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揿针培土法辅助治疗儿童缓解期哮喘临床思路特点
2021-03-27陈家伟周文兰智慧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 陈家伟 周文 兰智慧 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谢强教授,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三、四、五、六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专家,旴江医学流派传人[1]。笔者有幸跟诊于谢老师多年,妙手医案不胜枚举,感获良多。谢老师传承旴江医派经验,平素善于针药联合治病,尤在诊治小儿疾病时,除内服汤药外还提倡“幼则浅,稚则留”的用针原则,即小儿因其肌腠空疏、脏腑娇嫩,多呈稚嫩易损状态,故宜选用浅刺留针的方法,在不伤害机体、减少疼痛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针刺持续时间提高疗效。可见谢老师在针具的选用上独有建树。兹将谢老师采用揿针培土法辅助治疗儿童哮喘临床思路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儿童哮喘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肺系疾病,具有反复性、易发性、季节性的特点。临床医家多主张此病以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为内因,六淫、情志、饮食等为外因,外因诱发内因所致病[2]。然谢教授认为,此病主要是脾常不足,气机不畅,凝液为痰为内因。因脾(胃)属中央土,为水谷生化之源,升降之枢纽,起到调节其它四脏的作用。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若脾胃虚弱,水谷化生无源,后天失养则致宗气不充,精气不实,引发肺气虚弱,肾气虚衰,肺虚而水津失布,肾虚而不能蒸化水液,脾(胃)虚而运化失司,升降失序,故上泛为痰,聚液成饮,痰浊内生,伏于肺中,为之宿根。又因偶遇外因所袭,触动伏痰,肺不宣降,肾不纳气,气机阻滞,发为哮喘。故临床上患有哮喘的大部分儿童可见食欲较差,挑食,甚者面黄肌瘦的特点。
2 治法依据
2.1 儿童生理特点
2.1.1 稚阴稚阳,易于传变 谢老师认为,小儿生理特性为“稚阴稚阳”,因此一有不慎,则易感邪、易传变、病发迅猛。“稚阴”,指小儿脏腑精血未充,四肢百骸娇嫩,起病易出现邪盛伤正,正气耗损的虚证。“稚阳”,则指小儿气神怯弱,营卫无根,易于感触邪气,发之为病[3]。正与《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总论》中记载:“脏腑薄,籓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相吻合。也正因为其“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而导致小儿感病后邪盛正衰,传变迅速,出现易伤他脏,易传或直中他经的复杂病理情况。因此在斟酌治疗方案时需考虑用药勿峻,选针勿猛,做到扶正祛邪而不伤阴阳,振奋经气而不伤筋肉。
2.1.2 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谢老师认为,小儿虽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性,但在其生长过程中仍是处于蓬勃向上的阶段,并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其各项生理机能会逐步完善,如春草、晨日般生机盎然,蒸蒸日上。故较成人而言发病后虽传变迅速,易于加重,但若诊治得当,可借其蓬勃活力扶正祛邪,更易趋于康复。在治疗应答上,儿童的机体也非常敏感,能快速做出相关反馈,助其调衡。因此,针对小儿疾病,不必过于依赖于外界医疗手段的干预,应着重调动并激发自身元阳,借力打力,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 儿童哮喘特点
2.2.1 水谷不化,宿根难除 谢老师认为,虽然肺脏为哮喘的直接相关脏腑,但小儿脾胃虚弱才是造成儿童哮喘易反复发作、宿根难处的根本原因。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特点,且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故在津液输布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若脾胃虚衰,运化水饮机能障碍,气机升降停滞,则痰饮内生,停滞于肺脏,导致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又因肺朝百脉,联络内外,故外邪的侵入和五脏六腑的病变信息都易影响于肺脏,故毎遇它因引诱伏痰,继而发病,难以根除。由此,谢老师在选方取穴上提倡以培土固元恢复脾胃机能为前提,起到培土生金的功效,再佐以化痰之法,达到缓则治本的目的。
2.2.2 正气虚损,邪必所凑 谢老师认为,小儿哮喘另一个致病特点,为易于感触外邪,受则易发。一则是因为人体之卫气来源于水谷,负有抵御外邪,温养全身的使命,脾胃运化水谷失司,如釜底抽薪,卫气无源充实,则卫外无力,邪易所凑。如《医旨绪余》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二则是儿童本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性,又因脾胃虚弱,功能受损,无疑雪上加霜,使之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充养全身脏腑百窍,导致他脏俱虚,正气不足的病理现象,故较常人感邪易于发病。对此,谢老师提倡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时,必以补土扶正为侧重点,脾复则生化有源,正胜则百邪易祛。
3 治疗方法
3.1 揿针的选用 揿针,是属于皮下埋针类中的一种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式,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近代医家创新改良,具有创伤性小,疼痛感弱,刺激强度可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其广泛运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月经不调、失眠、抑郁等疾病[4]。而本文中对于小儿哮喘疾病治疗的选用依据为:谢老师根据小儿的生理稚弱特点及缓则治本的原则,在针刺的方法上主张“幼则浅,虚则留”的施治观点。
因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第一,小儿生性好动,不易配合传统针刺治疗;且儿童肌肉脏腑不充,易在患者挣扎之中伤及组织器官[5]。第二,谢老师认为,儿童哮喘在缓解期需通过浅刺留针法,以延长持续刺激时间来达到补脾益气的功效。第三,谢老师根据《灵枢》中“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至”的记载,认为揿针可通过刺激人体浅表部分,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谢老师较青睐于选用揿针辅助治疗小儿此类疾病。
3.2 操作方法及原则
3.2.1 长短不同,轻刺重压 应用浅刺埋针辅助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谢老师认为,可以适当利用揿针的长短不同来增大所需穴位的刺激强度,达到加强调理脏腑、扶正祛邪的功效。如早在《内经》中就已十分重视刺激量与针刺效果的关系,认为适宜的有效刺激量是针刺产生效果的基础,并且刺激量的强度与补泻目的密切相关。
在利用针身长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针刺力度的重要性。谢老师提倡针对小儿虚证可以采用轻刺重压的手法将揿针埋入患者皮下,轻刺可养其脉,重压则可激发经气并使邪气不得随入。如《灵枢·终始》中所言:“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3.2.2 循经顾脾,得气则止 谢老师认为,脾气虚为小儿哮喘之本,针刺原则上应侧重于补脾,通过恢复脾胃功能以调控其他脏腑。因此在行针的过程中,对于可激发脾胃经气的腧穴,可采用长针循经刺法来着重加强健脾化浊、培土扶正的功效。
长针循经刺,可助鼓舞人体正气和使机能低下的脏腑恢复旺盛。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然谢老师平素谆谆教诲勿不敢忘,在针刺治疗时定不可顾此失彼,不能一味以求补泻,必须做到得气则止的原则,尤以小儿为重,不可过度施治。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当治疗小儿哮喘时,应随时询问儿童自身感觉和观察针刺部位皮肤变化。
3.2.3 具体操作 操作上可选用一次性揿针,规格为0.25 mm×2.0 mm 的揿针和0.25 mm×1.3 mm 的揿针。在行针前,需对埋针部位严格消毒,并让患者调整好体位。针身较长者循经刺双侧脾俞穴,双腿足三里穴;针身较短者,选用具有降气平喘功效的肺俞、心俞、膏肓以及肾俞等腧穴,进行直刺埋针。12 个穴位,均以轻刺重压手法埋针,得气则止,留针时间约3 天。嘱其家属每隔6 h 轻压埋针处10 次,以增强疗效,若发现异常可立即拔除。
3.2.4 禁忌注意 因本病多为脾常不足,气机不畅为主,故治疗方法多以补为首,所以患者平素饮食或用药上勿食凉泻、油腻之品,以防气泻气滞,影响治疗效果;留针期间,因小儿生性好动,阳盛易汗,故家长需注意保证其施针部位局部干爽,勿引起针部炎症或其他病症,恶化病情;起针后,观察局部反应,若有局部红肿,嘱其家长留院观察1 h,局部红肿消除后即可离开,并叮嘱其注意保暖,以防风寒之邪入内,原病未愈,又继发它病。
4 结语
谢强教授在治疗儿童缓解期哮喘疾病时,及时正确审慎,随证先证而治,主张缓解期以健补脾胃、促进水谷运化为主,并将“培土扶正”治则贯彻始终,并擅于借助揿针独有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刺法与重点取穴,尽可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最大值。此法不仅改善了中医针刺治疗小儿疾病的弊端,并且降低痛感时结合传统针刺补泻的手法保证了治疗的有效刺激量,还利用留针培土的优势解决了儿科疾病因阴阳稚弱而易感外邪,传变迅速的难点。可见,谢强教授在小儿疾病的治疗手段选择和运用上,可谓鞭辟入里,其对拓展小儿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