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六经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2021-03-27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病证

义乌復元私立医院 浙江 义乌 322000

颈椎病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按其症状、体征可分为颈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运用中医六经理论之精髓对颈椎病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予以分经论治,使病机、脉证及方药与颈椎病患者的即时客观情况相统一,重视个体化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可视为是运用中医理论指导颈椎病治疗的一种临床思维方法[1]。笔者在中医临床上采用六经辨证进行施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项强”“血痹”“眩晕”“痹证”“痿证”“头痛”等范畴。临床观察以颈肩部疼痛伴肢体疼痛或麻木为主,常合并头痛、头晕等症状,根据其病变所在的部位,来判断其所属的六经病证,进而遣方用药。本病多与外感风、寒、湿邪或者内伤痰饮、瘀血以及劳损等有关。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经受邪,导致各自经络郁滞或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相应的经络所过部位的不适或者相应脏腑病症。

2 六经分型及证治

2.1 太阳病证:以颈项强直疼痛,腰背部疼痛,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舌淡、苔薄白,脉浮为主症。治宜疏解太阳经络。有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无汗用葛根汤治疗。

2.2 阳明病证:以前额、眉棱骨疼痛,上肢外侧前缘疼痛,呕吐,纳食不佳,舌质淡红、苔白腻为主症。治宜温解阳明,方选吴茱萸汤加味。

2.3 少阳病证:以头部两侧疼痛,肩臂痛,头晕,旋转时加重,心烦喜呕,耳鸣,舌淡,脉弦为主症。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

2.4 太阴病证:以头部胀痛,头晕,头重如裹,腹满而吐,纳呆,舌质淡嫩,脉缓为主症。治宜温建太阴,方选桂枝汤合理中汤加减。

2.5 少阴病证:以头部疼痛,头晕,畏寒,肢体冷痛,下肢或四肢乏力,精神萎靡,舌苔白,脉微细为主症。治宜温补少阴,方选四逆汤加味。

2.6 厥阴病证:以巅顶头痛,或连目系,头晕,心悸,胸闷,肢体疼痛或麻木,舌苔白,脉弦细为主症。治宜温通厥阴,方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

在颈椎病的临床诊疗中,六经病证虽然可以单独出现,但临床中常以两经病证或多经病证同时或者先后相继出现,治疗时常合方进行辨证治疗。

3 临床运用

3.1 太阳少阳并病:陈某,男,32岁。2019年7月22日初诊:主诉:颈肩疼痛1月,加重1周。患者平时爱玩手机游戏,经常数小时不活动。1个月前开始颈肩部疼痛,并未在意,1周前中午冲凉之后疼痛加重,随后至某县级医院就诊,经CT检查显示:颈3/4、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经用西药抗炎、扩血管等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寻求中医治疗。刻诊:颈项强,肩背痛,上肢麻木,活动后麻木减轻,头晕,胸闷,欲呕,易汗出,舌质淡、苔白,脉浮弦。辨证为风寒阻络之太阳少阳并病,治当祛风除寒,太阳少阳同治,处方:桂枝、白芍、柴胡、赤芍、茯苓、生姜各15g,炙甘草、法半夏、枳壳各10g,葛根、浮小麦各30g,黄芪、红枣各20g。5剂。2019年7月27日二诊:颈项强、肩背痛、胸闷、欲呕等症已愈,上肢麻木、头晕减轻,汗出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此为少阳病证已解,惟有风邪袭表之太阳病,处方:黄芪、浮小麦各30g,桂枝、白芍、茯苓、陈皮、生姜各15g,红枣20g。7剂。1周后电话随访,诸症均愈,嘱其戒掉游戏,加强锻炼。

按语:患者素来少动,气血运行不畅。时值盛暑,腠理开泄,再以凉水沐浴,外寒侵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证,患者三具其二。“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七大证,患者有其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其行过肩,足太阳膀胱经其行过项背。颈项伴肩胛疼痛是太阳、少阳两经合病,单以太阳证治,难以奏效,须太阳、少阳同治,宜用柴胡桂枝汤化裁[2]。加入黄芪之意有二:一为合入方中,以成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以益气通络;二为与浮小麦合用,加强固表止汗。

3.2 阳明厥阴合病:黄某,女,40岁。2018年12月3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头痛2个月,加重10天。患者因工作缘故,常需伏案加班。两个月前开始头痛,持续数分钟自动缓解,因为正值国庆假期在外旅游,且疼痛尚能忍受,故未到医院就诊。2个月来头痛发作数次,月经来潮时加重。10天前头痛再次发作并加重,患者素来相信中医,至某医院中医科就诊,经CT检查示:颈2/3、颈3/4椎间盘膨出。中医辨证为头痛(气滞血瘀),方用通窍活血汤,治疗1周,头痛略减而未愈,后来我处就诊。刻诊:巅顶及眉棱骨疼痛,头晕,心烦,胸闷,恶心欲吐,纳谷不香,左上肢疼痛,左手食指及中指麻木,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寒湿侵袭之阳明厥阴合病,处方:吴茱萸、桂枝、通草、党参、法半夏、白芷、炙甘草各10g,红枣、生姜、陈皮、茯苓、当归、赤芍各15g,细辛5g。5剂。2018年12月12日二诊:服上药3剂后适逢月经来潮,月经量较平素略多,颜色较黯,夹杂血块,昨日经净。刻诊:头痛、头晕、心烦、胸闷、恶心欲吐等症已愈,左上肢疼痛、左手食指及中指麻木均减轻,舌质淡、苔白腻,脉弦。辨证为寒湿阻滞之阳明厥阴两经合病。处方:当归20g,桂枝、赤芍、茯苓、陈皮各15g,吴茱萸、炙甘草、通草各10g,细辛5g。7剂。1个月后,患者因咳嗽来诊,诉服7剂药后以上诸症均愈。

按语:巅顶头痛、头晕,病在足厥阴肝经;心悸、胸闷、中指麻木,病在手厥阴心包经;眉棱骨痛、恶心欲吐、食指疼痛,病在足阳明胃经。上肢疼痛、苔白腻、脉弦滑,是为寒湿袭扰之征。《伤寒论》吴茱萸汤主治“食谷欲呕”“干呕、头痛、吐涎沫”之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今厥阴阳明同被寒湿所困,故径用之。《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血虚寒客证。患者虽未至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厥阴虚于内,寒湿客于外之病症已显,是以用之。加白芷以祛阳明寒湿,加二陈汤化痰祛湿,通利两经经脉。

3.3 太阴少阴同病:杨某某,女,55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头晕、乏力半月。患者素体偏瘦,勤于劳作。10年前因“头晕”被某医院诊断为“眩晕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后来数次发作均得到及时治疗。半月前,患者再发头晕,突然全身发软,瘫倒于地,紧急送往某市级医院,经过CT检查示:头部未见明显实质性改变;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颈3/4、颈4/5、颈5/6椎体骨质增生。西医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经过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周后,可以自行站立,但仍然全身乏力。继续治疗1周,病无进退。患者愈病之念急切,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刻诊:精神萎靡,头晕,心悸,四肢乏力,畏寒肢冷,足踝浮肿,大便溏泻,舌苔白滑,脉细微。辨证为阳虚水泛之太阴少阴同病。处方:制附片(先煎)、白芍、白术、干姜各15g,茯苓、红参、巴戟天、仙灵脾各20g。5剂。2019年3月26日二诊:患者精神转佳、头晕、乏力减轻,已无心悸,仍畏寒,四肢转温,足踝微肿,大便转软,舌苔白,脉细。辨证为阳气亏虚之太阴少阴同病。处方:制附片(先煎)、茯苓、白术、红参、干姜、巴戟天、仙灵脾各15g,炙甘草10g。5剂。2019年3月31日三诊:患者精神充沛,头晕已愈,稍感畏寒乏力,足踝浮肿已消,大便调,舌苔薄白,脉缓。辨证为阳气亏虚之太阴病。前方去茯苓、巴戟天、仙灵脾,续予5剂。1周后患者电话告知诸症已愈。

按语:初诊之时,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足踝浮肿、脉细微,一派少阴阳虚之证;四肢乏力、大便溏泻,舌苔白滑,乃是太阴阳虚之候。头晕、心悸皆为水饮上犯之故。真武汤本为阳虚水泛所设,取干姜舍生姜,以助温补太阴之功;加巴戟天、仙灵脾,是增温补少阴之效;加红参,既救命门之火衰,又固中州之阳脱。二诊之时,诸症虽减,病机未变,效不更方,症轻量减。三诊之时,只见太阴阳虚之证,附子理中汤正为中焦阳虚所设。选方与病机相应,故能奏良效。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病证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