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寒疝病探析*

2021-03-27涛钟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寒证证治治则

于 磊 张 涛钟 凯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10093

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治杂病的医学著作,寒疝病作为仲景所述疾病之一,列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中,本篇原文论及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的辨证、治则、治法及预后,观及近年多版《金匮要略》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对本篇原文的分类,均是将本篇第8、17、18、19条原文归属于寒疝病证治范畴,笔者通过对寒疝病病名概念及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本篇中除了以上4条原文,尚有归属腹满病证下的部分原文,所论病证符合寒疝病的病证特点。现以《金匮要略》原文为基础,从寒疝病病名概念、病因病机、原文归属及证治分型等方面,探析如下。

1 寒疝病的病名概念

寒疝之名,渊源于《内经》,而确立于仲景。《素问·骨空论》中有“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的论述,“疝”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腹痛也”。结合《金匮要略》中的寒疝病与腹满、宿食出于同一篇章,可以确定仲景所论寒疝病病位为腹部胃肠。命名寒疝可知病性为寒。且从症状表现来看,以腹痛为主,结合原文所述可知多有气机逆乱的表现,比如逆满、呕吐、手足厥逆等症。因此,可知寒疝为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2 寒疝病的病因病机

寒疝病因寒气攻冲引起,其中寒邪,可为因阳虚而内生之寒邪,血虚失于温煦而生之寒邪,也可为外在之寒邪内侵中于胃肠,本篇寒疝之病,正虚内寒与外寒内侵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邪盛正虚、正邪交争的病机特点。正如原文第17条所说:“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本条作为寒疝病脉证总论指出了寒疝病邪正相搏的病机特点,又如《诸病源候论》曰:“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搏结而不散,脏腑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则更加清晰明确地指出寒疝病是阴寒之气积于内,加之脏腑虚弱正气不足,正邪交争所致。即是正气与邪气并存,若以八纲之虚实论证,则有偏于正气不足之虚寒证和偏于邪气亢盛之寒实证之分。而其中虚寒证又包括阳虚寒盛及血虚内寒。寒实证又有里寒实证、表里俱寒及寒饮上逆等的区别。

3 原文归属及寒疝病证候分型

按现行教材,第8、17、18、19条等原文归属于寒疝病,但结合前面对寒疝病病名及病机特点的分析,腹满辨证与治则中所包含的第1、5、6、7、20等原文均与寒疝有关,而腹满证治中所论述的第10、14、15、16等原文内容,皆应该归为寒疝病的证治范畴。其中第10、14、15条原文中,明确指出寒性腹痛的病性特点及症状表现,比如第10条中“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第14条中“腹中寒”“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第15条原文中“胁下偏痛”“此寒也”。第16条原文中指出“寒气厥逆”,虽未言及腹痛症状,但结合其寒气的病性特点、厥逆的症状表现及赤丸的用药特点,可推测其有腹部气逆疼痛等表现。这些寒疝病的证治原文包括原有列于寒疝病证治下的第17、18、19条原文,根据其病因病机可分为阳虚寒盛证、血虚寒盛证、里寒实证、表里俱寒证及寒饮证等不同证型。现分述于下。

3.1 阳虚寒盛证:第1条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此条原文实则是论述虚寒性腹满与寒疝的病机及治则。趺阳脉微弦,趺阳脉候中焦脾胃之气,微则提示脾胃阳气不足,弦脉主寒主痛,中焦阳气不足,寒邪内生壅滞胃肠,轻者气机壅滞而腹满,重者则可出现气机逆乱,寒气从上而下,攻冲作痛而病寒疝。胃肠以降为顺,寒气从下而上气机逆乱故而不大便,如第8条原文中“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中亦有不便不通之证。且脾胃虚寒,则不能荣养肝脉,故多可见胁腹疼痛。因此不论是轻者之腹满,亦或是重者之寒疝,病机均为阳虚寒盛之证,故应以温药服之。

原文第14条以大建中汤主治的病证即为阳虚寒盛证。本证立大建中汤为治疗方剂,其意大建中气为主,说明本证应是以脾胃中焦阳气亏虚为本,阴寒内盛为标。当然,本证虽以中焦阳虚为本,但其症“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可说明本证病机以阴寒内盛为重。因此仲景以大辛大热之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降逆为主,人参、饴糖补气建中止痛,以温祛寒,以补建中,故名为大建中汤。

3.2 血虚寒盛证:原文第18条以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的病证即为此证。本条证候腹中疼痛连及胁肋,且为拘急疼痛,是因血虚濡养温煦无力而生内寒所致,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寒筋脉失养则拘急疼痛,痛及胁肋。肝血不足,肝寒之气易横逆犯脾,且血虚不能濡养温煦,则腹中疼痛。治疗以当归养血,生姜散寒,羊肉血肉有情之品既可温中除寒,又可补虚生血。

3.3 里寒实证:原文第15和17条则属于寒疝病的里寒实证的证治范围。第15条原文中“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其中“胁下偏痛”说明疼痛偏于一侧而病位相对固定,是寒实之邪内结的表现,正如原文第20条所说:“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其中“脉数而紧乃弦”和“按之不移”,与15条原文中“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相同,此处并非阳热之证,而是阴寒内结,阳气被遏的表现,看似阳证,其脉紧弦,实为阴寒内结。其脉按之不移,说明阴寒内结固着一处而不移,因此仲景曰“当下其寒”“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故用附子、细辛辛热之品祛寒的同时配以大黄推陈致新,导实邪从大便而去。教材中将20条原文列于腹满证的辨证与治则之下,实有待商榷。

第17条原文“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紧弦”,说明其疼痛发作时剧烈如绞,甚至导致气机闭塞而出现手足逆冷,冷汗淋漓,是沉寒痼冷积滞体内之寒实重证,因此,仲景立大乌头煎之方,力专效宏,起沉寒痼冷,温通经脉,破积散寒止痛。

3.4 表里俱寒证:第5、6、7条原文论述的是表里俱寒的证候表现。寒性腹满及寒疝中的寒邪,可为因阳虚而内生之寒邪,也可为外在之寒邪内侵,中焦阳虚可生内寒,也易受外寒侵袭,形成表里俱寒之证。例如本篇中第5条原文“寸口脉弦,及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寸口脉弦则为寒邪在表,故啬啬恶寒,胁下拘急而痛,则提示寒邪在里,肝气不舒,因此为表里俱寒之证。另外第6、7条原文中指出“中寒”,明言寒邪中里,而一者“喜嚏”一者“欲嚏不能”则提示两条原文所指一为正气尚可,可以嚏祛邪外出,一为肚中寒,正气不足,不能以嚏祛邪。可知两条原文,第6条为外寒侵袭形成表里俱寒之证,而第7条为阳虚生内寒,兼外寒侵袭,里重表轻之表里俱寒证,以上3条原文所述之证均可见于寒证腹满或寒疝病症中。

第19条原文则属于表里俱寒证的证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为里寒证的表现,由17条的手足厥冷变为手足不仁,阳气不达于外,则卫气不足以抵御外邪,形成表里俱寒证。仲景以乌头桂枝汤治疗,用大乌头煎来破积祛寒,桂枝汤和营卫以解表寒。

3.5 寒饮证:原文第10条和第16条属寒疝病之寒饮上逆证。水液代谢过程中,若中焦寒盛,脾胃运化不及,则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水液运化不及则生饮邪,饮为阴邪,易伤阳气,与寒邪合并,留滞胃肠,则可出现“雷鸣切痛”,寒饮上逆,可致“胸胁逆满,呕吐”等症。此为第10条附子粳米汤证的证候表现。仲景用附子驱寒,半夏化饮降逆止呕,粳米、甘草、大枣扶助脾胃以固本。若沉寒痼冷并饮邪上犯,并发四肢厥冷,心悸呕吐等,则为第16条所述之寒饮厥逆之重证,以大辛大热的乌头、细辛祛沉寒痼冷以止痛救逆,茯苓、半夏化饮降逆止呕,朱砂重镇降逆,以蜜为丸,缓解毒性,且峻药缓服,以防伤正。

4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行教材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中腹满辨证与治则中所含原文,其中第1条为论述虚寒性腹满与寒疝的病机及治则的原文,第5、6、7条为论述寒性腹满及寒疝的表里俱寒证脉证的原文,第20条为论述寒疝寒实证的脉象及治法的原文。因此,以上原文是否可以放于腹满辨证与治则之下,值得商榷。另外,虽然虚寒性腹满和寒疝均有正虚邪盛的病机存在,但其在病机邪正虚实的偏重、证候表现及临床用药上均有不同。因此《伤寒论》腹满证治中所含原文,如第10条原文所论述的附子粳米汤证、第14条原文所论述的大建中汤证、第15条原文所论述的大黄附子汤证及第16条原文所论述的赤丸主之的寒饮腹痛证,均应属于寒疝病证治范畴。

猜你喜欢

寒证证治治则
转录因子Egr2/Egr3在类风湿关节炎寒证中的作用机制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中医古籍 “乳痈”证治探析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及炎性标志物与寒、热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