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分析

2021-03-26李修涛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脐部肠管先天性

李修涛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临沂 276100)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较为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儿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所致。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肠管可出现痉挛,大量的粪便可积压在其近端结肠中,最终可导致其发生便秘、呕吐、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常用方法。用开腹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并不理想,手术操作易对此病患儿腹腔内脏器的功能造成损伤。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44 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这些患儿中,有男性患儿24 例,女性患儿20 例;其年龄为0.5 ~7 岁,平均年龄为(3.4±2.8)岁;其中,有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 例,有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0 例。

1.2 手术方法

这些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在手术前,均对这些患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给予其半流质食物。医护人员加强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患儿所患疾病的认识,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辅助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手术前检查。在手术前3 ~7d,对这些患儿均进行回流灌肠。对于年龄>3 岁的患儿,在进行回流灌肠治疗期间,采用石蜡油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在手术前1 d,让患儿口服庆大霉素和甲硝唑进行治疗,以清除其肠道内的病原菌。对患儿进行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的方法是:对这些患儿均进行全身麻醉,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使其取仰卧位,将其肩部垫高。待麻醉起效后,分别在患儿脐部下方、耻骨联合、腹外直肌与脐部平行处做三个穿刺口。在患儿脐部下方的穿刺口内置入气腹针,为其建立CO2人工气腹,将气腹的压力控制在8 ~12 mmHg 之间。为患儿拔除气腹针,在脐部下方的穿刺口内置入10mm 的Trocar 及腹腔镜。在其他两个穿刺口内分别置入5 mm 的 Trocar 和10 mm 的Trocar,放置超声刀和分离钳。在腹腔镜下全面探查患儿腹腔内的情况,确定其病变肠管的具体位置。采用超声刀切开患儿腹膜内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交界处,贴合乙状结肠和直肠壁进行结扎,切断乙状结肠及直肠的动脉。环形游离直肠,在靠近直肠处切开盆腔韧带和腹膜,将直肠的近端游离至肠管中,将直肠的远端向下游离至腹膜返折下2 cm 处。环形切除直肠肌鞘,并从直肠两侧确定返折的位置,进入腹腔。对结肠系膜和直肠进行游离处理,将发生病变的结肠拖出腹腔,扩张移行部位和狭窄部位的肠管,并进行切割处理。确定拖出的结肠系膜无张力、无扭转、无活动性出血后,对结肠断端与直肠黏膜进行吻合处理。在患儿的直肠内留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固定妥善。患儿的腹腔内若无出血点,为其解除人工气腹,撤出腹腔镜器械,缝合切口,在切口处覆盖辅料。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采用χ²检验。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在这些患儿中,有40 例患儿(占90.91%)手术成功,其余4 例患儿(占9.09%)因发生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而改为进行腹部小切口手术。这些患儿手术的时间为1.5 ~11 h,手术的平均时间为(6.1±4.5)h;其手术中的出血量为110 ~220 mL,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175.4±47.4)mL;手术后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的时间为2 ~3 d,手术后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4±0.2)d ;手术后住院观察的时间为7 ~11 d,手术后住院观察的平均时间为(8.6±2.5)d。在手术后的48 h,这些患儿均可正常进食。在手术后的72 h,为这些患儿拔除引流管。这些患儿均接受90 d ~1.5 年的随访,接受随访的平均时间为(12.1±4.2)个月。手术后对这些患儿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显示,有4 例患儿(占9.09%)狭窄段的肠管无神经节细胞,对其进行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手术后均对其进行90 d ~6 个月的扩张肛肠治疗。手术后,在这些患儿中,有4 例患儿(占9.09%)发生巨结肠肠炎,且病情反复未愈,住院治疗2 次后巨结肠肠炎的症状消失。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疾病。此病的发生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因而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开腹手术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成为临床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术式[1-2]。进行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的操作简单,可有效地控制患儿手术中的出血量,且对其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患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低,其恢复的速度较快。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能够使医生了解其病变结肠的具体情况,可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3-4]。对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的切口更小,能够减轻患儿机体受损的程度,降低其手术后发生肠黏连的风险[5]。研究发现,与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开放性手术相比,对其进行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能够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使医生能够掌握患儿腹腔内的情况,了解其病变肠管的具体位置、血运的情况,减少手术操作对其骶丛神经造成的损伤,确保手术的成功率[6]。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脐部肠管先天性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