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循经走罐治疗颈腰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1-03-27李子勇老锦雄
王 静,李子勇,老锦雄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颈腰综合征是指脊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及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病(颈椎管狭窄或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病(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并存的临床综合征。此命名最早起源于国外,国内于1988年由赵定麟首先提出“颈腰综合征”概念[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群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心理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电子设备使用频率高,颈腰综合征在临床越来越多见,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治疗难度较大。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脊柱相关疾患经验,提倡“颈腰同治”,强调脊柱整体观,临证治疗颈腰综合征强调上下同治,整体调整,采用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循经走罐疗法,使脊椎恢复生理平衡,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颈腰综合征患者,共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5~72岁;病程3~10年;入选病例均行颈椎及腰椎MRI或CT影像学检查,临床以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为主诊断23例,以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为主诊断42例,其中伴腰椎退行性滑脱12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1]拟定:①颈、腰椎节段病变共同存在;②临床表现以颈项部及腰部疼痛为主,严重者伴有上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颈腰椎活动受限,或伴头晕、胸闷、恶心、心悸不适、行走不稳等症状;③颈段X线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及椎间孔变小,MRI提示颈椎间盘突出、相应椎管狭窄;腰段X线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腰椎MRI提示腰椎间盘突出及相应椎管狭窄。
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者;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异常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传染病、皮肤病及严重皮肤破损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温针灸 予背俞穴温针灸治疗。选穴:取膀胱经第一条侧线、督脉经穴,具体如下:风府,腰阳关,命门,双侧天柱、颈百劳、大杼、厥阴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伴有上下肢症状者根据经脉循行选取相应穴位、压痛点或反应点,如上肢配合天宗、臂臑、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配合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等。操作:患者俯卧位,暴露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30 mm×40 mm),常规进针0.5~1.0寸,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疗器械厂,型号:G6805),选用连续波,另选用长约2.5 cm艾炷点燃置于针柄燃尽,约30 min结束治疗。
2.2 走罐 温针灸后取本院制剂陈渭良伤科油(功效:活血化瘀)均匀涂抹后背,选取中号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快速将罐体吸拔于背部,操作者双手握住火罐,小鱼际肌贴紧患者皮肤,利用腕关节灵活推动罐体,膀胱经沿颈部自上而下缓慢推动罐身至臀部,督脉沿骶部自下而上推动至颈部,循膀胱经第1、2条侧线及督脉往返走动数次,至皮肤潮红或出现皮下出血点(出痧),以痧出尽为度。
以上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工作,劳累后有轻度不适,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好转:主要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或无明显变化,中等强度以上劳动症状又加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结果 65例中治愈35例,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
4 典型病例
患者,65岁,就诊时间:2019年6月21日,主诉:颈痛伴左上肢放射痛、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4个月。现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颈痛伴左上肢放射痛,麻木,偶有头晕、头痛、腰痛、左下肢痹痛,行走活动时加重,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专科情况:颈椎生理弯曲变直,第3~7颈椎棘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叩顶试验(-),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肌紧张、压痛,第3~5腰椎棘突及左侧压痛,左侧秩边、环跳穴压痛,左侧直腿抬高试验45°(+),右侧(-),双“4”字试验(-)。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皮肤浅感觉对称。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氏征(-)。既往无外伤史。颈椎+腰椎MRI结果提示:颈椎序列失稳,颈椎退变,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变性;颈3/4、4/5、5/6、6/7椎间盘向后方突出2.5~3.5 mm;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变性,腰3/4、4/5椎间盘向后突出4.2~5.8 mm,相应双侧椎间孔变窄,腰2/3椎间盘向后膨出。西医诊断:颈腰综合征;中医诊断:痹病(寒湿阻络证)。治疗予背俞穴温针灸及循经走罐疗法。首诊治疗后患者自觉整个背部肌肉明显放松,疼痛减轻,继续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8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 论
颈腰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的痹病,临床常采用针灸、拔罐等传统中医外治疗法。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上,是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景岳全书》有云:“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针刺背俞穴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笔者临证重视选取背俞穴排刺,善用灸法,临床不仅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及亚健康等,而且对脊柱相关疾患引起的痛症及神经症状亦收效甚好。从现代解剖学来看,背俞穴分布与脊神经分布大致吻合,颈腰综合征因脊柱发育性狭窄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髓核突出向后正中则压迫脊髓,引起椎管狭窄,向侧方则压迫神经血管,导致无菌性炎症,其炎性因子刺激及髓核突出导致的神经根物理性压迫则引起相应肢体麻木、疼痛。临床通过背俞穴温针灸,借助针刺与艾灸的共同作用,直接刺激病灶,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另艾叶具有纯阳之性,其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既温和又有穿透性,借助针体将热渗透到深层,可改善脊柱周围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炎性疼痛,恢复神经功能,达到治疗脊柱相关疾患的目的[3]。
循经走罐疗法集拔罐、刮痧与推拿三法于一体,综合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上,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走罐时产生负压吸附及摩擦体表,可刺激经络穴位,激发经气,开泄腠理,透邪出表;反复游走出痧,皮下微小络脉出血,有助于调动气血再灌注;双手小鱼际肌稍用力抚平凸起的皮肤,有按摩作用且可减轻疼痛。走罐还具有散寒祛湿、化瘀通络之作用。现代研究证明[4],走罐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出血,出现自身溶血反应,产生类组胺物质,引起生物信息反馈,激活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产生自我调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此外,走罐的机械及温热刺激也可通过皮肤末梢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兴奋或抑制相应节段神经系统,使其恢复生理平衡。而患者俯卧位于整个背部施以走罐,其负压吸力牵提背部软组织,对脊柱产生反向牵引力,可微调骨性结构,缓解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状态,辅助减轻疼痛及麻木症状[5]。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背俞穴温针灸及循经走罐治疗颈腰综合征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