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最佳护理实践》出版:
2021-09-26
静脉采血后易出现淤血,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原因
书 名:《静脉采血最佳护理实践》
作 者:赵 菁,潘柏申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 价:68.00 元
ISBN :9787519223847
静脉采血主要指的是将血液从机体循环系统当中穿刺抽出,属于侵入性的一种医疗操作技术,其主要作用为辅助疾病的临床诊断疾病、疾病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等,是临床当中较为频繁使用,同时也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操作及服务技术,静脉采血的专业性及技术含量也随之显著升高,不再仅仅属于一项单纯的护理操作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知识层面较广、综合各种学科的一门学科,与此同时,因为静脉采血而导致的风险也逐步升高。 因为护理人员未能熟练的掌握穿刺技术、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技巧、缺乏相关检验科专业知识、未能严格的执行消毒无菌制度及查对制度、患者心理、采血时的体位、患者肥胖、患者不准确的按压部位及不正确的按压方法等等,都会导致在静脉采血后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淤血,针眼出血及皮下血肿。 因此,为了确保静脉采血的安全性,减少患者采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性及比率,本文将结合《静脉采血最佳护理实践》 一书探讨静脉采血后易出现淤血,针眼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原因。
静脉采血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复杂、即需要技能也需要知识的健康护理技术,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当中假如发生各项人为操作及指导方面的偏差,就会导致患者受到伤害。 《静脉采血最佳护理实践》可以协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静脉采血护理的意义,该书是由赵菁、潘柏申等专家共同编著,于2017 年8 月1 日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 《静脉采血最佳护理实践》一书主要面向的对象为临床医护人员、护理专业学生及医学专业学生,其主要内容则涉及到静脉采血的定义、静脉血管的解剖、对静脉采血佳护理实践的共识、选择静脉采血器具、预防静脉采血并发症、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等,所有内容都与临床贴近,且实用性较强。 本书不仅可以使得医护人员提高静脉采血操作时的科学性,使得患者的采血感受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得医务人员的静脉采血操作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提高医护人员针对静脉采血的专业实践及认知水平,确保静脉血标本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针眼出血。 因为在完成静脉采血之后,绝大部分患者都是自行或者由同行家属来使用棉签对穿刺位置进行按压,即便已经得到临床护士正确的操作指导,依旧会有很多患者依据自身想法及意愿来不停的拿起棉签,确认针眼位置是否已经完全止血。在反复拿起棉签的操作过程当中,不仅会改变按压部位,无法完全的对血管针眼及皮肤针眼进行按压,同时也使得按压力度发生了变化。 还有大部分的患者都习惯对穿刺位置进行用力的揉搓,因此也十分容易导致出现针眼出血。 很多相关文献指出,针对静脉采血后之后发生针眼出血的正确护理方法为:使用正确的针眼按压方法,对按压工具进行改进使得按压穿刺位置的面积得以增加;适当的按压力度;合理的按压时间;采血时将衣袖脱掉,避免因为过紧的衣袖而导致针眼出血。
皮下淤血或血肿。 形成皮下淤血或血肿的实质就是血液自血管针眼当中渗透皮下组织并流入到皮下当中。 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及分析,导致皮下淤血或血肿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进行穿刺的时候,临床护士过度用力穿破血管壁;也有可能是因为患者自身的动脉血管相对较为表浅,对动脉血管误穿刺而导致。 第二,完成采血之后进行按压的面积过小,无法同时对两个穿刺点按压住,十分容易导致发生皮下淤血。 第三,绝大大部分的患者都习惯在屈肘状态下对穿刺位置进行按压,同时对穿刺位置用力揉搓。 在屈肘的时候,会使得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发生位置交错,实际上棉签并未将两个针眼同时按压住,且此时在按压力度方面也不均匀,因此易导致发生大片皮下淤血。 第四,实施采血操作时,患者的衣袖过紧,发挥了止血带的效果。 第五,因为老年人其血管弹性相对较差,在进行穿刺的时候,不回血或者回血较慢,十分容易在采血过程当中出现皮下血肿。 主要的护理对策为:使用双棉签来进行并排按压,同时确保按压时间的充分,从而实现有效止血,避免发生皮下淤血或血肿。
静脉采血穿刺至后在穿刺位置发生皮下淤血或血肿及针眼出血都十分常见,而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也十分多样。 既包括疾病及患者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包括临床护士的不当操作及部分其他的影响因素。 因此,采血护理人员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可能导致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原因,并积极的实施相关预防措施;同时不断的学习穿刺技术及护理技术,提高成功一针穿刺的比率,降低患者发生穿刺后不良反应的风险性及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