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2021-03-26魏晓妍耿子昂
魏晓妍,耿子昂
(1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2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医生,是一个医疗体系里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目前中国医疗环境下,对医生的要求可以说是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还需要有着良好的临床工作相关能力。这些能力指在临床工作中所用到的全部能力。医生的工作是与病人的生命相联系起来的,因此,这对于医生的全面素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在当今普遍实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同学仅仅将知识当作是考出好成绩的工具,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提升,而无法真正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对于学习压力较重的医学生来说。因此,如何提升医学生的临床相关工作能力成为当今医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从心理因素的方面考虑,旨在探究心理因素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四种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的影响,即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在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首次提出[1],其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和信心,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对此,本研究以辽宁省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希望可以为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相关能力和相关方面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辽宁省某医科大学2017 级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共590 人为研究对象,于2019 年9 月对其进行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于2020 年6 月对该群体进行临床相关工作能力问卷调查工作,共回收有效问卷415 份,有效回收率达70.33%。所有参加项目的学生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研究方法。第一,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同一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在学年初对大学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随后跟踪该批队列一年后,在学年末对上述学生进行个人情况基本调查和临床相关工作能力的提升统计调查,包含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其中,针对医学生个人情况,搜集了医学生性别、专业、生源地等个人基本信息。
第二,一般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用来测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该量表由Schwarzer 等人开发,后于2001 年由王才康等人进行了翻译引进[2]。其包括10 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四级评分,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
第三,医学生临床相关工作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在各种临床相关工作能力的提升采取分类变量资料收集形式。将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分为连续4 个等级:1 级为很少,2 级为有点,3 级为一些,4 级为很多。按照等级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资料使用数值及百分比形式表示。
第四,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一个虚拟变量,以本次研究对象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值为参考,高于平均值取1,低平均值取0。采用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医学生临床工作相关能力的提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关联强度指标运用优势比值(OR)及95%CI 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变量包括性别、专业、生源地三种个人特征。为了进一步验证医学生专业是否对于能力提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有所影响,我们进一步将专业与一般自我效能引入到回归方程中。所有统计分析使用Stata 13.0 软件完成。
二、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共收集有效问卷人数415 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6.75%和13.25%;约半数的学生来自本省,共210 人,占比50.60%;女性多于男性,分别为278 人和137 人。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25.86,根据在校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总值[3],当得分大于20 分时,表明大学生的自信程度处于实际能力的范围内;当得分处于平均值范围内,表明大学生的自信程度和实际能力比较符合。参照男女生不同的平均值,男生为26.9 分,女生为25.5 分,说明本次所抽取的医学生自信程度处于正常水平。
2.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由Schwarzer 编制的[4]、由王才康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标准GSES,表中项目数量为10,信度系数为0.949。本调查的观察数量为415,保留因子为1。根据王才康等人对该表的分析,证实该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因此,目前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多数采取该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本项研究采用追踪调查,从一般自我效能感到四种能力提升的调查前后共经历一年时间,有显著关联的时间顺序,避免了因反向因果逻辑而影响该研究的结果,印证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可信度高。
3.医学生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情况分布。本次研究将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情况作为因变量,从数据结构来看,医学生四种能力的提升情况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且多聚集在等级2 和等级3 两个等级中。
4.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等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一般自我效能高的医学生在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课程分析能力的提升之间OR 值最大,达到了1.39(95%CI:1.01~1.62),其后分别为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OR=1.31,95%CI:0.92~1.65)、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OR=1.28,95%CI:1.06~1.53),最弱的是主观能动性的提升(OR=1.10,95%CI:0.82~1.41)。在相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基础上,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同学在分析能力的提升上要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OR=1.13,95%CI:0.85~1.44),而其余三种能力的提升程度均低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女同学在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程度要高于男同学(OR=1.10,95%CI:0.89~1.31)。
5.专业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关系的影响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工作相关能力的提升关系上的差异,在回归中我们引入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专业的交叉项。结果显示,相较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上表现出了更强的正向相关性(OR=1.11,95%CI:0.89~1.36),而相较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上具有更强的正相关性(OR=1.24,95%CI:0.83~1.94)。其他的交叉项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基本情况。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回归分析中引入了相应的混杂因素后,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医学生在分析能力的提升、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除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外,这些相关性几乎不受性别和生源地的影响。根据Bandura 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思维决策水平、行动水平和动机水平上均有不同,这些将直接导致他们在相关能力提升方面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由于医学生未来面对的职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可以通过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而对其职业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5]。一旦医学生对其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以后,就会促进他们对未来工作相关的能力提升。不仅如此,医学同样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已有研究表明,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终身学习的态度有显著影响[6]。
此外,因医学生的课程任务较重,学业压力较大,往往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在未来工作中的相关能力。而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医学生,其学业压力往往会降低[7],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如何提升自己在临床工作相关的能力。医学生有提升他们能力的意愿,这件事情可以看作是他们对于未来临床工作的志愿动机[8],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能激发他们对自己能力提升的欲望,即志愿动机;进而会根据动机采取相应的手段,促使自己在未来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方面的提升。当能力提升后,他们对于自己在该方面的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这样便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在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方面,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影响不大。推测是由于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考研压力、就业压力等导致他们在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前,就已经存在很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医学生的学习节奏。已有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医学生,其从医意愿越大[9]。因此决定从事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其主观能动性受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明显。
2.不同专业间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在除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方面外,其余三个能力的提升区别较强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分析能力的提升程度要更高,其OR 值为1.13。而在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程度方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升程度更高,其OR 值分别为0.73 和0.62。不仅如此,在引入交叉项的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则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这和两个专业未来的工作性质有着密切的关联。
作为一名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更多的是阅读和分析影像学图像。因此在分析影像图片的过程中,对各种影像学表现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上要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则不同,他们未来工作当中更多的是接触患者和家属,接触发生发展较为复杂的疾病。因此,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将事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清楚,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寻找到治疗的突破口,这些都是一名临床医生要去解决的。因此,当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时,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在其未来不同工作性质所需要的不同能力上有着对应的提升。
3.不同地域间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与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本省与非本省之间,临床工作相关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联强度间无统计学意义。不过在分析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提升中,非本省的学生其提升等级要高于本省学生。其OR 值分别为1.05、1.24 和1.15。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心理学内容,其大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10]。推测,外省学生距离该校校址跨度普遍较大,产生环境、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适应性,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让他们对新的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从而为提升他们相应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本省学生因对环境等方面早已适应,不存在上述相关问题,因此,在相同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基础上,外省学生对相关能力的提升程度上要高于本省学生。
4.不同性别间临床工作相关能力提升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的差异。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在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升方面有较强的性别差异,而在其余能力提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沟通能力在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女生对沟通能力的提升更高,其OR 值为1.10。推测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与人沟通方面女生与男生的基础并不相同。随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女生的自信心会增加,与人沟通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体现在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高程度强于男生。
本次抽取的样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随机抽样抽取若干医学院校,调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工作相关能力的联系,形成全国性一般结论。此外,本次研究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其对医学课程的适应性较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稳定性较强;而对刚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和仅接触了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大二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临床工作相关能力的提升影响会与大三年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未来需对所有年级的医学生进行分析,以期形成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内所有年级学生的一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