-03-28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流通供给指标

景 娥

(北方民族大学 商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实践来看,培育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地方农业成为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但是,各地在推动地方农业发展方面,研究和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扩大农产品供给规模上,如何推进农业优质化、品牌化、绿色化,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对此,相关研究尚不丰富、方法不够充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因此,进入新时代,西北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坚持农产品“做大”的基础上找到进一步“做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与有效供给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进行研究:(1)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由增长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供给质量进行量化考察和评价;(2)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构建农产品综合供给质量评价模型组,制定供给质量评价标准,便于横向和纵向分析,找出供给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具体的指标;(3)对西北五省区农产品供给四个环节供给质量进行测评,有针对性地提出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的提升路径和政策建议。

一、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以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为方向,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思想为根本。因此,首先探讨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内涵,继而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内涵

1901年,Crowe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揭开了农产品供给相关问题研究的序幕。马克思最早在《资本论》中提道:“供给就是市场上的产品,或者是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1](218)新古典供求理论认为:“供给是指生产者(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每一种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总量。”[2]吴敬琏等在研究供给侧问题时提出,供给是生产者于某个时期某价格水平上自愿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3](65~68)。聂文静等指出,农产品质量属性可概括为安全、价格、品质、感官四个方面[4]。葛继红等认为,狭义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是给市场提供具有安全、营养、优质、新鲜等属性的农产品[5]。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将“供给侧”延伸为“供给体系”,认为广义的农产品供给质量内涵为:顾客关注的农产品安全、营养、优质等功能属性形成的过程构成了农产品的供给质量,该过程包含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等四个环节,所以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路径应该从各属性形成的各环节寻找,最终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的多路径选择

近些年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有效供给探讨的成果非常丰富,关于教育、旅游产品等供给质量评价探讨的也较多,但直接研究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问题的文献鲜见,对于农产品质量评价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农产品供给效率评价等四个方面。朱程昊等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以区域为评价主体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市场环境生态位、安全水平生态位、过程管理生态位、标准化生产生态位等四个方面,并从两个层面对浙江省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进行研究[6];徐静基于供求理论、蛛网理论、供应链理论和商品流通理论,应用博弈论建模、神经网络预测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7];李光考等从农产品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8]。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在以下两个方面仍有待改进:(1)指标体系的系统性还不强,客观性较弱,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较狭隘,部分指标属于定性指标,很难量化,有些指标已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更新;(2)国内对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尚未见到。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西北地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

二、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通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量化、可对比的基本原则。本研究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对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进行评价测度,在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需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基于供给质量形成的过程从供给体系范畴进行研究;(2)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为导向[9],基于供给质量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3)指标的选取既要符合当代农业发展大势,又要结合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实际;(4)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评价的全面性,又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获性;(5)考虑到各地区实际基数的差别,指标多选用相对数,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二)指标选取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供给侧”进一步延伸为“供给体系”的阐述,以农产品供给过程四个环节作为供给质量提升的主体指标,即种植、加工、流通和营销环节,这既增强了评价的系统性、全面性,又为进一步探索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对策提供思考框架。

1.种植环节。农产品供给基础质量是否达标,关键取决于种植环节。种植农户的受教育经历,农业机械化水平,种植技术培训及应用,优质品种的选取,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等都会影响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消费者关注的供给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该环节的监管、追溯问题,所以种植环节质量的评价尤为重要。

2.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对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农产品季节性过剩、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效率直接影响其能否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农业加工业的销售收入、加工转化率、固定资产投资率等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当地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3.流通环节。在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体系探讨中,农产品流通问题较为集中,一方面,它是衔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重要过程,是农产品供给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农产品流通发展较为落后,对区域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的制约度较高。流通环节直接决定农产品是否能新鲜、营养、安全地到达消费者手中,直接影响农产品输出是否能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因此,农产品流通质量评价是整个供给质量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营销环节。农产品供给进入营销环节,是决定供给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供给质量能否最终被认可的关键,这个环节中的品牌建设,渠道选择,产品包装、定价、促销等直接决定供给过程的惊险一跳是否成功,对农产品供给营销质量的评价主要可从营销主体、营销客体等方面展开。

探索全过程评价农产品供给质量,对于系统认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梳理关键制约因素,逐一精准地寻找提升对策,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具体指标的确定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和充分考虑西北地区农业实际的基础上,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测度的科学性,根据主体指标评价的要求,本文查阅了大量统计指标,通过层层筛选,得到23个基础指标。

1.反映种植质量的指标组(Q1)。反映农产品种植环节质量的指标共有6个,分别为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P1)、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P2)、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P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P4)、农业科技贡献率(P5)、新型职业农民比例(P6)。其中:农产品绿色安全质量直接反映农产品种植质量,选取“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越低、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越低,表明农产品的供给质量越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反映种植过程中保证种植质量的硬件设施是否完备,选取“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集中反映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水平,数值越大,表明农产品供给质量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主要在种植环节,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指标,用来衡量农作物种植安全情况,合格率越高,表明农产品的供给质量越高;提升农产品质量高科技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供给产品的产量、口感、外观、营养、保鲜、安全等属性,选取“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新型职业农民比例”两个指标,用来集中反映种植环节的科技水平,贡献率越高,职业农民数量越多,表明农产品供给质量越高。

2.反映加工质量的指标组(Q2)。反映农产品加工质量的指标共有5个,分别为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P7)、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P8)、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P9)、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P10)、规模以上农副品加工企业新产品经费(P11)。其中,为了更好地反映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选取“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主营业务收入越高,则表明该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越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与农业及其加工业的投入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产出水平也直接影响加工业的生产效率,选取“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和“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两个指标集中反映区域投入及投入产出水平,通常农业固定资产投入越大,加工转化效率越高,则农产品供给质量越高;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农产品转化的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能力越强,则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越高。选取“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新产品经费”两个指标来评价农产品加工的创新能力,收入指标主要反映现有创新能力水平,经费指标主要反映提升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即未来的创新能力水平。

3.反映流通质量的指标组(Q3)。反映农产品流通质量的指标共有5个,分别为农产品近似流通产值(P12)、运输线路长度(P13)、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P1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就业人员数占比(P15)、批发零售业产值比例(P16)。其中,农产品流通的效益可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流通发展水平,选取“农产品近似流通产值”[10]指标来衡量,该值等于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乘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值;从事流通行业人员数占比及该地区批零业产值比例也可间接反映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水平,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就业人员数占比”和“批发零售业产值比例”两个指标集中体现该地区流通行业的发展水平;农产品流通除了评价一个地区整体流通行业发展环境外,还要考虑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局限性,选取“运输线路长度”指标反映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发展程度,运输线路越长,基础设施建设越好,则农产品供给质量越高,选取“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反映地区邮政通信服务能力,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越长,表明农村的邮政通信能力越强,农业供给质量越高。

4.反映营销质量的指标组(Q4)。反映营销质量的统计指标较多,经过反复比对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农村宽带入户率(P17)、规模以上农副品加工企业新品出口额(P18)、地理标志商标数(P19)、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P20)、农民专业合作社数(P21)、家庭农场数(P2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23)。其中,收入类指标直接反映营销绩效,选取一个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方面反映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便于各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指标值越高,代表农产品供给质量越好;互联网的普及为农产品创新供给渠道提供了机遇,选取“农村宽带入户率”指标评价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指标值越高,表明农村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越好,电商发展基础好,农业供给质量越高;选取“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新品出口额”指标,一方面评价该地区农产品的创新能力,这项能力是确保营销质量持续提升的源泉,另一方面评价该地区农产品的出口能力,反映海外市场的开发能力;营销质量最直接的衡量指标是农业品牌建设状况,选取“地理标志商标数”反映地区农业品牌建设状况,地理标志数越多,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越大,农产品的供给质量越高;选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反映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龙头企业越多,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带头作用越强,营销质量越高,则该地区的农业供给质量就越高;供给组织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供给质量,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反映一个地区农产品供给组织的规范性,专业合作社越多,农产品供给质量就越高;随着消费者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选取“家庭农场数”指标,反映小规模农产品供给主体数量,数量越多就越能满足消费者高质量的个性需求,即农产品供给质量就越高。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指标对供给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借鉴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运用AHP法与Delphi法相结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内的各项因素进行逐项分析,清楚各项因素在系统内的地位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各项因素间互相关联的有序层次;再由专家对不同层次的各项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在此基础上定量给出每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由此计算出每一层次所有因素的重要性,即权重的大小;最后以此权重为依据,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

本研究在征询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获得7位专家学者(包括1位常年从事农业发展规划研究的专家,3位在农业农村厅和农业农村局常年从事农产品供给理论研究的专家,3位在农技站等相关部门常年从事实践操作的专家)的意见,通过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1)。

表1: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标准值

(五)指标值的确定

基础指标标准值的确定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本文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8)》,参考《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以及山东、河南、江苏、上海等农业发达省份的《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等文献数据和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确定基础指标标准值(见表1)。

三、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测评

(一)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的模型组

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从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等四个环节着手,评价模型组包括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总模型和各个环节的子模型,用来对某区域农产品整体供给质量和各个环节的供给质量分别进行评价[11]。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构建模型。多指标综合测度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指标体系法,把描述对象的多项指标和信息加以汇集,经数学处理后,从整体上确认研究对象的进程动态。该方法测度规范,实用方便,结果直观。

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总模型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其中,SRt代表某区域某时期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得分,Rt代表评价区域,t代表评价时期,Bi代表各主体指标的权重。

Q1Rt表示某区域某时期种植环节的评价得分,具体公式为:

Q2Rt表示某区域某时期加工环节的评价得分,具体公式为:

Q3Rt表示某区域某时期流通环节的评价得分,具体公式为:

Q4Rt表示某区域某时期营销环节的评价得分,具体公式为:

其中,Wk表示第k个基础指标的权重,Pk表示第k个基础指标的标准化值。

(二)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标准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12][13],根据农产品供给质量体系的构成、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和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实际发展情况,把农产品综合供给质量依次划分为初级阶段、1级阶段、2级阶段、3级阶段、4级阶段,分别代表区域农产品供给质量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综合评价分值不足60分属于初级阶段,农产品供给种植质量达到绿色有机、优质、安全、营养等基本标准,初加工水平较低,流通和营销质量亟待提高;综合评价分值在60~70分之间属于1级阶段,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区域流通设施基本完备,农产品品牌建设初步显现效应;综合评价分值在70~80分之间属于2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收入比例提高,区域流通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农产品供给主体逐步完善;综合评价分值在80~90分之间属于3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达到较高水平,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区域农产品流通效益显现,农产品品牌建设、供给主体多元化对地方农业经济及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较好带动效果;综合评价分值大于90分属于4级阶段,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营销质量各项指标值均居全国前列,农产品流通达到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营销质量得到较全面提升。

(三)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综合评价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8)》、西北五省区统计年鉴(2015-2018)、西北五省区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等文献的数据,运用上文构建的模型,对西北五省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表2: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按照农产品供给质量发展阶段划分标准,陕西和新疆处于第2阶段,甘肃省处于第1阶段,宁夏和青海处于初级阶段。其中,陕西省农产品种植机械化水平和加工收入比例较高,农产品流通优势明显,已发展至较高水平,但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优势不显著,农产品供给主体还不够完善,营销水平有待继续提高;新疆具有一定的种植优势,农产品流通已具备一定规模,对于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供给主体多元化方面有待完善;甘肃省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区域流通设施基本完备,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但效益不明显,缺乏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质量提升的系统策略;青海和宁夏农产品质量虽已达到绿色有机、优质、安全、营养等基本标准,但加工水平较低,流通与营销质量亟待提高。

四、结 论

本研究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基于对农产品供给质量内涵及构成要素的清晰界定,构建农业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等四个环节,筛选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新型职业农民比例、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新产品经费等23个定量指标实施评价,同时对西北五省区农产品综合供给质量进行测评。该指标体系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供给质量进行量化考察和评价,并且便于横向和纵向分析,找出供给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具体的指标,对提升区域农产品供给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流通供给指标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供给侧”何以流行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