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2021-03-27张翔宇曹长健
张翔宇, 柯 娥, 曹长健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死亡原因,总死亡率高达2.4%~3.9%[1-2]。 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常见有消化道憩室、痔疮、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病等)、肿瘤及医源性原因等,其中消化道憩室据统计高达46%,血管畸形为13.1%,溃疡性结肠炎为6.5%,结肠肿瘤为4.9%[3]。 传统内镜下治疗包括金属夹封闭止血、氩气凝固治疗、组织胶及硬化剂注射,但及时准确发现出血部位一直很棘手,而剖腹探查创伤大,部分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难以耐受手术,或手术中难以发现出血部位,无法准确切除病变肠管,从而延误时机。 随着DSA技术和同轴微导管不断更新发展,快速发现出血血管和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近端行栓塞,或灌注血管收缩药物(垂体加压素)成为可能,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有学者认为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内镜治疗失败或无法应用, 或CTA 无法发现出血血管患者, 经导管栓塞治疗可能更安全,30 d 死亡率可能会更低[4]。
1 出血的诊断和表现
血管DSA 造影的优点,既可对出血部位进行定位诊断, 亦可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且无需肠道准备。 早在1963 年,国外研究表明动脉出血量>0.5 mL/min 即可在血管造影时明确诊断为出血。 然而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时患者呼吸和肠管蠕动可造成伪影,给诊断增加了难度,应采用 “不减影” 图像动态观察。 下消化道出血造影可通过显示动脉期对比剂外溢、聚集或勾勒出肠腔等为直接征象[5],血管畸形、肿瘤血管等为间接征象,或根据出血原因的基础病变定位出血部位,并作出诊断[6]。 然而,临床上下消化道出血治疗通常应用止血药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造影时出现部分 “假阴性”, 因此国内有学者认为行DSA 造影时停用止血药或血管加压素可提高 “阳性率”,超选择插管也可提高 “阳性率”,甚至可达100%阳性率[7-8]。有学者系统回顾性分析133 例非静脉性消化道出血DSA 造影阴性患者,认为造成阴性结果的可能原因[9]:①造影时处于出血间歇期;②责任血管血栓形成;③血压下降导致灌注减少; ④造影前应用过血管收缩剂;⑤静脉性出血或弥漫性出血;⑥技术原因,如无法行超选择造影。 此外,由于下消化道供血血管变异多样,消化道造影时应尽量全面插管造影(如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干及双侧髂内动脉等)。
2 栓塞剂选择和治疗
下消化道血供复杂,肠系膜上动脉主要供应空肠、回肠、阑尾、升结肠及横结肠2/3 血供,横结肠1/3 及以远至肛管上部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肠系膜上下动脉由腹主动脉发出后形成数级动脉弓,各级动脉弓间有不同程度吻合, 直至形成3~5 级动脉弓,而后分成数支直动脉进入肠壁,形成肠壁间血管网。 基于以上血管解剖和肠管无双重血供,介入栓塞术后肠缺血坏死风险很高。 有文献报道介入栓塞术后肠缺血发生率为1%~4%[10-11]。 Li 等[12]报道对18 例99m锝红细胞(RBC)腹部闪烁扫描阳性、DSA 阴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预防性栓塞,与未行预防性栓塞患者相比未增加肠梗死风险,明显减少了出血量。 总之,随着近年血管内介入技术发展,尤其是同轴导管技术应用,栓塞术后肠缺血坏死发生率有所降低。
栓塞剂选择常取决于出血原因和靶血管病变性质。 无论哪种原因出血,导管应尽量送达末级弓动脉或直动脉再行栓塞治疗[3]。 弹簧圈为永久栓塞材料。 Mensel 等[13]报道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44 例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6 例为下消化道出血,技术成功率为88.6%(39/44),临床成功率为56.8%(25/44),30 d 死亡率为18.2%(8/44), 其中因肠缺血死亡2 例(4.5%,2/44);成功栓塞患者血红蛋白升高与未栓塞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所用新鲜血浆量显著减少(P<0.01),且新鲜血浆用量越小,临床疗效越好(P=0.02);结果表明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上可行、成功率高。 有研究报道采用1.7 F微导管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5 例小肠出血患者,术后胶囊内镜随访未发现再出血、肠缺血坏死[14]。 此外,弹簧圈在DSA 下可实时显影,这是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PVA)颗粒、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对于栓塞治疗失败患者,也可为外科手术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 采用弹簧圈行弓动脉栓塞时,可在降低灌注压的同时通过侧支循环减少肠缺血发生率,但30 d 内再发出血率高达10%~30%[15-16]。 PVA 颗粒作为永久栓塞剂,有学者认为粒径<250 μm PVA 会进入肠壁间动脉网, 增加肠缺血坏死风险[17]。 有研究报道对31 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DSA 造影和同轴微导管技术进行栓塞治疗,除5 例导管不能到达出血部位近端外,予以明胶海绵栓塞16 例,弹簧圈栓塞4 例,弹簧圈联合PVA 颗粒栓塞6 例; 术后随访除1 例再发出血外,余25 例未出现肠坏死和再发出血[18]。 目前关于弹簧圈直径不匹配及高复发出血率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弹簧圈与PVA 联合应用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近年随着NBCA 胶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 Kwon 等[19]回顾性分析134 例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阳性患者, 其中出血部位为小肠74 例(55.2%),结肠35 例(26.1%),直肠25例(18.7%),均予以NBCA 胶栓塞治疗;结果显示技术成功为94.8%(127/134), 临床成功率为63.0%(80/127),复发性出血、主要并发症和住院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7.9%(31/111)、18.5%(23/124)和26.0%(33/127)。 有研究报道112 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接受NBCA 胶栓塞治疗(n=84)和弹簧圈、明胶海绵或PVA 颗粒栓塞治疗(n=28), 术后复发出血分别为15.2%、17.4%, 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4.6%,临床成功率分别为75.3%、74.5%,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6.2%、25.0%;112 例患者总死亡率为25%,但后经证实仅1 例与导管栓塞有关;NBCA 组若排除因预防性行外科切除阑尾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至1.2%[20]。 Yata 等[21]采用NBCA 胶栓塞治疗23例出现休克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5 例因肠缺血坏死而行外科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虽显示血管内及周围有炎性反应,但未发现因NBCA 胶引起的肠缺血坏死。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NBCA 胶栓塞后再出血复发率为4%~15%, 低于弹簧圈和颗粒栓塞剂明胶海绵和PVA 的0%~26%[20-22]。NBCA 胶有粘管及撤管时有脱落引起异位栓塞可能,因而栓塞时对操作医师有较高要求[23],需要准确判断撤管时间。
新型液体栓塞剂Onyx 胶系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且凝固时间较长,可随血流到达微导管无法到达的靶血管,目前逐步受到临床重视,应用领域广泛(如脑动静脉畸形栓塞等)。 Lenhart 等[24]2010 年通过同轴微导管技术首次将Onyx 胶应用于消化道出血栓塞治疗,并取得81%成功率,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Urbano 等[25]采用Onyx 胶栓塞治疗30 例大量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3.3%,即刻出血控制率为100%,1 例因反流导致异位栓塞,但未出现并发症,3 例(10%)在30 d 内再次出血,无严重并发症、肠缺血及死亡。 邵黎明等[26]报道采用Onyx 胶栓塞治疗25 例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 术后22 例出血控制, 临床成功率为88%,2例再出血(1 例外科手术,1 例再次Onyx 胶栓塞治疗),1 例术后发生脾梗死;24 例未出现肠道坏死、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从上述研究可发现,Onyx胶具有非粘附性、凝固时间长、X 线可视性及栓塞后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可能更适用于消化道出血栓塞治疗。 但Onyx 胶费用昂贵,临床推广有一定困难。
3 药物灌注治疗
临床上常用药物为垂体后叶素。 对于微导管不能到达指定位置或出血呈弥漫性,尤其是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导管内灌注垂体后叶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止血方法。 早在1979 年,有学者采用垂体加压素灌注治疗消化道出血,结果显示下消化道灌注止血较上消化道灌注止血更具优势,同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可减轻垂体后叶素对心脏的不良反应,该种方法止血成功率为59%~90%,但复发率高达36%~43%[27]。
4 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目前,最常用栓塞材料为微弹簧圈,或微弹簧圈与其他栓塞材料联合应用。 但无论选择何种栓塞材料,最常见并发症为肠缺血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28]。 因此行栓塞治疗时,对于导管无法到达的出血靶血管患者,选择药物灌注,或转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在栓塞剂注入时一定要实时监视,避免反流导致误栓。
5 结语
介入栓塞治疗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具有快速、简单的止血效果, 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已逐渐成为继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急诊手术后又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但如何减少栓塞术后高发的肠缺血坏死和复发,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介入医师熟练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栓塞部位精确控制及栓塞剂合理选用,仍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信随着介入技术进步和栓塞材料发展,这一类并发症有望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