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探索

2021-03-26王苏妍刘建春

关键词:第二课堂医学院校心理健康

王苏妍,刘建春

(1 锦州医科大学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2;2 锦州医科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部署。2019 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务工作者重要性凸显。钟南山说“对新冠病患的救治中心理救治很重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努力方向是加强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治疗为主”。这需要我们未来的医生既具有健康的心理,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调节技能[1]。新时代,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多元化、环境的不确定性、网络的快速发展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医学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院校对学生除了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外,更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其特殊性,对学生共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应激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有效挖掘第二课堂的心理育人作用,成为新时期医学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2]。

一、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以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为载体,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各部门或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育人活动。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是高校凸显大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平台,重在体验和实践,旨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相关心理技能,提升其心理素养,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3]。

1.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平台。第二课堂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形式的束缚,有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的覆盖面等优势,可以培养学生共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可迁移的能力。第二课堂还可通过社会实践、课外科研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心理素质需求,弥补社会经验不足的局限性。此外,第二课堂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4]。

2.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的局限性。一是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教材选择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以心理学专业教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有的学校选择医学教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材选择缺乏针对性,仍以普适性教材为主;二是教学中仍以知识教育为主,心理机能教育和心理态度教育尤显不足,对医学生缺乏针对性,对其所需心理技能训练和品质培养不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第二课堂平台在时空、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灵活多样性,使其成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起到衔接第一课堂、拓展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重要作用,极大地弥补了医学院校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与不足[4]。

3.满足了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医学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需要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医术高超的医学人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求,也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旨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第二课堂打破第一课堂结构式、系统式教育模式,通过实践与体验式教育活动,结合心理原理,让学生不仅是掌握一种解决方法,而是掌握一类问题解决方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二、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的供给方式将从面向群体的教育对象供给转向面向个体的精准化、个性化、需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供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获得感。学校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以素质教育平台为依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特色,以学生社团为基础阵地,根据学生思想特征、行为方式、接受习惯等开展教育活动,提升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1.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校根据第二课堂特征,采用体验式、陪伴式、参与式、实践式“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医学人才教育模式。第一,体验式教育模式——由理论引导转向体验认同。学校根据第二课堂灵活性的特点,突破传统理论传授式教育模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6],将心理健康知识寓于行为训练、交互活动中,通过学生体验式认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如学校通过校园心理剧、情绪涂鸦、趣味心理运动会等体验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反思领悟,提升其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能力,并实现对心理知识的体验式认同。第二,陪伴式教育模式——由思想引领转向陪伴成长。学校第二课堂中,将思想引领转向陪伴成长模式,教师通过长期积极心理故事、心理调适方法、技能的分享,营造积极正向的心理知识氛围,帮助同学调整情绪,培养自我意识和积极心理品质,指导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成长,开启同学们内心的自我成长内驱动力,强化习惯的优势效果。第三,参与式教育模式——由权威灌输转向交互认同。学校在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7]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使“知识权威灌输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医生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病人需求、职业能力需求,激发学生相关心理知识和技能提升需求,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技能指导提升自身素养。第四,实践式教育模式——由视听影响转向实践巩固。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做到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建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专业实践活动为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为特点、学生组织锻炼为主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在观察、服务、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自我知识结构,获得心理技能和成长[8-9]。

2.教育活动内容版块化。创立以丰富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技能和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模块化教育内容。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平台。依托学校心理素质平台开展心理素养提升活动,心理素质平台设置心灵讲堂、星空夜话、校园心理剧、情绪涂鸦等教育活动,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活动策划和指导教师,链接校外优势教师资源,采用滚动项目活动运营模式。为了提高活动组织效果,学校成立第二课堂委员会,学院设立学习部、实践部,班级设立素质委员、实践委员和团支书,成立三级学生组织,保障活动有序、高效运行。二是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建立社会实践服务长效化机制,成立校级社会实践部、院级社会实践部和班级实践委员组成的三级学生组织,学校团委和二级学院团委组成的二级学校组织,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支稳定的社会实践服务队。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援助等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病人的心态和需求,了解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心理素养的需求,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相关心理技能,在行动中运用知识、提升技能,在服务中长才干,实现心理健康优化[10],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三是竞赛类活动平台。建立畅通的心理竞赛途径,链接国家级、省级相关竞赛,组织校级竞赛。建立“以赛带训、以赛促学”的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竞赛类活动,如全国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微电影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思维,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3.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化。为保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教育效果,平台应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参与平台学生进行考核和管理,建立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对平台活动不断修正和完善。一是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二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由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和校团委牵头,制定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将心理素质平台、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与记录,并实行学分制管理,纳入学生毕业考核体系,极大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质量[11]。二是建立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为贯彻发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应建立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实现“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循环过程。如每项活动结束后学生从活动精彩度、互动度、满意度、工作热情度、完成度等方面对活动进行评分,根据学生反馈和需求及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变化对活动进行修正,不断提高活动精致度和精准度。

4.师资队伍“双师”化。学校应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皆宜”的原则,聘请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有咨询服务资质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近年来,学校聘用心理健康服务资质及心理学专业背景专职教师4 人,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和资质的兼职教师41 人,让学生直接接受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推动教师“双师”化建设,支持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实践训练、专业培训和资质考核,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教师专业基础和实践经历,增加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为活动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三、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体会

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采用体验式、参与式、陪伴式和实践式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到知行合一;贴近学生发展需求和专业需求的内容设计,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教育效果考核和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有效性。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活动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专业胜任力,形成非结构化的实践教育模式。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调查显示,48.1%的学生希望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41%的学生希望多开展实验技能教学活动。在实施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既遵循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开展教育活动,又根据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实现学生个人成长与满足社会需求共存,做到了贴近学生服务社会医疗行业。

2.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落脚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是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新冠疫情发生后,2 月初对在校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身体状况在良好以上,98.9%的学生心态平稳未出现过度心理应激反应。第三届华南地区净胜心理专家高峰论坛发布的一份全国5 万人参加的流调数据显示,受访人群中抑郁占比27.9%、焦虑占比31.6%、失眠占比29.2%、急性应激症状占比24.4%[1];涂静怡等采用健康问卷对全国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4.5%[12];吴怡等对江苏、河南两省大学生调查显示,19.6%的调查对象有焦虑症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全国成人和大学的平均水平[13]。根据调查显示,疫情对我校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认同、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认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4]。

3.学分制是平台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学校将心理素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各类活动竞赛及社团组织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体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方式建设,提高第二课堂教育效果,是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的基础。要想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活动效果,使活动长期化、精致化,学分制是重要管理手段。目前,学校素质平台实行自主选课模式,社会实践和社团采取自愿模式,学生积极主动进入相关活动,保障了活动效果,为教育入脑、入心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医学院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