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2021-03-26黄佳晖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传统媒体受众

黄佳晖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络和各类移动通讯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更为便捷, 大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随时获取所需的咨讯,这也使得各类新媒体呈井喷式的涌现。但同时,通过电视收看新闻节目的人数逐渐减少,报纸的销量也逐年下滑,且此种下滑趋势已持续多年,这表明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疲态。如何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的界限,找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难题之一。

2000年起,我国的互联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个人电脑迅速普及,出现了搜狐、新浪、優酷等网站,网站为了获取客户,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将电视、报纸新闻进行剪辑或编辑后再进行发布,形成了各类“网络新闻”,受众的收看方式也由过去的电视、报纸逐步转变为电脑,大量用户从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

2010年起,各类移动通讯设备全面普及,受众的收看方式第二次转变,由电脑转变为智能手机等随身设备。网络平台再次抓住机遇,开辟了全新的新闻阵地,打造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这类新媒体都以母网站为依托,在信息处理上做出变革,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移动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以人们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作为收看终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通过视听化的方式做出新闻报道,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新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新闻的素材来源更加广泛,无论是新媒体的工作人员还是注册用户,有一台智能手机就能随手拍下日常生活中有特点的事件,在简单制作后就可以在移动端上传发布。在当前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大众普遍存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传统的通过电视新闻、报纸获取信息的方式已逐渐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众需要快速获取资讯或随时浏览娱乐节目放松情绪,新媒体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类素材进行高质量、快速处理并迅捷上传,正符合大众对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而制作上的简单、易上手等特点,使得大量的人群主动参与到新闻的发布中,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创新性和推广性。

新媒体平台由传统网络平台发展而来,其运营方式上体现出较多“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新媒体不仅注重对新闻内容进行打造,还增强了平台的功能性,使平台显现出一定的社交功能,用户不但可以浏览平台提供的新闻,还可以对素材进行编辑,将自制内容上传客户端与其他用户分享,同时还可观看其他用户发布的短视频、图文等内容。除此之外,用户观看新闻后,可以在新闻下方进行评论、转发和点赞,从而带来了用户与平台,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多向式互动,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多层次的交流,提升了受众对新闻的参与热情。当用户观看某个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以后,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该新闻内容的评判行为实际上是用户进一步对该新闻事件的某种参与,这极大地促进了用户与新闻发布者,用户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并通过交流实现了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即人参与公众社交。因此,新媒体平台通过这样的“新闻社交”,增强了客户的粘性度。

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和传播上有严格的管理、审核流程,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往往较为固定。而新媒体以互联网络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条件下,各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加工处理,新媒体再根据统计出的客户信息,将不同的新闻推送给不同的人群,因此,新媒体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再拘泥于统一的格式;其次,从新闻题材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主要聚焦在国内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版块,其他文体娱乐类、历史类、科技成果展示、经济报道等题材所占比例不大,而新媒体的新闻以休闲为主,所以涉及文娱方面的内容较多,而且新闻信息量足,内容呈复合型的表现形式,能带给人较全新的观看感受。

实际上传统媒体在新闻素材的获取上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在题材的选择上却显得缩手缩脚,同类题材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收视疲劳。狭窄的新闻题材范围和单一的新闻制作方式也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同质化严重,新闻的最终呈现效果也极为相似,在新闻的创新性上难以与新媒体比拟,从而导致部分用户产生厌倦心理,逐渐由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

传统媒体新闻面向的人群是整个社会大众,其新闻必须起到引领大众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作用,因此在价值引导上,传统媒体与受众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而新媒体的新闻并不以整个社会大众为推广对象,而是通过收集、分析用户数据,再按用户喜好推送新闻,因此新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自下而上的关系,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

传统媒体的新闻在传播时,主要以电视、广播、报纸为载体,新闻内容也是由媒体自行决定,这样的方式更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教,二者身份的“对立”特征十分明显,受众缺少信息的选择性,也无法充分表达自身的诉求,从而造成受众对新闻事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新媒体以移动互联网络为依托,可实时向用户推送新闻并随时调整内容,受众在新闻的选择上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并且新媒体平台可以让受众对新闻进行议论、评判,使得信息交流极具开放性,从而提高了受众表达自身意愿的积极性,当受众的心理诉求在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后,其喜好自然更倾向于新媒体,这也是传统媒体受众粘性度不高、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传统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喉舌”的作用,对各类社会重大事件进行舆论监督,但其舆论监督更多的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因此传统媒体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后才能发声,这样的报道方式时效性不高,也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大众对某事件的看法。新媒体的新闻以网络为传播途径,信息发布的时效性较强,而且也提供了较多公众参与新闻的途径,当社会事件发生以后,某个目睹事件经过的新媒体用户即能以旁观者身份对事件进行描述并将内容上传至平台,基数庞大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便迅速集结,对事件进行评论、转发、议论,不受层层审核的限制,形成了自发的社会舆论监督,使得某一事件能够被快速聚焦,并将问题反映出来。在公众的积极参与下,新媒体的舆论效果显得更加直接有效。正是由于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时受约束较多,其对新闻事件的反映度和敏感度都滞后于新媒体,近年来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正逐渐弱化,失去了原有的舆论主体地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应积极尝试转型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新闻的传播力度。比如人民日报社有人民网,新华社有新华网,传统媒体均可以自身旗下网站为依托,以母媒体的资源为基础,打造出全新的新闻客户端。在客户端的推广上,应充分利用母媒体原有的专业性、权威性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可考虑和新媒体结成战略互助伙伴,以平台联动、传播渠道互补等方式加强对自身的推广。传统媒体必须在新闻客户端发力,才能运用移动互联网络高效的传播特性与传播优势,开辟出新闻传播的新阵地。

传统媒体应全面提升新闻的制作水平,如何对新闻素材进行编辑是新闻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整个新闻的质量。移动互联网洛环境下的新闻具有取材广泛、制作快捷和体量轻、碎片化呈现方式等特点,因此在对新闻进行制作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把握好新闻整体的构成、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阅读时长等内容,才能保证新闻制作的质量。另外,传统媒体在新闻丰富度上也应进行多方向的尝试,当前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受众不仅需要随时获取资讯,甚至更偏好于各类文艺、娱乐性节目,传统媒体可适当将新闻素材的选择范围扩大,在节目内容的分配上,增加科技、文娱、竞技等新闻的比例,从而对不同的人群产生聚集效应。

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社会舆论引导工作加以重视。传统媒体在报道高度上有自身的优势,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时效性不强的特点也十分明显,因此在打造新闻客户端时,应权衡好监管与时效性的关系,充分尊重受众对新闻的知情权及参与权。比如当某个社会事件被新媒体抢先报道以后,传统媒体可对该事件进行深度跟踪,通过专题报道、深度解读等方式,引导公众站在更高维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舆论监督更具力度。另外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虽然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增强,但也伴随着一些扭曲真相的言论,传统媒体关键时刻绝不能失语,应充分把握住“话语权”,将事实真相传递给大众。

近年来,新媒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作为新闻的传播渠道,将采集到的素材制作成社会、军事、娱乐等新闻,并以短视频、图文等方式发布到应用端,供用户浏览,这极大地分流了传统媒体的用户。传统媒体应直面挑战,将网络、客户端和新闻有效结合,打造出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的新阵地。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传统媒体受众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网络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和行动路径
数据挖掘技术在校园网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