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研究*——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为例

2021-03-27余宇琴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译者

余宇琴 徐 李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当今世界形势严峻,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力量出现多极化趋势,各国依旧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世界各国能够团结一心,谋求合作共赢。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科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相交叉,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这一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套用在翻译学上,对翻译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新的解读和描述,也为翻译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生态翻译学中最为重要也是胡庚申教授着墨最多的是翻译生态环境,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也就是将涉及翻译的主体以及所处的环境全部纳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胡庚申教授将生态环境的其中的原理借用到翻译中来,充分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主义翻译观。译者在翻译时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反过来,译者也可以适应并掌握译文所处环境。基于“适应/选择”理论,翻译过程被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语的翻译生态环境根据译者的需求或能力选择译者,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译者是由语文的翻译生态环境来决定的;第二阶段是译者对译语的选择具有决定权,是由译者为中心,将原语文本转换为符合译语生态环境的译文。在此理论下,产生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多维度转换,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维转换,即在宏观环境下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进行转换。这些不同维度的转换要求译者须对译语与原语的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内涵、语用含义和意图进行深入理解并掌握。

二、中国特色话语的特点——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主旨演讲为例

中国特色话语,顾名思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言语表达。传递着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根基。如此一来,如何正确翻译中国特色话语的根本内涵就需要了解它其中的语言特点,将语言形式以及语言内涵意义掌握,才能正确表达这些话语所传递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经过笔者研读“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相关材料,梳理归纳出中国特色话语的两个语言特点。

1.“引经据典”,以史明智

追本溯源,人类的先辈们在历史长河中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而他们的智慧也通过文字传承下来,成为一代经典。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不少的经典话语。

例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谈及互联互通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古语包含的历史典故——李斯劝谏秦始皇,表明只有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才能推动自身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引用此典故突出了中国特色话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体现了要以史明智,汲取历史真理。

例2:“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是在谈及建设“一带一路”意义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西汉史学家刘向《说苑·谈丛》中的经典佳句来说明只有遵循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收获发展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古语说明了中国特色话语是中国智慧的产物,也暗指“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之路。

2.善用俗语,以理服人

俗语是一代又一代人劳动实践得出的至理名言,具有现实意义,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谈到如何建设“一带一路”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伟业非一日之功”来说明建设“一带一路”需脚踏实地;在讲到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时,引用“一诺千金”来表明中国高度重视同各国达成的外交协议;在谈及设施联通时,引用“道路通,百业兴”来说明建设基础设施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以及各行各业带来经济效益。中国特色话语善于采用俗语,以简明易懂而又哲理深刻的话语讲明道理,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主旨演讲英译中译者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1.语言维

语言维是指译者在语言形式以及语言结构对译文进行不同层次的转换,在语言层次中,主要对字词句、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进行处理。

例3:“……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译文:“everything should be done in a transparent way”

在本例中,译者将“阳光”同“transparent”一词实现了语言含义的对等,根据新华词典,阳光除了指日光外还可形容某项事物或现象公开透明,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考虑到译语生态平衡,将其译为“transparent”。

例4:“…….我们要有“向外看”的胸怀…….”译文:“We should embrace the outside world with an open mind.”

原文中“向外看”三个字加了双引号,表明这里的“向外看”不是简单的表层含义,而是具有特殊含义——表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除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建设。而译者将“向外看”译为“embrace the outside world”,将原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和深层含义简练地表达出来,实现了双语生态平衡,而且译者也巧妙地传达了发言人的交际意图,实现了在语言和交际两个层面的同时适应和转换。

2.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对译语和原语的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和掌握,这样在翻译时才不会生搬硬套,直接按照表面意思翻译,不考虑双语之间的文化内涵以及读者的需求。在“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主旨演讲中,穿插了许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谚语以及俗语等,译者在翻译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话语时,要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是保留原语的文化还是让国外读者理解中国,这些是译者要考虑的。

例5:中国人历来讲求“一诺千金”。译文:“We Chinese have a saying that honoring a promise carries the weight of gold.”

一诺千金是根据中国古代一位重诺的历史人物“季布”得此而来,后来人们常用于比喻讲话言而有信。在翻译此古语时,译者将异化和归化相融合,在翻译时,既保留了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又让读者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和双语的交流。译者让目标语读者即看到了“诚信”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在自己文化中理解其中的意义。如果译者直接将“一诺千金”换成英文里原生态语言:“keep promise”那么就丧失了原语文化特色,没有做到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6:“……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译文:“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

该古语大意是万事万物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茁壮生长并获得成功。在本例中,译者将“百事得其道”译为“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并没有根据原文语序来翻译,而是打破原文语序,将其中“得其道”状语译为定语,更好地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理解;并且译者将中国古语中的“道义”巧妙地转换为译语生态的词,也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古文的哲学道理,实现了文化传递。可以说译者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3.交际维

交际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语言,文化内涵外,还需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转换,也就是在将语言的语用功能考虑在内。

例7:“……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译文:“……so that they will achieve the intended goals as planned……”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意思是做事既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可持续目标时所引用的经典话语,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是代表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者的立场出发来讲这番话,因此,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目标会如期实现”,这也表明了发言人的交际意图。而译者从交际层面考虑,在适应原语生态之后,在语言学的语言的语用功能基础上,结合意译翻译策略,将其语用含义和大体含义传递给目标读者同时又完美表达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使得译本生态平衡。

结语

中国特色话语是中国人民独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对于它的翻译关系着能否向世界正确传达出中国话语的根本内涵,以及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经过研究发现,在译者运用多维度转换翻译中国话语时,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译语和原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如此可以在传递出原文所表达的根本内涵同时更好地实现双语文化的传递。译者在文化维层面,一般可采用异化和归化相融合的策略,能够更好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其中的根本内涵,而在交际维层面,一般可利用语用学中的话语意义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传递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译者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