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的答卷》:主旋律荧屏塑造的话语新篇

2021-03-27马若晨范文静

电影评介 2021年19期
关键词:拉齐

马若晨 范文静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了一系列历史、革命题材的优秀作品,东方卫视出品的主题节目《时间的答卷》便是其中力作。这档节目围绕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核心品质,构建出“忠诚”“初心”“血肉”“公仆”“自强”“胸怀”“奋斗”“担当”8个篇章,用电视艺术再现了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时间的答卷》在东方卫视播出的同时,在哔哩哔哩、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同步上线,上线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该节目开播以来居同类节目排名第一,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发文点评,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达到4.7亿次,社会影响十分广泛。

一、“故事—人物—品质”的主旋律诠释手法

无论是立足顶层设计,还是寻求终极表达,《时间的答卷》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共产党员共性的“品质”上。“品质”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的、形而上的,更何况,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博大精深,要想用短短八期节目将其讲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间的答卷》选择从小切口切入,选准选好故事原型,打通了“故事—人物—品质”的主旋律表达脉络,用碎片化的故事展现鲜活的人物,再从具体的人物窥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层层递进,升华拔高,让革命故事鲜活生动,不空不“虚”,使得观众在历史沉浸中接受精神洗礼,构建精神谱系、赓续精神血脉。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把“基础”打好,才能让终极表达被观众所接受。为了让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被观众所接受,在叙事模式上,围绕同一品质,每个主题都选择两位共产党人的故事,讓他们进行一场“跨时空对话”,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

“讲故事”的目的,还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内核,在《时间的答卷》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卢绪章身上的关键词是“差异性”:表面是八面玲珑的商人,生活光鲜亮丽、声色犬马,实质上是忍辱负重的中共地下党人,家风勤俭、生活朴素。在这种“表里不一”的“差异性”中,“要掌千金,而甘清贫”的“八月风荷”形象跃然荧幕,让人印象格外深刻;拉齐尼身上的关键词是“传承”:从拉齐尼与父亲之间充满仪式感的戍边传承,到拉齐尼与孩子之间对未来传承的畅想,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忠诚的品质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言传身教中薪火相传;龙思泉身上的关键词是“形象”,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红军男卫生员”,但他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发生着不断的演变,最后出现红军坟前“女菩萨”这样一个形象,在这一形象的演变过程中,人民群众与红军战士之间的血肉亲情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期节目人物关键词的选择上,节目组会做一些刻意的编排,比如在“公仆”一期中,对于焦裕禄和毛相林这两个人物,他们有着共同的关键词:敢想、敢做、实干。他们是以共同的精神面貌完成了“公仆”的责任使命;而在“胸怀”这一主题里,对于马海德和林占熺,则分别抓住他们截然相反的两个关键词——“留下来”和“走出去”。马海德是美国人,他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感召,选择“留下来”,留在延安,成了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而另一位共产党人,被称为“世界菌草之父”并拒绝美国高薪工作留在国内的林占熺,为了支持我国对外援建工作,带着菌草工作走出去,让菌草遍植世界106个国家,搭建起中国与世界和平的桥梁。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构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落地和深入阐述,才使得“品质”这一形而上的表达落到实处。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忠诚”,连接了80年前来自山城重庆的卢绪章和80年后来自帕米尔高原的拉齐尼;一个“公仆”,连接了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和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支书毛相林;一个“血肉”,连接了解放前的“红军菩萨”龙思泉和建国后的“草原母亲”都贵玛;一个“初心”,连接了共产党的先驱者李大钊和当代好书记陈庭元……他们截然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却又如此相似,他们共同诠释了何为“忠诚”、何为“初心”、何为“血肉”、何为“公仆”。因此,我们看《时间的答卷》,既不会感觉到大而无当的空洞,也不会感觉到细枝末节的琐碎,而是能够在层层递进中体会到深度,在层层叠加中感受到力量,它既有艺术形式上的突破,也有思想深度上的厚度。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答案,便是由这无数故事、无数人物中提炼出来的聚沙成塔的共产党人的品质。在诠释手法上,《时间的答卷》从故事上升到人物,再从人物上升到品质,这也是这一节目最终的旨归所在。

二、戏剧演绎与文化纪实的相辅相成

尼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讲道:“任何讲述事实的形式之所以重要,是因其产生的影响会发挥巨作用。”[1]《时间的答卷》在讲故事的手法上融合了多种要素。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场,都可以看到一场“戏剧重现”和“文化纪实”的双线交织。其中,由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陈辰穿针引线,由当红明星演员充当“演绎者”,进行了一场场景重现,再加以历史见证者、亲历者或者研究者的真实讲述,三者交相辉映,让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精神品质穿越时空,与千千万万生活在当下年代里的观众得到心灵上的共鸣。

从百年党史中精选的具体人物出发,《时间的答卷》邀请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饰演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英雄人物。来到现场的嘉宾中,既有刘佩琦、李光洁、潘斌龙等一众“老戏骨”,也包括陈赫、胡歌等许多当红明星和青年演员。《时间的答卷》在兼顾老一辈观众的同时,也在全力争取年轻受众群体。“在大众媒体中,由‘闪亮的明星充当优质信息源对传播说服效果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2]这些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与故事的倾情演绎,带着观众穿越历史时空,进入红色历史之中。《时间的答卷》在表现人物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力求还原人物本身的精神面貌。与此同时,无论是老戏骨还是当红明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高,为了达到与原型人物较高的相似度,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在首期节目中,胡歌主动请缨演绎了一位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在风雪弥漫的边境线上,拉齐尼努力跋涉为边防官员做向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忠诚和坚守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据了解,为了演好拉齐尼,胡歌在背后做了大量功课,还专门学习了新疆普通话。节目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花絮”让人动容:当他按照原型人物的形象装扮好,拉齐尼的儿子拉迪尔看到之后愣住了,转身对工作人员说,“他有点像我爸爸”。像这样用心的演员还有很多,为了保障李大钊扮相的高水准,李晨特意请来电影《1921》的化妆师;为了保持创作状态,老戏骨刘佩奇始终在片场与群演互动;为了演好一个奔跑镜头,饰演18岁红军战士龙思泉的荣梓杉开机前充分热身高抬腿。节目通过演员的演绎和真实历史情景的重现,把观众拉到另一个叙事空间和语言体系中,既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沉浸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又是对这一宏大题材下的节目进行的有效节奏调控,同时也是厚重党史在新时代重获生机的方式探索和成功见证,当然,与之相得益彰的还有嘉宾的选择。

在邀请的嘉宾中,既有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有相关历史的研究者。比如第一期以“忠诚”为主题的节目中,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卢绪章和拉齐尼,现场邀请到卢绪章的女儿,齐尼生前的战友、牺牲时的见证者以及11岁的儿子,也邀请到提孜那甫乡副乡长、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在第二期以“血肉”为主题的节目中,既请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包括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也包括多位“国家的孩子”,特别是都贵玛额吉养大的孩子扎拉嘎木吉和宝德——他们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还请到了《国家的孩子》作者萨仁托娅;第三期节目“初心”中,请到了李大钊的孙子李建生,李大钊学生李梅羹的儿子李慰严,也请到了小岗村村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在第四期节目“公仆”中,请到了《焦裕禄》电视剧的编剧何香久,焦裕禄救下的命悬一线的孩子张继焦,兰考大逃荒的亲历者,下庄村的村民以及第一位走进下庄村采访的记者。

每一个亲历者、见证者,都见证过这些英雄人物的某一个侧面,在还原英雄往事的过程中,他们站在不同的维度,透过不同的视角,就如一块块“拼图”,共同拼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英雄人物,足以见出节目制作者在文化纪实方面所下的苦功。最后,再加以生动鲜活的戏剧演绎,将一个个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呈现在眼前。

三、真实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彼此赋能

在《时间的答卷》拍摄之前,制片人、总导演以及主持人陈辰曾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的制作,《时间的答卷》无疑是在此之后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文化纪实节目的再度创新,其凝练的题材、多样的手法、高超的艺术价值,足以显示他们用时间下足的苦功。

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谁能更早抢占技术的先机,谁就能更早抓住观众的视线。为了更好地把戏剧重现与文化纪实巧妙地融为一体,《时间的答卷》采用一系列新媒体表现手段,既有和英雄人物的跨时空对话,也有对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更采用裸眼3D实景等超前艺术手法,对影视化演绎和沉浸式采访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这种穿越时空、真情实感的对话,形成了虚实相交、动静结合的效果,整个演播室变得层次化和立体化,打破了剧场的形式边界,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你要像八月风荷,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是周恩来对卢绪章的一段寄语,在第一期节目“忠诚”中,就用了“八月风荷”一词来形容卢绪章的英雄风骨。节目请到了卢绪章的女儿卢兵,根据她的回忆,小时候自己家里挂了一幅画,画的便是荷花。在访谈现场,节目沉浸还原了这一陈设场景,生动展示了“八月风荷”的英雄风骨,让人印象深刻。

在讲到拉齐尼牺牲的场景时,节目通过逼真的氛围塑造,把人们带回了英雄舍身救人的瞬间。在讲到拉齐尼被救上岸双手依然保持托举姿势时,全场观众潸然泪下,此时,借助虚拟技术,现场的“天空”纷纷飘下“雪花”,让人分外动容。再比如,在以“血肉”为主题中,节目组运用裸眼3D实景等艺术手法,高度还原了呼和浩特站等历史现场,让都贵玛当年养育过的孩子们时隔半个世纪,一起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回忆往事。在节目“公仆”中,泡桐花飘落的3D影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屏幕上的泡桐花与舞台上出现真实的泡桐花交相辉映,同时响起画外音:“我多想看到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啊,泡桐花开了,记得告诉我。”

这些电视化、艺术化的手法,强化了戏剧张力。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陈辰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把这些手段的创新比作指向月亮的手指,最后的目的还是让人们看到“月亮的光辉”。正如陈辰所说,这一切艺术手段的运用,最后指向的都是共产党人最崇高、最朴实、最恒久的精神品质。每一种艺术手段的使用都有其寓意,比如,在每期节目的开场,都会让具有同一品质的两位党员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一艺术手法,暗示着冥冥中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昭示出这一精神品质的存在是共性而非个例。要想引导观众更好地看到“月亮的光辉”,必须在尊重互联网时代观众的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手段加以引导。但是,这一切背后,更重要的还是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以真实的故事感人、以真实的情感動人。

以此为旨归,求真、求实、求细是《时间的答卷》节目开播以来带给观众最为直观的感受。节目中出现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史料、视频,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卢绪章在广大华行的捐股报告、遗物里的一张账单;拉齐尼朋友圈里他献给建党百年的小诗《南湖》;《国家的孩子》的作者萨仁托娅拿出的1960年内蒙自治区专门拨款100万元在内蒙建保育院时的档案;李梅羹的儿子李慰严拿出了珍贵的家书;其中有不少资料都让人热泪盈眶。比如焦裕禄坐过的藤椅,上面有个破洞,那是因为焦裕禄长期患有肝病,因为肝疼,他便时常拿出钢笔、茶缸盖儿等东西来顶住肝部止疼,时间久了,藤椅的右侧就被顶出这样一个大窟窿。在这些资料背后,是创作团队的不懈努力。在长达一年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先后前往遵义、延安、兰考、小岗村等地进行走访,他们还阅读了海量的报告文学,拜访了全国各地十几位党史专家。这些深入、细致的走访,不仅为节目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素材,也保证了影视演绎与英雄人物现实中的言行举止相吻合。

节目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把这些资料从历史中“盘活”,而这些资料也给节目提供了真实性支撑。正是依靠求真、求实的态度,保证了节目的真实冲击力,让这档节目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到位。亨利·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中提出“情感经济”的概念,情感会影响受众的观看选择。[3]因此,正能量的传播不能强行植入,需要的正是这一人一物之间的“润物细无声”。节目对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品质的歌颂,靠的不是主观的情感宣泄与刻意煽情,而是依托有细节、有温度的事实,将精神厚度推到最高点,达到精神高度和情感需求的高度协调,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人心。这是对历史、对时代,也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作为一档主流媒体推出的,以电视化、艺术化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的节目,《时间的答卷》无论是在创新语态还是在诠释手法上,都具有开拓性的表达。而这档节目选择在2021年“七一”前夕与观众见面,其目的无疑是用高昂的主旋律基调、精湛的艺术品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但是,这样一档节目更大的意义所在,并不止于服务于对建党百年这样一个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念。在前行的道路上,还有更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攻克。东方卫视这份形轻意重的“答卷”,在纪念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今天的人们传递忠诚的品格、信仰的力量、积极的精神面貌,激励着更多人们学习党史、传播党史,让红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新时代书写下全新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章燕,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9:86.

[2][美]约瑟夫·克拉铂.大众传播的效果[M].段鹏,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79.

[3][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2.

猜你喜欢

拉齐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十)
拉齐尼·巴依卡: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拉齐尼?巴依卡:帕米尔的雄鹰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I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九)
拉齐尼·巴依卡: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帕米尔雄鹰”冰湖中托举生命
《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五)
《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三)
《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一)
编辑们的脱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