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振华自拟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

2021-03-27李志鹏于丽雅

吉林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振华肝郁脾虚

李志鹏,于丽雅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脏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1]类似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等。脏躁是由情志内伤所致,以忧郁伤神、心神惑乱为主要病机,以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要临床表现[2]。本病除典型的精神症状之外,常伴有时时欠伸、神疲乏力、言语错乱、胸闷叹息、食少倦怠、少寐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无明显规律性,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生活。因此,积极诊治脏躁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脏躁的发生率逐步升高。现代医学对于脏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上以心理疏导、抗精神药品(苯二氮卓类或三环抗抑郁剂)和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应用为主。但长期使用抗抑郁剂易产生严重依赖性,并发代谢综合征、肌张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乏力、困倦、共济失调、心律失常、粒细胞减少、流涎等症状[3]。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指导,通过脏腑辨证,自拟清心豁痰汤加减治疗脏躁,常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李振华教授临床诊治思路进行疏理如下。

1 病名

《金匮要略》作为一部论述杂病的经典著作,首次提出“妇人脏躁”一词,“脏”言病位,“躁”言症状。叶其蓁、沈源、丹波元简等认为脏躁乃因心气虚或心血不足引起心神失养,悲从中生所致;赵以德、张秉成认为脏躁与肝、肺关系密切,乃因肝木被肺金所抑,不得升发,扰乱于心,遂致妄乱之症;吴亦鼎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顾其子,以致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灼津扰神而致脏躁;顾靖远、黄元御则主张五脏阴阳失调皆可致生脏躁,并非单一脏腑所致。可见,脏躁的病位一直存有争议,至今难以定论[4]。而“躁”字,后世多做烦躁,躁扰不宁解,如《医宗金鉴》云:“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5];亦有医家认为“躁”通“燥”,乃言其病性,为脏阴不足,虚火内灼所致,如《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要略浅注》等皆称为“脏燥”[6]。

2 病因病机

李振华根据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脏躁发病为肝、脾、心三脏相互交错的结果,其中以肝、脾为关键,“肝郁”为发病的主要前提,“脾虚”为发病的重要基础,进而影响心藏神的生理功能,出现相应的神志改变[7]。李振华指出,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周围环境的外向型发展,人们的欲求也随之增加,若欲而不达,则久而成郁,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临床常表现心烦急躁、胸闷气短、阵发性汗出、胁部胀痛、腹胀纳差等症状。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升降相因,相辅相成,共奏运化之功,其动力源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如清代医家周学海所言:“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若肝郁气结,疏泄失度,横逆犯胃,升降相失,加之现代人们肆意追求辛辣刺激,肥甘厚腻,恣食生冷,饥饱无常等,严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乃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而影响心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若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心神不能统御精神主宰正常的情绪反应,故有精神忧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症状[8]。由此可知,肝郁脾虚为脏躁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血虚失养,心神不安是脏躁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9]。李振华根据脏躁的病因病机特点,自拟清心豁痰汤,疏肝健脾,清心安神,临床效果显著。

3 临证经验

3.1 灵活化裁,疏肝健脾,清心豁痰 甘麦大枣汤为张仲景治疗脏躁的主方,全方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物组成,《本经疏证》云:“甘草中黄皮赤,入脾而兼入心,此泻火之说所由来也。”[10]成无己认为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于泻心汤加生姜,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于泻心汤加甘草,是知甘草补胃,为补胃中之阴矣[11];小麦味甘,微寒,李时珍云:“《素问》麦属火,心之谷也”,故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治心病。《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谷为麦”[12],可知小麦入于肝而其用在心;又参仲景名方炙甘草汤和麦门冬汤,可推大枣安中养脾之功,使胃气得平,九窍调和,《本经》亦云:“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李振华根据甘麦大枣汤的治疗用意,结合大量的临床病理表现,提出肝郁脾虚为脏躁的发病之本,并自拟清心豁痰汤,取其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清心安神之功效[13]。清心豁痰汤方药组成:炒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10 g,香附10 g,枳壳10 g,郁金10 g,乌药10 g,栀子10 g,莲子心5 g,石菖蒲10 g,小茴香10 g,胆南星10 g,甘草3 g,琥珀3 g(冲服)。本方在温胆汤和导痰汤的基础上,去人参加白术、栀子、莲子心、香附、郁金、乌药、小茴香、琥珀而成。温胆汤和导痰汤是治疗胆气不足,肝失疏泄,气郁生痰的基础方[14];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本草通玄》描述白术为补脾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删去原方人参,是因其体阴而力厚气醇,不适于心肝火盛之症,以防其补气助火,而用栀子、莲子心等苦寒之品,既可清胃中热气,亦可清心除烦,疗心中懊恼;香附和郁金均可疏肝解郁,香附善入气分,专于开郁散结,宽中下气,郁金既入气分,又入血分,长于行气解郁,《本草汇言》云:“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其性清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乌药色黑,味辛温,《药品化义》言:“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15];小茴香辛香发散,理气和胃,《唐本草》言:“小茴香善主一切诸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及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16];琥珀安五脏、定魂魄,具有镇静安神之功,可改善睡眠。全方取仲景甘麦大枣汤之意,以疏肝健脾、清心豁痰为治疗之法,灵活化裁,既继承了先贤辨治脏躁之精髓,又为脏躁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李振华强调,疾病的症状千变万化,不可泥守古方,要以“辨证论治”思维指导中医诊治疾病,若伴有头晕头胀,心烦急躁,胁部胀痛,口苦,为肝郁偏重,加柴胡、合欢皮、淡竹叶;若伴有头痛,胸闷短气,口干苦,为肝阳上亢,加白芷、细辛、菊花、天麻;若伴有心急烦躁,遇事易怒,失眠多梦,为心肝火盛,加珍珠母、龙齿、朱砂等[17]。

3.2 脏躁因郁,治以安中,标本兼治 李振华认为,“郁”是导致脏躁发病的一种潜在因素。历代医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均重视“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忧思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之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强调气、血瘀滞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提出六郁说,创立六郁汤、越鞠丸等方剂;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指出脏腑之气不畅可致自郁,或因相乘之脏而致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等论点[18]。“郁”致病广泛,易影响肝的生理功能,肝属木,其用在于疏泄,可调节情志。若肝气郁结,失其调达,可出现心烦急躁、抑郁寡欢、胸胁部胀痛、脉弦等症状;若久郁化火,灼伤肝阴,使清窍失于濡养可见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若气机郁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运化乏力,气血亏虚,可致胸闷气短、自汗、腹胀纳差、舌体胖大等症状;若脾胃虚弱,痰湿内生,蒙蔽心神,可有精神忧郁、恍惚不定、心神惑乱等表现;若阴亏血虚,心神失养,可有悲伤欲哭,喜怒无常等症状[19]。《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言明气机调和的重要性。李振华根据临床实践体会,认为脏躁所生皆因郁而致,以气机失调为因,而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因此,通过调节中焦脾胃的功能,使气机升降平衡,即可达到解郁的目的[20]。故在治疗上以“安中”为要,以“气”和“郁”为治疗的根本,灵活运用疏肝健脾法,既可使脾胃健气血生化有源,又可使肝胆舒气机升降有序。且脾属阴、胃属阳,脾主里、胃主表,脾主升、胃主降,此为脾胃气机运动的内在表现形式,脾胃的升降运动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全身气机协调平衡、气血的化生以及病理演变至关重要[21],如《脾胃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一升一降,升降有序,使机体保持生理平衡;《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等[22]。故李振华以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渗湿,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如此可得顺投药,以发挥其他药物的治疗作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从病理演变角度说明肝病可累及于脾,实脾可解肝病[23]。此外,李振华还注重“痰”“火”在脏躁病变过程中的作用,盖脾虚易生痰,久郁可化火,“痰”“火”既是脏躁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病因致生他患,两者常相互影响,迁延病机。故李振华以半夏、石菖蒲、胆南星健脾和胃,豁痰开郁;以栀子、莲子心、琥珀泻火除烦,清心安神。纵观全方,疏肝健脾以治其本,豁痰清心以治其标,标本兼治,屡收捷效。

4 病案举例

4.1 病例1 朱某,男,35 岁,2012 年11 月8 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对相对狭小的空间产生恐惧感2年余,加重半年。每次发作常伴有胸闷气短,烦躁,全身窜痛,腹胀纳差,心急烦躁,遇事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曾检查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舌质淡,舌体稍胖大,舌边尖红,脉弦细。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为脏躁,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火盛。治疗以疏肝健脾,清热安神为主。予清心豁痰汤加减:炒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10g,香附10 g,郁金10 g,厚朴10 g,砂仁6 g,栀子10 g,石菖蒲10 g,炒酸枣仁15 g,檀香10 g,珍珠母25 g,延胡索10 g,莲子心5 g,龙齿15 g,合欢皮15 g,琥珀3 g,朱砂1.5 g,小茴香10 g,甘草3 g。10 剂,日1剂,水煎分2 服。11 月18 日2 诊:患者诉胸闷气短较前减轻,已无窜痛感,恐惧情绪缓解,考虑患者病情迁延日久,调理缓慢,故守上方不变,续服20 剂。12 月9 日3 诊:症状基本消失,对相对狭小空间已无恐惧感,守上方续服30 剂固效,随访未再复发。

按:脏躁虽多见于女性,但亦可见于男性。本例患者以精神神志症状为主,伴胸闷气短、心急烦躁、全身窜痛,舌质淡体胖大,边尖红,脉弦细等表现。盖肝宜疏不宜滞,若郁而化火,肝火上逆,横犯脾胃,扰乱心神,则有如是之见症。此例患者偏于肝郁脾虚,心肝火盛,故应重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药物[24]。李振华以清心豁痰汤去枳壳、乌药、胆南星,加厚朴、砂仁、炒酸枣仁、檀香、珍珠母、延胡索、龙齿、合欢皮、朱砂治疗,增加健脾除胀,行气止痛,镇惊安神之功,可使脾运得健,肝气条畅,心神自安。

4.2 病例2 王某,女,50 岁,2011 年2 月11 日初诊。患者失眠、汗多5 年余,夜间为甚,伴心烦急躁,头晕头痛,暴躁易怒,两胁部胀痛,甚则有轻生念头,曾服用黛力新等抗抑郁药物,症状减轻,但停药后复发,并逐渐出现胃脘不适,口苦口臭,纳差,大便黏滞不爽。舌淡边尖红,体胖大,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为抑郁症;中医诊断为脏躁,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以疏肝健脾,清心安神,固表止汗为主。方选清心豁痰汤加减:炒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10 g,香附10 g,砂仁10 g,柴胡6 g,郁金10 g,乌药10 g,焦三仙12 g,合欢皮15 g,天麻10 g,麻黄根8 g,淡竹叶10 g,小茴香10 g,甘草3 g,生姜3 片为引。10剂,日1 剂,水煎分2 服。2 月21 日2 诊:情绪缓解,偶感腹胀,伴嗳气。守上方减半夏、天麻、淡竹叶,加青皮10 g,柿蒂15 g,莱菔根15 g,龙齿15 g,知母10 g。继服10 剂。3 月2 日3 诊:症状基本消失,睡眠好转。守上方加夜交藤30 g,继服15 剂,随访疗效显著。

按:患者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阴,迫汗外出,清窍失养则有失眠、汗多之主症,脾胃气机运行受阻,运化功能减弱,饮食水谷滞留则有如上兼症。此例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表现,故予清心豁痰汤减枳壳、栀子、莲子心、石菖蒲、胆南星、琥珀,加砂仁、柴胡、焦三仙、合欢皮、天麻、麻黄根、淡竹叶治疗,增加其行气解郁,消食和胃,固表止汗之功效[25]。2 诊患者心肝火旺症状缓解,故去半夏、天麻、淡竹叶,加青皮、柿蒂、莱菔根、龙齿、知母以加强行气除胀、清心安神之功。3 诊患者肝郁脾虚症状得以改善,气机运行如常,故加夜交藤养心安神以进一步改善睡眠,蓄养精神。

猜你喜欢

振华肝郁脾虚
自拟健脾除湿方治疗脾虚湿盛型汗疱疹疗效观察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WSN Node Applied to Large-Scale Unattended Monitoring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献身民族教育事业的胡振华教授——祝贺胡振华教授从教60周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