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蜱虫病的发生与诊治
2021-03-27瞿鸥
瞿 鸥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四川西昌 615000)
蜱为脊椎动物的专性体外寄生虫,与螨同属蛛形纲。蜱虫主要栖居于岩石缝隙及树木中,或者栖息于杂草、窝巢、洞穴中,动物经过时蜱虫可提前通过哈氏器感知并爬上动物体[1]。蜱虫雄虫多寄生于动物体上,雌虫吸饱血后即自动物体上脱落并产卵。蜱虫吸血部位主要包括尾部、乳房、腋窝、盾面、肩部、颈部、头耳部及雄性生殖器等皮肤较薄部位,吸血容易引发过敏反应或伤口感染,还会诱发全体骚乱,影响家畜休息或者采食[2]。蜱虫病可导致牛羊养殖业严重受损,现阶段国内外针对蜱虫病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除治、人工摘除等,缺乏系统全面的防治技术规程,具有盲目性及随意性等特点,防控效果不佳[3]。本研究旨在探讨牛羊蜱虫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诊治措施和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二半山区共调查牛羊2557 头,调查时间为2021年1 ~6月,其中,牛1139 头、羊1418 头。
1.2 诊断方法
病牛、病羊多存在贫血等表现,采食量减少或无异常,但是生长发育速度减缓,伴有体表瘙痒等异常并存在磨蹭颈部、耳朵、体外侧及下颌部等现象。病牛及病羊体表可见毛根部有蜱虫体,蜱虫体表与口腔相连,拔出时受阻。牛羊颈部、耳根、前腹部等皮肤娇嫩部位为主要受侵染部位。部分病牛及病羊会继发感染并出现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体温升高等。
1.3 治疗方法
及时将牛羊身上的蜱虫清理干净,若感染数量较少可通过人工捕捉的方式清理,蜱虫吸血后体积可增大至指甲盖大小,颜色多为青褐色,与皮肤之间存在明显的色差,因此易于发现。蜱虫被拔除后牛羊体表有小伤口遗留,通过涂抹碘伏、碘酒等方式能够降低继发感染发生率。若感染数量较多则需要实施药物去虫,口服或注射伊维菌素能够取得理想的去虫效果,既能够祛除体表寄生蜱虫,还能够驱杀节肢动物及线虫动物感染。共用药2 次,每次用药间隔1 周。应用0.0025%螨净、0.0025%~0.0050%特敌克或倍特等对牛羊体表进行洗刷、涂擦、喷洒、药浴等,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杀虫效果。现阶段,其他种类除螨剂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点浇法、背部烧泼法、缓释浸耳标、缓释丸及缓释剂等。苯吡唑具有持续作用时间长等特点,泼淋及喷雾效果均较为理想。
1.4 防治措施
1.4.1 生物防控及轮牧
此种防治措施能够直接阻断蜱的自生及寄生阶段。大部分自生阶段的软蜱及硬蜱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多局限于宿主生活的生态环境。破坏蜱栖息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蜱的数量,如清除鸟类栖息地、墙壁缝隙等。排除蜱虫生命周期特殊阶段宿主或者交替宿主也能减少脾的种群,对于控制亚洲及欧洲东南部的璃眼蜱、红润硬蜱、希伯来花蜱、非洲扇头蜱等三宿主硬蜱等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轮牧等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单宿主硬蜱中的扇头蜱,此种方法已经在澳大利亚开展和应用。轮牧时间根据自生幼虫生活时期确定,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多宿主硬蜱与其他软蜱。蜱的天敌有蜘蛛、蚂蚁、啮齿以及鸟等,对减少自生阶段的蜱有重要作用。瘤牛及桑格牛首次接触硬蜱后即可生成抵抗力。用抗蜱瘤牛与其他品种杂交可以作为一种控蜱的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澳大利亚引进瘤牛,已经使微小牛蜱得到了有效控制。饲养抗蜱的品种牛对降低蜱虫感染有着重要价值。
1.4.2 化学药物防控
除螨剂能够杀死宿主身上寄生的蜱及自生阶段的蜱。植物喷雾除螨剂能够取得理想的蜱虫防控效果,有利于减少蜱虫对人类的攻击,但是存在环境污染风险,推广难度较大。定期对人类住所、谷仓、牛圈、犬舍应用除螨剂,能够控制犬蜱及血红扇头蜱等蜱虫的自生阶段。软蜱在自生阶段经常出没于猪舍、鸽棚、鸟巢以及居民房屋等,此时应用除螨剂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宿主应用除螨剂能够杀死黏附的成蜱、若虫、幼蜱及软蜱的幼虫,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20 世纪,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氨基甲酸盐类药物、有机磷酸酯类药物、有机氯类药物等在不同地区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蜱群对部分化合物逐渐产生耐药性,现已开发出一些新型化合药物,如苯吡唑等。家禽及家畜等多应用粉剂除螨剂。有机磷酸酯类药物及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按照配方制成颈圈及粉剂,能够有效杀灭猫犬硬蜱。
1.4.3 应用疫苗
近期有专家通过生物技术研发出能够抵抗微小牛蜱虫的疫苗,免疫原为一般宿主不具备的蜱的隐藏抗原,免疫机制不同于蜱虫的接触刺激。该抗原来自饱食后成年雌蜱的粗提物,刺激生成的抗体可破坏蜱的肠道细胞,杀死蜱或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牛蜱也可制备疫苗,该蜱属于单宿主,主要以牛为寄生宿主,可能为巴贝斯病原的储存者。
1.4.4 其他策略
在家畜饲养及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杀虫剂灭蜱,能够有效切断或缩小蜱及蜱媒病的传播范围,特别是在检疫期能够有效控制蜱媒病。此种灭蜱方式在亚热带边缘地区应用广泛,如分布于阿根廷中部及美国南部的扇头蜱已经彻底根除,分布于非洲南部东海岸的泰勒虫传播热病也已被根除。应用杀虫剂控制蜱侵袭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当前普遍应用药物灭蜱及生物灭蜱相结合的方式。在控制灭蜱成本的同时保证灭蜱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把握病原体、蜱媒介、脊椎动物宿主及环境之间的动态关联。在家畜饲养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的检测措施,有效控制外来蜱病侵袭,同时需要充分考虑饲养地区生态特点、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等。对未感染蜱的饲养区进行鉴定以明确是否有蜱侵入,一旦发现蜱虫侵入现象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5 观察指标
(1)分析牛羊蜱病发病情况。(2)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治愈:局部发炎、出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精神状态恢复,能够正常进食;有效:局部发炎、出血等临床症状减轻,精神状态获得改善,基本能够正常进食;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手段。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分析
共1813 头牛羊发生蜱病,发病率为70.90%,包括牛807 头, 占70.85%, 羊1006 头, 占70.94%%。牛羊被蜱叮咬后可出现舔舐、摩擦等动作以摆脱蜱虫,动物体表可表现出角质增生、局部发炎及出血等症状,部分牛羊存在消瘦、贫血及发育不良等异常,毛皮光泽暗淡且生产性能降低。
2.2 临床治疗效果
病牛治愈627 头,治愈率为77.70%,治疗有效180 头,有效率为22.3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病羊治愈895头,治愈率为88.97%,治疗有效111头,有效率为11.03%,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蜱虫可直接对人畜进行侵袭并附着于人畜体表吸血,导致宿主皮肤受损,诱发皮肤炎症反应以及溃疡等,同时会导致继发感染风险增加,使病情迁延难愈[4]。蜱虫还可传播焦虫病、炭疽病、斑疹伤寒、莱姆病等多种人畜共患病。蜱虫寄居在人畜体表吸血,容易造成宿主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影响宿主正常生长和发育[5]。除此之外,蜱虫还会导致被侵袭动物烦躁不安,表现出抓痒、擦壁及奔跑等躁狂症状,甚至会造成宿主死亡[6]。
蜱虫寄生于牛羊身上可导致宿主出现食欲不振、贫血、消瘦及生长缓慢等异常表现,若蜱虫数量过多还会造成牛羊死亡。除此之外,作为传播媒介,蜱虫还会引发猩红热、乙型脑炎、锥虫、焦虫等血媒传染病以及血液寄生虫传播[7]。蜱虫春夏秋季生长及繁殖速度较快,湿热的草原及高山地区多发且以牧区居多。为了减轻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一旦发现病情必须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防制措施[8]。
蜱虫不但寄生于于牛羊体表部位,同时也分布于环境中,因此为了降低牛羊蜱虫发病率,必须注重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洁和治疗[9]。牛舍羊圈必须每日清理,对地面进行硬化,保持干燥且通风,应用1%~2%敌百虫溶液喷洒畜禽圈舍围栏、饲槽、墙壁等缝隙部位,然后又以水泥或石灰堵塞,同时清理圈舍内垃圾及粪便,彻底将蜱虫清理干净。每周清理运动场粪便,及时将杂物、草屑等清理干净[10]。兽医需要加强巡逻力度,以便及时发现蜱虫病并能够于第一时间采取防控措施。若发现感染牛羊需要立即隔离,并对其他牛羊给予伊维菌素注射液治疗,以取得理想的防控效果[11]。加强检疫工作,对输出动物及引进动物进行严格检查并采取灭蜱措施,避免将有蜱动物带出或者外来动物带入蜱虫。疫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工作时必须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穿着特制衣裤并将裤腿及袖口扎紧,穿着长筒靴并外涂防护剂,如双甲脒等,离开疫区时必须确保将衣裤上活蜱彻底清理干净并配合药浴及更衣。疫区群众需要定期接受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病员需要立即实施治疗。蜱虫防制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及技术性强等特点,必须根据动物防疫相关规定实施综合性防疫措施,通过群众性蜱虫防控行动的方式使蜱害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12]。
本研究中,牛羊发蜱病发生率为70.90%,其中牛发病率为70.85%,羊发病率为70.94%,可知牛羊蜱虫病发病率较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病牛及病羊实施针对性治疗后,病牛治愈率为77.70%,治疗有效率为22.3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病羊治愈率为88.97%,治疗有效率为11.03%,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可知,兽医及时根据病牛及病羊临床症状、生长发育情况等方式准确判断其病情,并通过人工除虫及药物去虫方式控制病情,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避免病情影响牛羊生长及发育,同时也能够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