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

2021-03-28周小红潘贞妍莫翠研

健康之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

周小红 潘贞妍 莫翠研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6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4、8周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自我和谐量表(SC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相障碍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冲动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双相障碍;心理护理;冲动行为

在现代精神病学中,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也是當前全球热门的精神卫生问题。双相障碍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不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惹和冲动行为,比如自杀、自伤、毁物以及冲动伤人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既往临床上对于双相障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减弱患者脑内多巴胺功能,减轻患者的暴躁情绪,但是起效慢,且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耐受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暴躁加重的情况,无法获得满意效果。当前有诸多文献报道指出,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双相障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病程5个月~4年,平均(2.3±0.6)年;年龄24~56岁,平均(35.4±3.1)岁。观察组病程7个月~4.5年,平均(2.4±0.7)年;年龄25~57岁,平均(35.5±3.2)岁。两组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2)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 BRMS)评分>18分;(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8分;(4)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 MOAS)>4分;(5)患者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存在自杀倾向;(2)合并其他精神障碍;(3)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语言沟通障碍;(4)中途退出研究。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即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合理安排患者日常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等。

1.3.2 观察组

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1)构建信赖关系,制定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消除患者由于环境因素产生的不安全感、陌生感,获得患者的信任,拉近护患距离。同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患者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2)支持性心理治疗。护理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患者充满耐心和同情心,在交流的过程中面带微笑,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患者人格,避免不良因素增加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痛苦。在患者倾诉期间,护士要通过动作、表情、眼神或者语言等表示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3)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册、播放视频、开展讲座以及一对一交流等多种方法,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发病机制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刺激因素,并且指导患者学会正确调节情绪等。(4)放松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开展放松训练,60 min/次,每周1次,使患者放松心情,学会控制情绪,减少冲动行为。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2、4、8周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评价患者的冲动行为,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以及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则冲动行为越强。(2)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2、4、8周采用MOAS量表评估患者的冲动行为,主要有4个维度,分别是语言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以及体力攻击,总分为10分,得分与冲动行为呈正比。(3)治疗效果。

1.5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BRMS减分率≥75%;(2)显效:BRMS减分率为50%~74%;(3)有效:BRMS减分率为25%~49%;(4)无效:减分率<25%。

1.6 统计学分析

由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MOS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O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4、8周MO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SCC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C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4、8周SC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双相障碍是精神科的多发病、常见病,通常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正常生活[2]。药物是当前治疗双相障碍的首选方法,大多数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减轻冲动行为[3]。电休克治疗也能够有效控制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降低患者耐受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运用。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合理运用倾听、共情、反馈、澄清以及总结等多种心理护理技术,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自身问题,纠正错误认知。同时,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患者情绪思维,及时发现不正确的思维模式,通过反驳和挑战自动思维,转变原有思维模式,并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转变后的思维,从根本上减少患者冲动行为。此外,在心理护理中,多关心和鼓励患者,能够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并且病友之间互相帮助,还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正向认知和自我存在价值感,从而减少冲动行为,达到干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4、8周MOSA评分、SC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沙建敏,丁景景,陈光东,等.不同二联药物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1):115-116.

[2]李成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临床对照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8(4):264-266.

[3]刘双双.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1):85-87.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
肾结石急诊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缓解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进展
探析心理护理对月经不调女性康复的作用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绞痛48例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门急诊输液患儿护理中的应用的效果观察
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放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时间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内分泌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