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物在恶性骨肿瘤中的运用现状*
2021-03-27王红艳苑小龙张俊萍蔡小平
王红艳,苑小龙,魏 征,张俊萍,蔡小平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内或转移性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较多见的转移来源有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有临床研究[1]表明,大多数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会发生骨转移,形成骨肿瘤。骨肿瘤的主要症状为疼痛,后期患者无法忍受,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不高。历年来,虫类药在抗肿瘤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的研究也表明虫类药确有抗肿瘤效果。现笔者对虫类药的药理作用及在骨肿瘤的运用方面做一概述。
1 中医学对骨肿瘤的认识
中医古籍涉及“瘤”的记载有“积聚”“癓瘕”“骨石痈”“肉瘤”“石瘤”“骨疽”“石疽”等,都与骨肿瘤有关,但并没有统一的称谓。明代薛己《外科枢要》曰:“若伤肾气,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洞天奥旨》云:“至于骨瘤石瘤,亦生皮肤之上,按之如有一骨生于其中,或如石之坚,按之为疼者也。”《医学入门》曰:“肾主骨,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曰骨瘤。”
目前,对于骨肿瘤的病因病机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多种因素相关,但中医学始终围绕“正虚邪侵,相互搏结,终伤骨成瘤”的观点[2]。姜洋[3]查阅古籍,总结古代中医著作对骨肿瘤的认识,认为寒邪、气血瘀滞和肾气亏虚是导致骨肿瘤的主要病因。发病的患者可能会存在禀赋不足、体质偏颇等原因,又受寒凝邪气或气滞血瘀,正气与邪气相互搏结而发病。郑翠娥等[4]认为,正虚邪实是发病的根源,主要病机为津血亏虚,阳气不足,痰瘀毒邪相互胶结。孙天海[5]提出,骨肿瘤的内因为先天不足,劳倦内伤,肾精亏虚;外因为热毒、寒湿之邪乘机侵入,致气血凝结,经络受阻,伤筋蚀骨,最终蓄毒蕴结成瘤。周仲瑛针对肿瘤病机提出了“癌毒”学说,指出“癌毒”不仅是致病因素,还是病理产物,正虚是癌毒形成的先决条件[6]。蔡小平以脏腑为目,提出“瘀毒论”,认为恶性肿瘤是以“瘀毒”为标、“元气亏虚”为本的新观点[7]。各医家对于骨肿瘤病机不外乎“虚、痰、瘀、毒”:内因为肾气亏损,肾主骨,故易得骨病;外因多为热毒、湿寒之邪入侵,以致气、血、痰、湿郁结,伤筋蚀骨,蓄结成毒瘤[8]。在治疗方面,骨肿瘤常采用大攻、大补、破血、豁痰等突破常规治疗的方法,用药选择上紧紧围绕“以毒攻毒”的原则,这取决于骨肿瘤的特殊病理机制[9]。《外科大成》云:“骨瘤属肾,治宜补肾行瘀,破坚利窍。”
2 常用的虫类药物
虫类药是指来源于动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可供药用的一类资源。古人对于虫类药的运用已有记载,因其具有攻坚破结、活血化瘀、搜络解毒、散结消痈等功效,对虫类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其有抗肿瘤成分,故在骨肿瘤治疗中运用广泛。现对常用于骨肿瘤的几种虫类药的功效及药理作用阐述如下。
2.1 全 蝎
全蝎性辛、平,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风湿顽痹,疮疡,瘰疬[10]。现代药理学研究[11]表明,全蝎对多种部位的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肿瘤成分为蝎毒,复杂的活蝎毒包含活性多肽、核苷酸、脂质等尚不明确的化学成分[12],其抗肿瘤作用涉及阻滞细胞周期、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13-14]。徐龙生等[15]成功建立骨癌痛模型后,用不同剂量的蜈蚣全蝎散干预实验组大鼠,结果显示,蜈蚣能够降c-fos蛋白表达量,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c-fos虽属原癌基因,但由于疼痛等病理性刺激能够诱导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目前已被作为一种疼痛标志物,由此推测蜈蚣全蝎散可改善骨癌疼痛。最新研究[16]证实,全蝎通过抑制骨破坏、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能够对骨癌疼痛模型大鼠产生镇痛作用。因此,全蝎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肿瘤。
2.2 蜈 蚣
蜈蚣性辛、温,有毒,归肝经,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蜈蚣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形成新生血管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其抗肿瘤的作用[17];蜈蚣的提取物蜈蚣素,可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达到抗肿瘤效果;同时,又通过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细胞机能,增强其抗肿瘤能力[18]。昆虫经过诱导能够产生一种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成分抗菌肽,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侯欢欢等[19]研究发现,少棘蜈蚣的抗菌肽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在规定实验范围内的剂量对大鼠红细胞没有溶血性,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也比较小。Ma等[20]发现,蜈蚣的乙醇提取物能阻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蜈蚣的抗肿瘤作用也被广泛运用于骨肿瘤的治疗,但因其具有毒性,临床中应严格把控其用量。
2.3 斑 蝥
斑蝥性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癥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因其有大毒,用量为0.03~0.06 g,炮制后多入丸、散剂[10]。现代药理学研究[21]表明,斑蝥主要活性成分斑蝥素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影响合成蛋白质,使肿瘤细胞凋亡。斑蝥素能刺激核因子kB(NF-kB)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和侵袭转移[20]。但因斑蝥素的毒性大,故不易直接用于人体,临床运用前通常要先减毒,通过对修饰其结构合成的衍生物,如去甲斑蝥素、斑蝥素酸钠等,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22]。
2.4 土鳖虫
土鳖虫性咸、寒,有小毒,归肝经,有续筋接骨、破血逐瘀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癥瘕痞块等[10]。现代药理学研究[23]发现,土鳖虫具有抗肿瘤、抗凝血、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葛钢锋等[24]研究发现,土鳖虫醇提取物(ESE)体外有抗肿瘤活性。牛宗新等[25]采用ESE与环磷酰胺联合运用研究其抗H22肿瘤作用,结果显示,ESE不仅能抑制H22肿瘤的生长,且对环磷酰胺具有减毒增效作用。范学铭[26]研究发现,含有土鳖虫成分的血清能够促进成骨细胞中相关成骨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愈合骨损伤。多种实验表明,土鳖虫镇痛的功效主要源于土鳖虫酶解物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27]。
2.5 壁 虎
壁虎又名守宫、天龙,性辛、温,有毒,归肝经,有攻毒散结、通经络、止痹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口,风湿顽痹,疮疡,瘰疬等[10]。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壁虎能够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血管新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调节肿瘤微环境[28]。钱昕[29]在观察壁虎多肽混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中发现,其能够抗肿瘤组织的血管增生,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产生肿瘤细胞VEGF基因有关。黄慧玲等[30]通过观察壁虎对肝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壁虎干预后肝癌细胞培养形成的肿瘤球的数目减少和大小缩小,作用机制与壁虎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3 虫类药的临床运用
骨肿瘤在治疗上常突破常规治法,往往选用具有大攻、大毒、破血等功效的药物,这是由骨肿瘤的病理性质决定的。虫类药在肿瘤治疗中运用广泛,大多因其“以毒攻毒”之性。雷慧蓉等[3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疗骨肿瘤方剂组方用药分析中,发现全蝎、蜈蚣、地龙用药频次很高,说明各医家对虫类药在骨肿瘤临床治疗上的重视。陆明擅用土鳖虫与鳖甲、僵蚕、水蛭配伍,治疗骨转移瘤常用量为6~10 g[32]。古籍《名医别录》记载蜂房能治附骨痈及恶疽,可使“诸毒均瘥”,常用于对骨转移癌及乳腺癌、肺癌、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32]。朱良春根据自己用虫类药治疗肿瘤的经验,提出“扶正消癥法”,指出肿瘤治疗在于祛邪、扶正两方面,常用全蝎、鳖甲、蜈蚣等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疗效颇佳[33-34]。周仲瑛也持同样看法,指出祛邪与扶正应有轻重缓急,当癌毒凶猛时,应当攻补兼施,治疗上常将攻毒药与解毒药通用,以攻消毒邪,且不伤正[35]。李守静[36]研究表明,主要成分为蜈蚣的骨痨丸治疗骨结核与关节结核的总有效率可达97%。哈尔滨学术继承小组提出,骨结核属毒痰凝结,治疗上应开其腠理、促其气血运行,毒亦随之而消,故拟用蜂房散(由蜂房、血余炭、熟地黄、蛇蜕、蝉蜕、僵蚕组成)进行治疗[37]。蒋士卿[38]常将蜈蚣配伍全蝎治疗脑肿瘤、骨肿瘤等恶性肿瘤,增强其攻毒散结之力。钟森常用蜈蚣与全蝎配伍,认为两者既可消瘀散结,又可止痛,加之有透经络之效,尤其对后期的癌性疼痛有较强镇痛作用,故常用于治疗骨转移癌[39]。郭骏骐等[40]报道,名老中医石玉林以鹿角胶、龟板、猪脊髓、象牙等中药为主治疗乳癌骨转移30例,结果显示,虫类药对骨转移瘤治疗的效果极佳。因此,虫类药在骨肿瘤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且临床疗效好。
4 小 结
虫类药在骨肿瘤的治疗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大多数虫类药物性峻猛,攻邪之性强,要注重攻补兼施,灵活运用,注重配伍,恐伤正气;对于虫类药物的运用还要注意炮制及其剂量的把控,多数虫类药物具有较大毒性,一定要注重审时度势,因肿瘤患者多已正气亏损,免疫力低下,不能一味攻伐,要适可而止,避免攻伐太过,正气更伤,预防过敏反应[41]。许多的虫类药物抗肿瘤成分及机制还未得到充分的阐明,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去证实。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虫类药物在今后的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肿瘤做出贡献,发挥中医抗肿瘤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