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韦贵康论治脊柱与四肢关节病诊疗体系的内涵和特色

2021-03-27王明杰王悦良周学龙唐宏亮

广西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关节病正骨四肢

王明杰,韦 坚,王悦良,周学龙,夏 天,唐宏亮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530011;3.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200)

指导 韦贵康

韦贵康教授出生于1938年,系第三届国医大师,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骨伤科教学、临床医疗、科研工作五十多年,精勤不倦,以脊柱相关性疾病囊括四肢关节诊疗体系为主线,涉及骨伤科多个领域,在治疗过程中融汇中西,突出手法整治特色,并在长期临床中总结并创立“脊柱整治十八法”“脊柱整治三联手法”“四肢筋伤整治手法”为代表的韦氏手法。

笔者从事骨伤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多年,对脊柱及四肢关节病的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长期跟随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学习,获益实多。有幸习得并传承韦师学术思想,对其学术体系内的精髓部分即脊柱及四肢关节病诊疗有了新的认识,现将其观点整理如下,管窥之见,以飨同仁。

1 脊柱相关疾病的提出之“源”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韦贵康教授认识到许多临床病症的发生与脊柱损和力学平衡失调有密切的关联性。其认为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是一个人体的平衡系统,其中椎体间的关节、椎间盘、韧带之间的稳定性产生内平衡,附着在脊柱周围肌肉的稳定性产生外平衡。一般情况下脊柱内外力学或躯干整体动态力学都会保持平衡状态。如腰椎内外平衡整体或部分被损坏,都会引起腰腿痛,如在临床中忽视这种内外平衡与腰腿痛的关系,缺乏相应的干预性治疗,也会影响最终的疗效。同时,脊柱也是人体的中轴,四肢与头颅都间接或直接附着在脊柱上,运动时,四肢、头颅及躯干产生不同维度的负重、冲击效应,其作用力均通过脊柱缓冲和表达。如脊柱结构受损伤则导致脊柱应力平衡失调,改变正常的脊柱整体性,破坏人体内外的力学平衡,这种失衡的后果给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带来整体上的连锁反应,产生多种脊柱性疾病[1]。

在七八十年代,在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韦贵康教授最初发现许多颈椎病合并血压异常的患者,会反复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通过手法调整颈椎椎体的力学稳定后,患者血压症状出人意料得到好转,头晕头痛等伴随症状也相应减轻。相似的,诸多胸椎关节紊乱的患者常常伴随心律失常等类冠心病的症状,通过整脊正骨手法恢复胸椎关节平衡后,上述症状也能得到明显缓解。韦贵康教授经过长期对上述类似病例临床总结和试验论证,明确提出了颈椎源性疾病及胸椎源性疾病的概念,后期对腰骶椎及骨盆的相关疾病诊疗中,亦具有一致性。韦师在1984年首次提出将这类疾病称为“脊柱相关性疾病”,认为脊柱相关性疾病大多是由于脊柱椎体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慢性劳损、无菌性炎症、小关节错位或脊柱力平衡失调进而刺激和压迫了相应脊神经、附属内脏神经从而累及对应脏腑、周围器官系统出现类似内外科疾病的一系列症候群。这些表现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处,同时可深达人体的内脏器官、浅至体表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学科,如内科、神经外科、心脑血管、五官科、妇科、儿科、男性科等[2]。

2 脊柱相关疾病诊疗理论特色

2.1 脊柱损伤整体观与“脊督”一体论 脊柱相关性疾病发生具有躯体病变独特性即整体性特点,这是因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支撑人体的支柱,其上端接颅骨,中端达尾骨尖端,下则由神经直至足底。整个脊柱系统通过神经、肌肉、血管与大脑、内脏等各个系统密切联系,其病理改变可涉及脑神经、胸神经、内脏等系统,表现为局部炎症、血循环障碍、肌痉挛等。韦贵康教授将脊柱系统视作一个整体,认为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应树立整体观。此外,韦贵康教授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理论认为督脉贯行人体脊背部,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临床发现脊柱及其许多相关病变,可以通过督脉经络在体表反映出来,通过对督脉的选穴治疗亦可改善脊柱病变症状。故脊督从功能、生理和病理上讲是密切相关,从而提出了“督脊一体”学说,强调脊柱损伤致病整体观的理论。

2.2 力学失衡致病理论 韦贵康教授提出脊柱相关疾病发病机理是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导致气血不足不通、神经传导阻滞的结果。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上下相连成“S”形状,形成了人体骨骼大梁四个生理弯曲的独特曲度,其间维持稳定的多节动态椎骨与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附属韧带与肌肉结构紧密连结,构成人体复杂的三维动态中心平衡力轴。基于这种脊柱力学研究的结果,韦贵康教授认为颈椎及腰椎均处于上下两个关节的杠杆力支承点,为颈胸关节、胸腰骨盆关节的动静结合点,同时,颈腰椎在整个脊柱当中活动度极大、最频繁,为脊柱应力的两个中点,因而,颈腰椎病变发病率最高,相关疾病最为广泛,涉及临床各科。

2.3 姿态失衡论 韦贵康教授提出姿态决定健康,而脊柱是姿势的调控中心,脊柱平衡是良好姿态的基础。其认为脊柱具有“支、护、承、动”的功能,而脊柱的这些功能与其椎体稳态及力学平衡具有密切关系,脊柱的四个生理曲度的形成和协同作用是维持力学平衡的关键。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大数据的病例调研及影像学评估,从而得出姿势不正首先会显著改变脊柱的生理曲度,导致脊柱力学的失衡,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体位是诱发脊柱相关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韦贵康教授在日常诊疗中,非常注重对患者姿态的评估分析,在患者姿势形态中发现脊柱相关疾病的诱发因素,从而进行对症治疗。

2.4 骨盆不正论 基于骨盆对人体上肢关节承上启下的位置和功能,韦贵康教授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观点。其认为骨盆是脊柱的地基,承载着人体的脊梁,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肾、前列腺、膀胱及卵巢等脏器重要作用。稳定牢固的骨盆可以很好地承托脊柱和内脏器官,假如骨盆不正,就会导致脊柱系统及盆腔脏器出现一系列的问题[3]。如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长短腿、高低肩。腰椎退变、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等,所以骨盆不正对于脊柱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韦氏整脊手法治疗特色

韦贵康教授在对脊柱损伤及相关疾病的理论研究的同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桂派韦氏整脊手法,以针对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与脊柱相关疾病而著称。其核心是以旋转复位整脊手法为代表的,以“脊柱三联整治”和“五大手法”为特色,具有“稳、准、轻、巧、透”的特点。韦氏整脊手法其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特色理论和特色手法两个方面。

3.1 顺生理反病理论 韦贵康教授总结出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力学失衡而致椎周软组织损伤及脊椎本身的椎间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半错位或尾骨偏歪,出现脊柱功能障碍即“筋出槽,骨错缝”而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出现各种临床症状。韦贵康教授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采用“顺其生理,反其病理”的整复手法。顺生理,指对错位的椎体及小关节采用整脊手法治疗时应顺脊椎正常的解剖结构及力学平衡方向,在安全可控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手法操作。反其病理,指针对脊柱椎体复位手法作用的位置,推按的方向与其错位的方向相反。

3.2 重视“反应点”的治疗 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相关性疾病在脊柱体表多有“反应点”或“敏感点”,其在中医阴阳理论、经络学说、脏腑理论及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脊柱解剖学骨骼肌肉及神经关系,总结出一整套脊椎病变对应脏腑关系图。在早期X线、CT及MRI等影像诊断方法尚未广泛应用时,韦贵康教授通过“手摸心会”了解脊柱及其两侧的异常变化,查找脊柱两侧“阳性”反应点,来判断脊柱病变及对应脏器的功能变化。这些反应点多包括椎旁压痛点、脊柱关节位置异常、皮肤感觉异常、软组织结节/包块、肌肉条索状物等。韦师指出阳性反应点的出现是寻找患椎的便捷方法,同时临床证明,对“阳性”反应点的治疗可明显改善脊柱相关性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向愈。

3.3 强调手法的轻巧和稳重 韦贵康教授在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治疗中主张“理筋、正骨、对症”三联手法。进行手法整复时,强调手法定位准确,用力轻巧透达,避免用暴力、猛力与“死力”以减少意外发生。往往在临床治疗坚持“筋骨并重”,遵循正骨先理筋的理念。并且由于脊柱各段的解剖特点不同,错缝嵌卡的特点也不一样,故以手法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一定要结合病理辨证施法,进行不同的对症手法设计,做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3.4 特色手法 韦氏特色手法主要包括脊柱整治手法、经筋手法、阴阳五行手法、奇穴与奇术和保健养生手法5大类。其中,韦氏手法的代表性手法——脊柱整治手法,包括作为基础的18个母法和作为扩展的18个子法[5]。

4 运用中医内治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

韦贵康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除采用特色手法辨证治疗外,对中医内治法治疗亦有较高的临床造诣。在临床中,韦老根据中医脏腑筋骨根结理论及经典的整体观念,往往将内治疗法与特色手法结合辨证施治,效果更佳。在采用内治法时,韦老极为重视对脏腑调理,一般抓住脏腑亏虚、筋骨失用的原则,从调理肝肾功能为切入点,重视皮肉筋骨伤的局部与内脏关系,强调“通督补肾”的要点,对脊柱相关性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用药大多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要,遵循以补为佳,以通为用的原则,对韦老临床常用方药分析归纳多发现温通补益之药较多,用量较大,其中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红花、当归、木通、千斤拔、伸筋草等药多见,在脊柱相关性疾病中用之于临床,每取执简驭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综上所述,韦贵康教授对脊柱相关性疾病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并针对脊柱损伤及对应的相关性脏腑病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韦氏脊柱整治手法,同时根据中医相关理论对脏腑筋骨疾患总结出较为实用的中医内治疗法。这种内治联合手法治疗的理念不仅在脊柱相关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其治疗四肢关节病症的常用治疗手法。

5 对四肢关节病“筋伤”及“骨痹”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5.1 “筋伤”及“骨痹”是四肢关节病的关键病理改变 中医把除骨骼以外的软组织都称作“筋”。筋包括现代解剖学的肌学、韧带学等组织,经筋分布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与骨、脉、皮、肉一样是组成四肢关节的核心部分,它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主司运动的主要功能,属于“五体”之一。临床上一般四肢关节骨伤大多合并有筋伤,因此韦贵康教授认为四肢关节病变总属中医“骨痹”“筋伤”范畴。其根据“诸筋者,皆属于节”及“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等理论,提出筋伤是四肢关节病中的核心病理损伤。韦老认为筋伤有其自身发病特点和规律。概括起来筋伤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外邪内侵,筋骨痹阻”“脏腑气血失司,筋脉失养”,“形劳跌仆,筋脉失用”[6]。而常见的筋伤有筋痹、筋痉、筋急、筋缓、筋强、瘪、痉病以及特殊筋病。临床四肢关节部位的筋伤常出现肌肉肿胀、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等运动障碍。韦老认为四肢关节病变的另一主要症状表现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这些都是“骨痹”的典型症状。韦老从《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及《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理论出发,认为内虚外实是四肢关节病的主要病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筋伤”和“骨痹”共同病理表现。而四肢关节的“不荣”及“不通”致病理论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致病理论有密切的关联性,是韦氏人体整体力学平衡及五脏气血阴阳经络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5.2 形成一整套四肢关节病正骨理筋特色手法“骨错筋挪,骨正筋柔”是韦贵康教授对四肢关节病作出的较为系统的总结,故韦老临床对四肢关节病治疗往往筋骨并重,大体上从调整关节力学平衡及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两方面着手,一般早期损伤肿痛消除后,即通过综合评估后采用手法整复,恢复关节的对位对线,调整力学平衡,运用手法正骨可达到筋骨并重、拔筋捺正的目的。

临床上韦贵康教授对四肢关节病治疗讲究“刚柔相济,筋骨并重”,正骨理筋手法时遵循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辨治原则。在理筋正骨时,理筋是前提,可使伤损的四肢关节达到“松”“顺”“动”的作用,且使得关节周围黏连松解、消散瘀结。理筋之后,手法是“正骨之首务,手法整复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关节力学平衡,使“所伤之筋骨,仍复于旧也”。韦老对四肢关节病行理筋正骨辨证结合拔伸、旋转、分骨、分筋、拨络等不同手法[7],如采用徒手牵引挤压疗法治疗踝关节扭挫伤,采用分筋拨络配合局部点按手法治疗肩周炎,对四肢关节脱位运用提端捺正、屈挺扣捏法进行整复等,韦老对四肢关节不同病变辨证施以理筋正骨手法,可有效纠正筋出槽、骨错缝等,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治疗效果。

5.3 结合岭南气候,重视中医外治法,善用虫类药物 韦贵康教授对四肢关节病的中医疗法,在使用内治疗法补益脏腑,调和气血阴阳的同时,对一些年久陈伤及不愿内服中药汤剂的患者多采用中医外治疗法。临床中韦老常用“痛安汤”演化成的“痛安热敷方”,方中除加入杜仲、续断、红花、鸡血藤、伸筋藤、醋香附、槲寄生等活血通络、温通化瘀药外,还根据病情辨证加入蜈蚣、全蝎及乌梢蛇等虫蛇类药物以搜风剔络、推陈致新和伸筋强骨,使久病重病的四肢关节病效果更佳。

6 结 语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四肢关节病症的理论指导体系,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及探索总结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韦氏正骨理筋手法,突出中医辨治特色。在该诊疗体系中特别强调“筋骨并重”,力求恢复脊柱及四肢力学平衡,重视手法正骨运用的“轻、稳、透、达”要旨。中医内外治疗重视治病求本,突出调理脏腑,善用虫蛇类药物温通经络。其将手法正骨和中药内服外用巧妙地结合运用,将中医学的“治病求本”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在该诊疗体系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关节病正骨四肢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埋头加压空心钉应用于Charcot关节病中足关节融合的早期疗效
夏科关节病合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复发脱位1例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探究神经性关节病利用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