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021-03-26景域李慧丽王辉武
景域,李慧丽,王辉武
干眼是指因泪液质、量或动力学异常改变,导致泪膜稳定性变差和眼表功能受损的一种多因素疾病[1]。主要症状包括眼干涩、疲劳感、异物感、畏光等。国内相关流行病学文献[2-6]报道,我国干眼的发病率较高,总发病率为36.1%,其中男性(24.11%)小于女性(33.7%)。本病属中医学“白涩症”“神水将枯”范畴[7]。其病因复杂多样,病程长短不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总结分析近年来中医治疗干眼的相关文献,发现许多中医学者在中医药治疗干眼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采取辨证论治,将中药内治与外治法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医治疗干眼的独特优势。本文将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等方面论述干眼,寻求干眼最佳治疗方案。
1 病因病机
《审视瑶函·白痛》[8]最早记载“白涩”之名,描述其症状为“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审视瑶函》[8]言:“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诸病源候论》[9]载:“若悲哀内动脏腑,则液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者则目涩。由风邪内乘其脏腑,外传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数见,泣竭则目涩。”对干眼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简要论述,指出其关键在于阴液亏损,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灵枢·大惑论》[10]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夫五脏六腑皆有精液,通于目者为泪”之说,指出干眼与五脏相关,五脏功能协调,精液布散如常,上输于目,化生泪液,濡养目窍。因此,五脏虚实变化对于精液输布十分重要。
1.1 从虚论之
久病或年老体衰,或过用目力,劳瞻竭视,皆可致津液精微耗损,泪液化生乏源,目失滋养。《诸病源候论》[9]言:“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其液竭者,则目涩”,说明津液精微变化和五脏关系密切。中医肝、脾、肺、肾属五脏,共同功能为藏精,生理特征为藏而不泄,满而不实。五脏各司其职,共同协作使精气运行正常,滋润眼目。五脏功能失调,所藏之精不能上注,泪液减少,日久则目珠干涩。其中,肾乃先天之本,为水脏,主津液,一身阴阳调和之本,其化生元气以助五脏之精上润目珠;若肾气不足,蒸腾气化功能减弱,津液精微无法上输于目,则发为干眼。与肾之先天相应,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上输精微,濡养眼目;若脾失健运,则“五脏之精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11],故目失精血濡润而视物干涩疲劳。肺为华盖,在体合皮,戍守于外,故易受燥邪侵扰,耗伤津液,导致伤阴而虚,使津液不足而无以宣发,故而目窍不通[12]。泪乃肝之液,肝疏泄功能主宰泪液的分泌与排泄;肝藏血,血养目,肝血不足,津液减少,泪液量亦减,发为干眼。补土派医家李东垣[13]认为,干眼因脾胃虚弱,生津不足,目失濡养发而为病;《黄帝内经·素问》[14]曰:“久视者必劳心,故伤血”,阐释了久视伤血,血虚失养而发干眼;养阴派医家朱丹溪[15-16]认为,肝肾阴虚,虚火灼津,目失津亏润养是干眼发生的主要病因,治以养阴之法。
1.2 从实论之
外感火邪致风热赤眼发作,加之失治误治,余邪未清,伏藏于肝脾肺之脉络中,久郁化火,灼伤津液,使目窍失于濡润而干涩,正如《证治准绳》[17]中所言:“乃火郁蒸于膏泽,……而珠不莹润,汁将内竭”,这一观点以刘完素之火邪论为依据,说明了实邪内聚,日久难消,化生内热,煎灼津液,致使泪液量减少而诱发干眼。吴红彦等[18]认为,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伤及阴液,导致干眼发生。黄鑫玲等[19]认为,干眼亦可由脾胃湿热或湿热内蕴,日久伤阴,损及津液,阴液减少而发。陈小华等[20]认为,泪为肝之液,肝主调畅情志,情志异常致使肝气不畅,久郁化火,津液被灼,白睛失润而发干眼。
综上,干眼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主要病因病机是五脏虚实之变,致津液不足,泪液减少,阴液不足贯穿疾病始终。
2 中药内治法
2.1 肝肾阴虚证
泪液乃肝气化生,肝之精血化养肝气,肾精化生肾气,而精血本同源,亦可相互滋养与制约,肝肾协调,精血阴阳滋养制约有度,则精血化生泪液充足,目窍滋润有常;若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虚火灼伤精血津液,阴液不足,不能滋养眼目,故而眼干难耐。于静等[21]总结唐由之教授治疗干眼的经验,唐老从阴阳入手,以补益肝肾为法,予经方明目地黄丸加减,极大程度改善了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的泪液分泌情况,缓解了眼干涩症状。马宏杰等[22]对90例干眼患者中45例予以玻璃酸钠滴眼液为对照组,45例口服杞菊地黄丸为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钟新娜[23]将确诊为肝肾阴虚证的81例患者随机分配,其中40例采用一贯煎为主方作为观察组,余41例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为对照组,治疗1个月,一贯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
2.2 肺阴不足证
肺主宣降,可布散全身气血津液,亦可通调水液代谢,宣降协调,使血脉通利,目络通畅,全身气血津液上输于目,泪液化生充足,眼目得养;若肺阴不足,宣降失调,气血津液不能布散眼目,则泪液化生不足,目窍失养而干涩不适。鲍领芝[24]等认为干眼的关键是肺阴不足,对42例辨证为肺阴不足证的患者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治疗效果显著。史俊等[25]治疗90例肺阴不足型干眼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5例为中药组,以生津润燥、清宣肺气为治法,予以参麦润燥方口服,此方由生地黄、太子参、石斛、生黄芪、赤芍、炒当归、蝉蜕、栀子组成,余45例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作为对照组,治疗28 d后,参麦润燥方内服治疗的干眼患者眼部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明显缓解,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 test,SI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炎症因子相关指标显著降低,中药组总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75.6%(P<0.05),说明参麦润燥方内服在改善干眼症状及降低炎性反应中疗效确切。杨海滨[26]对大量中医文献总结发现,多数医家治疗肺阴不足证干眼以补气润肺、滋养肺胃为治则,方用加味沙参麦冬汤,其治愈率达92.0%,可有效改善患者干眼症状。
2.3 湿热伤阴证
暑湿夹杂,湿热伤阴或脾胃湿热,水湿内聚,久而化热伤阴,致阴液亏虚,泪液化生乏源,无以滋养眼目。阴液不足乃本病之关键病因。韦春宜等[27]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将60例干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三仁汤加减内服为治疗组(30例),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为对照组(30例),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庞艳琴等[28]观察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对50例干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治疗组予以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内服,对照组予以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1个月,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的68.0%(P<0.01)。邓春燕等[29]总结苏凤哲教授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的经验,以健脾利水,清热养阴为法,中药予以清震汤加减,治疗21 d后,患者眼部干涩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4 气阴两虚证
泪液为津液的一种,乃津液化生,而气能生津,亦能行津,气的正常运行在津液输布目窍、化生泪液过程至关重要;若气虚则无力布津,水津不能上达于目,眼部阴液不足,故而发病。左韬等[30]对100例气阴两虚型干眼患者予以口服杞参膏治疗,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子、菊花、人参、五味子、薄荷、黄精、龟板胶、鳖甲胶,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6.9%。唐慧梅等[31]治疗气阴两虚证干眼时,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目之品为主,用益气生津方(组成:黄芪、葛根、枸杞子、菊花、麦冬、密蒙花、生地黄、女贞子)治疗30例患者,用药1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王晓东[32]将84例气阴两虚型干眼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2人给予中药加味增液汤治疗,组成为玄参、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南沙参、党参、石斛、肉苁蓉、丹参、麦冬、葛根,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聚乙二醇滴眼液组的78.57%(P<0.05)。
3 中药外治法
3.1 中药超声雾化治疗
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是将中医熏蒸疗法与现代超声原理相结合的一种中药外治法,利用超声波原理使中药药液充分、持久的与角膜、结膜等接触,不断地深入眼表各层组织,以达到改善眼部炎症、代谢等问题,从而缓解干眼。近年来,超声雾化在治疗干眼中应用较广,有用单味中药(鱼腥草、薄荷、密蒙花等)治疗,也有结合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复方(滋阴润目方、银耳雾化液等)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3]。童毅等[34]观察滋阴润目方超声雾化治疗干眼的临床效果,随机将50例患者分成2组,分别予以滋阴润目方(组成为石斛、沙参、白芍、麦冬、冰片煎汤取汁)超声雾化(25例)、羟糖甘滴眼液点眼(25例)治疗,28 d后,中药雾化组有效率为92.00%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桂莲等[35]观察鱼腥草滴眼液超声雾化治疗干眼的疗效,将4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分别予以鱼腥草滴眼液超声雾化(20例)、羟糖甘滴眼液滴眼(20例)治疗,治疗4周后,雾化治疗组总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55%)(P<0.05)。
3.2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离子导入是一种利用直流电原理将药物离子定向导入施药部位的治疗方法,不仅使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提高,也使药物在眼内起效速度加快,近年来中医药研究者将中药与之联合治疗干眼,提高了中药局部用药疗效。刘莹等[36]观察香丹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香丹注射液离子导入(160例),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160例),治疗30 d后,离子导入组总有效率86.8%优于玻璃酸钠组的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史薇等[37]观察离子导入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将100例干眼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予以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组50例予以加减逍遥散方离子导入治疗,治疗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为6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元朝等[38]观察川芎嗪离子导入对干眼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将30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予以川芎嗪离子导入(100例),0.9%氯化钠溶液离子导入(100例),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100例)治疗,治疗4个疗程(28 d)后,川芎嗪离子导入组总有效率96%高于0.9%氯化钠组的82%及滴眼液组的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大众生活环境、工作方式也在变化,致使影响干眼发病的因素越加繁杂,导致干眼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中医在干眼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干眼的基本病因病机是阴液不足,主要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治疗采用辨证论治,以中药内治为主导,兼中药超声雾化和离子导入等外治法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目前,中医治疗干眼的方法方药颇多,对于湿热伤阴证型的治疗极少,大多集中在对肝肾阴虚及肺阴不足的治疗上。且中医治疗效果的评价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研究样本量较小,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这些不足是中医治疗大范围推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