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安徽中药产业升级发展
2021-03-26
(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与西药相比,取自自然,更符合“药食同源”的理念,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中医药与世界其他传统医药相比,如阿拉伯医学、阿育吠陀医学等[1],历史更为悠久,传承度最高。
自建国至今,中药产业历经70 年发展,大致呈现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产业规范发展(建国初期至1977 年),从国家级中医药研究机构及中药管理委员会成立,到中成药加工厂等相继建成,中药产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第二阶段为产业格局形成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从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建立到恢复中药材公司建制,中药产业走向规模化、工业化。第三阶段为产业现代化阶段(1991 年至2001 年),随着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中药农业重点项目实施、中成药工业技术改造推进,国家政策引导,强调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标准化。第四阶段为战略性产业阶段(2002 年至今),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出台,科研投入增加、创新平台搭建,创新驱动中药产业发展,中药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历程大致也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
一、安徽省中药产业历程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是长江淮河两大气候带的过渡地区,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居华东地区首位,全国第六位。中医药历史文化悠久,有“北华陀南新安”之称,影响极其深远。总结安徽中药产业70 年发展历程和经验,找出制约因素,有助于谋划未来中药产业发展。中药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到的环节也非常复杂,主要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流通业等环节构成[3]。安徽省中药产业近70 年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特征。
1.中药农业稳步发展。安徽省中药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历程:从早期主要依赖野生药材资源兼有小规模分散化种植,到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再到集体合作社及国有药材公司的少量集中种植,药材统购统销。实施市场经济后,放开药材购销权,中药材供应由市场调节,种植规模化逐步形成。随着本世纪初GAP 标准的颁布,中药材种植走上规模化、规范化道路;一批品种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有机产品认证。2017 年,安徽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倾力打造道地皖药品牌,促进中药材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安徽省业已形成皖北家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等三大中药材生产区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先后开展了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逐步摸清了省内中药资源现状,开展了野生资源保护和野生驯化,建设了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从统计公报中中药材种植面积数据来看,从1988 年的12.6 千公顷发展到2018 年的85.22 千公顷,中药材产值数据从1993 年的2.5176 亿元增长到2018 年的59.5646 亿元。由此可见,安徽省中药农业一直处于稳步发展中。
2.中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中药工业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和中药相关产品生产。安徽省历史上涌现了如芜湖张恒春、安庆余良卿、宿州孟仁寿和黄山同德仁制药厂等老字号,中药剂型较全,曾经有一些名优产品,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中药饮片炮制从早期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逐渐形成了现代化中药饮片工业;中药剂型从丸、散、膏、汤等发展到针、片、水、粉等;中药制作从手工生产到工厂生产,形成了中成药制造产业,目前安徽省有近百家企业从事中成药生产。从统计公报中中成药产量数据来看,从1988 年的9 374 吨增长到2017 年的45 879 吨,产量大幅增长。通过逐步实施GMP 制度,全面推行中药工业现代化,安徽省中药工业无论是饮片制造还是中成药生产,皖北均占据优势。皖北又以亳州市为主导,亳州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涌现出200 多家各具特色的优势饮片企业和中药材相关产品生产企业,2018 年亳州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318 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3.中药流通业发展迅猛。从安徽省中药流通业来看,从早期的统购统销到市场流通,从分散流通逐步形成专业、集中、大型的中药流通基地,从传统流通方式发展到现代物流和互联网交易平台,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中药材专业物流企业、专业网站和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以皖北亳州为例,它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流通基地,2019 年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线上线下贸易总额突破1 000 亿元,被誉为“中华第一药都”、“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省限额以上中药批发零售销售总额,从1999 年的6.6818 亿元上升到2018 年的180.1544 亿元,呈向上发展趋势,其中2018 年的销售总额是1999 年的27 倍左右,可见安徽省中药流通业发展迅速。
4.中药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中药农业领域看,先后开展了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了家底。在开展野生濒危药材资源的种质资源保护、驯化和人工栽培下,一批野生珍稀濒危药材实现了人工种植,如霍山石斛的组培育苗与仿野生种植实现突破,天麻和灵芝等人工栽培技术日渐成熟。亳芍、凤丹、菊花、茯苓、宣木瓜、桔梗、黄精、前胡等道地皖药实现规模化种植。断血流、霍山石斛被《中国药典》收载。从中药工业领域看,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持续推进,开展了中药饮片关键性技术研究,中药延伸产品研发科技支撑不断强化,设立了一批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近些年中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研发了“温胃舒”、“养胃舒”、“疏风解毒胶囊”、“华蟾素注射液”、“断血流片”、“葛酮通络胶囊”等中成药品种。从中药流通业领域看,构建了中药现代流通体系,开展中药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中药质量可追溯体系。安徽省现有从事中药产品和技术研发单位100 余家,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安徽中医药科学院、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催生中药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二、安徽省中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随着野生资源不断消耗、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中药材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4]。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主要发现野生中药资源滥采严重、野生植物环境严重破坏、资源保护意识差等问题[5]。根据中国客户网2019 年8 月份数据显示,安徽省野生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在全国占比分别为4.2%和2%,可见中药资源监测网络尚不完善。安徽省虽为中医药资源大省,但不是中医药强省,2015 年中药材资源总量在全国仅处于第16 位。中药产业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贡献度还不高,对现有资源保护性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中药工业发展质量不优。安徽省中药工业总量不大,按照医药制造业口径统计,2017 年,安徽省中药工业总产值尚未突破千亿,按照宽口径(含中药相关产品生产)统计初步估算不超过1 500亿元。从产业结构看,安徽省中药工业加工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中药饮片工业产值占七成,中成药工业占比较低。从产品结构看,地标升“国标”后,新增中成药品种变得越发困难,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从企业数量看,安徽省每亿人中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数量占比有优势[6],但是安徽省中成药产业发展急剧减速[7],数量优势与产业发展并不呈现正向关系。2017 年中成药产品产量占全国比例只有1.2%。可见安徽省中药工业领域中,数量优势不能带来产业的真正发展。
3.中药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安徽省中药流通业优势主要来源于中药批发领域。从中国客户网2019 年8 月份数据显示,安徽省从事中药批发企业数量占全国比值为11.3%,但是中医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全国占比只有2.9%和3.8%。安徽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买全国卖全国”,辐射带动力强,但交易仍以传统的线上交易为主,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价格指数,缺少期货市场。现代化、标准化中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中药可追溯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
4.中药科研能力不强。安徽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成果不明显。中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待深入,新产品不多;中药企业间以竞争关系为主导,竞争性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创新活动较少,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研发服务产业、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三、安徽省中药产业升级发展对策
从安徽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看,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产业亟待优化升级。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与中药产业升级具有内在同一性。结合安徽省中药发展历程中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五大发展对策,助力安徽省中药产业升级发展。
1.实施创新发展行动,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坚持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将创新贯穿于中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首先,加强中药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加强安徽野生资源变家种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库。开展“十大皖药”道地药材道地性研究。大力推动中药农业技术推广、传统技术挖掘和转化应用,提高研发能力。其次,强化标准建设和平台支撑。筹建中国中药标准研究院,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物流标准研究,建立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建立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中药质量安全。最后,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人才。支持建设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中药研发、孵化和转化能力,建设区域性的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高层次和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高等院校中医、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加强中药材种植等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培养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队伍。
2.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实现中药产业优化发展。首先,促进中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继续优化中药材生产区域化布局;完善中药工业布局;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培育相关配套企业,实施中药产业链延伸工程。在中药核心链条上,继续大力发展中药深工业产品;在中药工业辅助链条上,积极发展中药制药机械、包装材料等;在中药农业辅助链条上,发展中药材种苗、中药材化肥等;在中药服务业辅助链条上,积极培育发展与中药产业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其次,工业升级工程,打造“皖药”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新型产品,积极引导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集聚发展。完善中成药产品体系。发展传统道地中成药产品,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将特色中药制剂开发成中药新药。最后,贸易提升工程。构建中药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地位,扩展交易品种。大力发展“互联网+中药”和电子商务,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物流中心,开展期货交易,打造全国中药材市场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指数。构建从药材种植养殖到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3.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开展中药资源保护、综合利用和中药材生产,实现中药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资源监测与预警,完善重点区域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点。利用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提供预警信息,实现中药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8]。实现中药材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中药材产业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重金属及农药超标等问题[9],需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建设大宗和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和集聚区,实现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生产。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确保中药材初加工的可追溯性,打造绿色皖药。针对中药材初加工中存在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10],围绕废弃物及副产物重新利用,实现中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4.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加强皖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区域和国家战略,鼓励和扶持安徽中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扩大与欧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中药材成分分析、质量控制、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中药品种开展国际化认证。依托中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引入一批外商投资中药产业项目或产品。举办“绿色+道地”安徽中药材发展论坛,定期举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并鼓励药企到境外参加中药产品展销、交流,全面展示皖药品牌。
5.实施共享发展行动,提升中药产业社会贡献度。大力开发中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旅游产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中药产业发展成果。首先,丰富和创新中药产品体系。安徽省中药产品仍处于“饮片结构不优、成药规模偏小、延伸产品创新品种少”的格局。需鼓励企业大力开发新型产品,积极开发中药保健品。积极扶持药食两用产业,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其次,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将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健康养老新模式新机制。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打造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基地。最后,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中药材主产区和生态旅游区资源优势及新安医学特色,借助中药企业、名胜古迹以及温泉、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度假村。开发一批有浓厚中医药特色且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