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风险人群及高危人群中医状态辨识

2021-03-27师雨晴熊华忠谢红艳胡雪梅赵建军任吉祥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阳上亢中风病中焦

陈 青 ,师雨晴,熊华忠,谢红艳,胡雪梅,黄 颖,赵建军,任吉祥*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中风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每年新发患者超过2 000 000 人,平均病死率为10%~15%;发病后存活患者中有50%~70%遗留有后遗症,2 年内为15%~30%[1-3]。中风病带来的全球健康挑战和医疗费用危机成为世界性难题,中风病成为世界第二大死因[4]。我国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已上升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5]。对中风病高危人群尽早干预及管理可有效减低中风病发病率,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明确中风病本质特点及病机演变规律,使中医药在预防中风病发病中发挥优势[6]。通过辨识中风风险人群及高危人群中医状态对其进行健康管理,实现中医大健康群体化服务的需求,对完善中风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旨在通过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的分析,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并结合古今文献归纳中风风险人群及高危人群的中医状态辨识理论体系,有助于群体化的自我状态辨识,最终达到预防中风病发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1 状态辨识及意义

状态是在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社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形成的生命态,是对特定阶段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7-8]。状态辨识是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的指导下,辨识人体不同阶段性的生命态,即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和病后态。状态辨识是为了从整体上动态地把握人体的健康状态。个体能够通过自我状态辨识掌握健康情况,同时医生可以对其进行健康管理,对具有患病因素的群体进行有效辨识、防控,对已患病的群体进行科学指导、调护。本文状态辨识是指针对欲病态的中风风险人群和中风高危人群的不同状态进行分类、描述及辨识。

2 中风病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

对中风病病因的认识,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意见颇不一致。唐宋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认为“内虚邪中”,由于真气不足,络脉空虚而致邪气独留。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学说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不再是弊衣疏食,居所也可以遮风挡雨,内虚邪中导致的中风人群不断减少。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多指内风,多是《内经》中大厥、薄厥、仆击等描述。刘河间认为中风多因五志过极化热,主张“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李东垣认为:“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朱丹溪认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叶天士提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风是其主要病机。王清任倡导“气虚血瘀”,张山雷提出“惟是火之升、气之逆、痰之壅,皆为肝风煽动”。

近代名医廖先奇先生颇有见解,他认为中风病病因有原发病因和第二级病因。原发病因可为气虚、阴虚、内伤积损、湿土生痰等,而且均是通过“火化”产生第二级病因——风,风火相煽,气与血并走于上,乃能中人。因此,中风病人发病不是偶然的,其前期必有一段肝风动扰史[9]。天津名医王季儒先生对中风病发病规律总结较为深刻。他将此病分为虚实二证:以虚为主多由气血不足故能导致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症;以实为主多为患者平素有高血压史,素体强壮,或痰湿较盛,或肝郁火热灼津成痰致络道阻塞。中脏腑,相当于脑出血之类,其病势凶猛。

麻瑞亭认为人若是中焦健旺,气血生化源源不绝,营卫运行正常,经脉通畅则不会发为中风病[10]。若其人过劳而致内伤,导致中阳虚衰,脾气不足,湿停中焦,久积成瘀成痰,气血虚弱难达四末,经络涩滞,若遇七情内郁,风邪侵袭,而致中风发作。他认为肝胆燥热为中风标证,脾肾寒湿为中风本证。脾肾寒湿,气机运转失常,木郁化热,生风动血,耗伤气津,经脉失养,而成偏废。同时脏腑湿盛,化痰生浊,弥漫周身,蒙蔽心神。

奚凤霞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多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脾肾有密切的联系。脾虚升清降浊失常,肾阳虚,火不生土,痰饮不化,浊脂内生,肾阴虚,火化热生,炼津成痰,熬血为脂,肝胆疏泄异常,脾胃失运,胆气郁遏,失去洁净之功,浊脂不化,脂类代谢紊乱[11]。浊脂存在血液中,血液黏稠度增加,脉络不畅而致气乱生风。主要病机为因虚致实,虚指营卫、气血、津液、精髓不足,实指湿、痰、浊脂、瘀血、火热等。虚耗则渗透周身不变,顺行不畅,病邪易于侵入,虚实之间相互影响,同时为病,导致脑络不通,脑髓失养,气血逆乱,发为中风。

汪屡秋认为气机逆乱导致的中风,尤其七情恼怒之人应注意调气。气有余,则为火。气机停滞会导致痰凝、瘀血,此外调气的同时还应注重清气降火,化痰瘀。中风恢复期应注意扶助正气。中风病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初期以风痰火热、血瘀痰凝、气血上冲等邪实为主,后期虚象渐显,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当治以益气养血、滋养肝肾。

中风病发病是正气由盛转衰,邪气由微渐著的病理过程。其证候由虚转实,病势由缓转急,病情由轻变重,临床当辨其虚实标本。邪气侵犯人体,必定由于正气虚弱。当阴阳平衡,正气旺盛,气血充足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随着阴阳失调,正气不断衰减,邪气不断增强,体内的气血津液生成、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滞,痰凝血瘀,久郁化热,风火相煽,气血逆乱,易发中风。中风风险人群处于病前状态之初,其状态多为单一邪气和正气虚弱相参,正邪尚可交争;中风高危人群处于病前状态之末,其状态为多种邪气交织,正气虚弱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制邪,邪气发展愈演愈烈。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认为中风是由于虚风上冲,挟营阴上扰于脑。虚风是由于肝肾两脏的阳气不能潜藏。中风病机是以肝为致病之标,以肾为致病之本,肾虚是中风病的致病关键。肾精损耗,不能养肝体,肝阴亏耗,阴阳不合,阴不敛阳,导致肝阳失敛,阳气动则生风。脾胃所属中焦可以发散阳气并能温煦脏腑,为人体气化升降之轴。脾胃升降失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内动生风,火性炎上,上犯于脑,阻塞窍络。笔者总结任继学治疗中风病经验并结合古今文献,归纳出以中焦虚满态及下焦失藏态为中风病风险人群的中医状态和以痰火内郁态及肝阳上亢态为中风高危人群的中医状态的理论体系。

3 中风风险人群的状态辨识

3.1 中焦虚满态主要指以中焦脾胃气机运转失常,气虚挟痰湿为特征的状态。脾胃为气机运转之枢,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主运化水湿,升降失常,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反之痰湿又阻遏气机,困阻脾胃,引发恶心呕吐、胸闷痞满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又会加重痰湿的郁积。痰湿聚积体内,郁久化热,易形成痰热内郁的中风高危状态,发为中风。该人群形态特征主要为体形浑圆肥胖,常见表现为语声低怯、乏力、恶心、胸闷、痞满、纳呆、自汗、头晕、大腹便便、便溏,舌胖、有齿痕。

3.2 下焦失藏态主要指以下焦肝肾精血虚耗,阴虚阳盛,阳气不能敛藏为特征的状态。阴血虚少时,阴阳不合,阳气相对偏亢,体现为内热的状态,当内热到达一定程度,又会加剧阴血的损耗。肾阴为全身阴液的根本,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肾精及肝血充盈可以防止肝的疏泄太过,肝阳过于亢盛。肝肾中精血亏虚时,肝失濡养,阴不敛阳,容易形成肝阳上亢的中风高危状态,发为中风。该状态形体特征为体形瘦长,常见表现为手足心热、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皮肤偏干、腰膝酸软、眠差、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舌质红少津。

4 中风高危人群的状态辨识

4.1 痰火内郁态主要以体内痰湿久郁,伴有肝经郁火等为特征的状态。素体痰湿,久郁阳气无法外达,导致能量聚积,日久化热。痰湿在体内郁积,进一步导致气机调达不畅,影响肝的疏泄,气机久郁化热,痰随火化,痰火上扰,气血上壅,化为中风。中风风险人群中焦虚满态调摄不当可致痰火内郁态。由于气郁化火、痰火内郁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机体虚损劳伤到一定程度,在诱因作用下,比如情志过极,气温骤变等情况下引发中风。该种状态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目眩、情志不畅、心烦失眠、胸闷恶心、嗳气口苦、口气臭秽、言语不利、肌肤不仁、大便黏腻、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

4.2 肝阳上亢态主要以体内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伴有心肝火旺等为特征的状态。肝主疏泄,主升,主动。当肾精亏虚时,阴液的根源匮乏,导致肾阴不能制约心火,火有余水不足,火性炎上,化火生风,同时肾水不能滋养肝血,阴不敛阳,肝阳上冲,阳亢化风,上冲于脑,化为中风。中风风险人群中下焦失藏态调护不当多引起肝阳上亢态。由于肝肾精血亏虚,阴虚阳亢,壮火食气,无法敛藏的虚火会加重气血阴阳的损耗,导致正气虚弱到一定程度,不能制邪,暴怒之下,卒发中风。该种状态主要表现为头胀眩晕,腰膝酸软,急躁易怒,目赤耳鸣,少寐多梦,视物模糊,舌根发硬,走路不稳,手指麻木,舌红少苔。

5 中风高危人群的调护

5.1 治疗原则中风风险人群病情进展缓慢,此时正气亏虚,而邪气未盛,缓则治其本,治疗当以培本为主。中焦虚满态治以健脾益气通络,化痰燥湿除满;下焦失藏态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若失治误治,进一步发展,中风风险人群逐渐转为高危人群,此时邪气亢盛,急则治其标,治疗则当以祛邪为主。痰火内郁态当治以行气解郁,清泻痰火;肝阳上亢态治以平肝潜阳,降气泻火。待邪气得以控制,再培本以除其根。

5.2 生活方式的调控“凡治仆击,偏枯,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里论述到,过食精米白面,少食五谷杂粮,多以高粱美食为主,则易痰浊闭阻阳气,壅塞清窍;或食盐过多,血得咸则凝,易形成瘀血阻塞脑络。饮食多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粮,均衡搭配。黄元御认为:酒酿之性,湿热之媒,辛烈之气,则生上热。嗜酒之人多损肝阴,酒湿不化。尤其对于中风高危人群,饮酒应多节制。情志失调多与怒有关,气郁可化火,气火亢盛,上冲于脑,易伤脑络。因此应平心静气,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内守。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生病起于过用,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运动不过极,劳逸不过度,使得气血旺盛,经脉流通,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起居有规律也很重要,熬夜时间长就会耗伤阴血,夜卧不可过晚,同时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5.3 注意脾胃的调养叶天士说“内风为身中阳气之变动”,气机升降有序对中风病的预防极为重要。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升降失职,影响全身气机运行,气机变动不循常道导致内风。肝主内风,此时应注重健运中焦,升清降浊,制肝补脾,培土宁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气血充盈,则脏腑得以充养,经脉通利。痰浊食积阻滞中焦会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命门火衰会导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虚气滞,气机运行不畅。因此调护脾胃,防止他脏受邪传变脾胃,使中焦气机正常运行,对防治内风及防治中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6 讨论

状态辨识是以健康为中心,从整体上把握不同人群的生命状态。通过辨识其中医状态可对其进行定期健康管理、指导及干预,以延缓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孔伯华老先生认为“中风必先有痼疾潜伏于脏腑之中,伏邪害伤空窍,触而即发”。因此中风病发病并非一朝一夕。疾病处于中风先兆期未被有效辨别,未进行有效干预,即疾病潜伏脏腑之中伏而未发,经过长期累积触而即发。中风风险人群及高危人群为欲病的状态,属于中风病发病倾向的易感状态,因此总结出中风风险人群及高危人群中有特征性的中医状态对中风病防控及提供证候学辨识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并结合古今文献,归纳出以中焦虚满态及下焦失藏态为中风病风险人群的中医状态和以痰火内郁态及肝阳上亢态为中风高危人群的中医状态的理论体系。若中风风险人群摄养失当又可进一步转为中风高危人群。中焦为脾胃所主,由于饮食失节、情志失遂等原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水湿停滞,聚而为痰,病久则气血生化乏源,脾胃无气血以充养,又可使脾胃虚弱,导致痰湿之象进一步加重。痰郁日久而生火,则转为痰火内郁态,如不加以治疗,致痰火上攻于脑则发为中风。下焦为肝肾所主,肝藏血,肾藏精,现代人由于思虑过多、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肾精耗伤,肝血亏虚,导致阳气失于敛藏而出现浮越的征象,若失治误治,则又可进一步转为肝阳上亢态,出现阳亢动风,逆而上冲,最终发为中风。中风风险人群的中医状态较轻,进展缓慢,调养得当则易趋康复;而中风高危人群中医状态较重,进展较快,因此调养时间相对漫长。

总结任继学治疗中风病经验并结合古今文献归纳出的中风病风险人群中医状态和中风高危人群中医状态的理论体系,可实现中医大健康群体化服务,为中风病防控提供证候学辨识方法体系,对于防治中风病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阳上亢中风病中焦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畅通中焦选对药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