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2021-03-26林于良李勇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政治

林于良,李勇

(1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 苏州科技大学 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近年来,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持续发酵,围堵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领地,极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高校各类课程的融通性又似乎随着专业的细化而逐渐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孤军奋战、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我们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科学意蕴,找准着力点,将铸魂育人之“盐”融入各类课程之“汤”,调出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1.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指增加几门思政课或举办几场讲座,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激发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以及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但实践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认知不够深入,没有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将课程思政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体系。孤军奋战和单打独斗实现不了课程思政,高校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及各类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偏见,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而不是在建设思路上,把课程思政理解成一类新的课程形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打造一些时髦的特色活动、专家讲座、国情报告等新型思政课上[3],或者搞轰轰烈烈的运动式课程思政。诚然,这些创意吸睛无数,但这只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某种形式而非其全部。二是在管理机制上,还没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尚未被固化为高校现代治理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三是在具体的推进机制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权责清晰、切实可行的协同推进措施。综合看来,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停留在“以文件传达文件”的阶段,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的评价体系等协同育人机制的支持。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专业教育存在难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式融入日常专业教育,在各类课程知识体系教学中悄无声息地浸润学生的心灵,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高校不同类型学科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将价值塑造的一般性要求具体融入各类课程的各个环节还缺乏具体措施和实践探索。二是高校日常专业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教育,极易忽视追求真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如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偏重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考查,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指标不明确。为应付上级要求,实践中难免出现生搬硬套、粗制滥造的同质类课程思政项目,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获得感和接受兴趣,也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3.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相对缺乏。专业课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承担者,其课程思政能力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因学科背景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储备不足,在专业教学中不能有效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4],更有甚者认为其主要职责是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二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动性不足。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还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部分专业课教师将其视为“额外的负担”,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处于尴尬境地。三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专业的细化,教书和育人两个统一的维度被逐渐割裂,[5]部分专业课教师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深刻把握“人才培养辩证法”,致使日常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两张皮”。事实上,课程思政绝不是要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专门留出上思政课的时间,而是要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发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疏于实现课程思政的方法与技巧的训练[6],其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化,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联动机制、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入手,破解现实困境,增强协同育人成效。

1.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联动机制。科学的协同联动机制,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校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涉及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一是高校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成立领导小组,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面和详细的部署、规划和指导。要充分调动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团委、后勤、院系等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强合力,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从“条块分割”向协同互通方向发展。二是高校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经费保障、科研立项、师资培训、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完善各项常态化保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需要科学评价体系的保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从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7]。三是高校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催化剂作用。高校马院擅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同各院系建立长期的协同合作机制,帮助各院系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免除专业课教师因害怕思政理论缺失而不愿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提升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从战略高度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式融入专业教育的契合点,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要结合各类课程的自身特色,科学合理地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差异性较大、发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分门别类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进行虚假制造,对不同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也要有所侧重。如高校可以在“四史”教育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在民族历史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认同的教育等。二是要创新教育教学范式,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打通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融合点。平铺直叙和单向度言说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度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阐释好学科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内容,增强专业教学的思想性和思想教育的感染力。三是高校要结合各类课程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课程的性质和教师的现实能力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细化到具体的学科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环节中。

3.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就实施主体而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有效推进,主要依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因此,高校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育和提升。一是要切实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育人意识。教师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关键[9],专业课教师只有从思想层面真正认知认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课堂讲授的纪律边界,才能避免触碰意识形态的红线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把知识传授、能力培育、思想价值引领等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只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育人意识,将课程思政理念扎根心田,才能广纳社会信息、紧扣时代脉搏,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入手,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之“道”与专业教学之“术”的完美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二是要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但人生阅历和鉴别能力还不成熟,极易受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的“经师”,还要做引领思想、塑造灵魂的“人师”。三是要组织开展专门的课程思政培训研修活动,不断强化专业课教师对本学科专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10],夯实其推进课程思政的基本功。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考核机制。毋庸置疑,专业课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如果激励考核机制与专业课教师的投入是“两张皮”的话,势必产生负激励效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不可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