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2021-03-26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人性化医疗是医学发展追求的最高层次,它是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自然形成的医疗行为。[1]我国古代有很多为人尊敬和爱戴的医学先辈,不仅是因为他们技术上的精湛,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崇高的医德与一颗仁爱之心。众所周知,孙思邈是我国首位完整论述医德之人,其医德思想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思邈是我国医德文化的创始人,当今从卫生服务体系到各大医疗机构再到医学院校都在倡导并学习孙思邈医德思想。研究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无论是对医护人员从业,还是恰当处理医患关系提高人性化医疗均具有值得借鉴的重要价值。
一、医学道德危机及其伦理诉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成为医学的主体,使医学目的与手段发生了换位,医学人文精神、医生职业情操在技术主体化的操控中渐渐消融。国内12 名著名专家签署的“促进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中关于在医学当中人性不足的七个方面包括:(1)怎样关爱病人、如何治愈病人、如何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怎样为患者提供最适宜医疗的医疗技术;(3)怎样改善诊疗技术,避免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扶植机体的自组、自控、自增的自然力;(4)怎样帮助患者降低医药成本,减轻经济负担;(5)怎样减少病人苦痛折磨、做好照料,及时提供心理社会支持;(6)怎样与病人进行沟通、倾听病人诉求并尊重其自主权;(7)怎样遵守医疗法规和道德规范[2]。正如麦金太尔呼吁追寻美德一样,她认为现代社会是“道德破碎”的“德性之后”时代,医学道德与仁学精神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走向危机。如过度医疗普遍化、常态化;医疗腐败群体化、隐匿化。近年来,受医疗领域潜规则影响,收受红包、药品提成、耗材回扣盛行,医疗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呈现“一查就是一窝”的恶性影响,[3]但单纯规范伦理难以拯救人们的道德理想,只有去“追寻美德”,才能改善现代人的道德境遇。因此,现代医学迫切需要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力量,来弥补规范伦理的不足,走出道德危机不仅需要规范伦理的约束,更需要发自内心的医德思想理论支撑。孙思邈所倡导的《大医精诚》就是以医生个人医德修养为主体的医学伦理,其中蕴含的生命观、仁爱观、精诚观等深奥的医学人文精神,既为广大医务人员的德性培养指明了方向,又奠定了我国医德文化的基础,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德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伦理指向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体现了伦理的自律和自我超越,重视行为者内在的道德品质,对现代医学道德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1.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4]认为为医之根本是“人命至重”,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医生应“志存救济”“但作救苦之心”,医者首先要做到尊重生命,就是在践行医德。当面临正遭遇疾病痛苦之人,医生应高度重视生命并对患者表示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之心,一心扑救。虽然如今是技术与利益主宰的时代,但作为医者要从心底知道医生的责任是什么,医生的精神是什么,要记住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电视剧《我本英雄》当中石亚楠书记的儿子在遇到车祸后入院,医院以没交费用而拒绝手术,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而丧失生命,而他还只是一个孩子,最富有青春与朝气的年纪。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难免存在,院方由于没交费用就置患者的生命于不顾这种行为是有过错的,这与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严重相悖。还有一些情况下,医生为了免于责任而让患者签订的知情同意书并非符合伦理的相关规范,而为了免责签订的知情同意书是有失医德风范的行为。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患关系却变得非常微妙,医生怕担责任,患者不信任医生,医患不和谐的问题比比皆是。医生应当担负起守护全人类最宝贵生命的职责,要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重视生命的内在质量和价值,这是医德文化的本源。
2.心存仁爱,以德修身。为医之德重在“仁、爱”。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医学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受各家学说流派的影响,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和道家的“保生”主张都非常重视医德的培养,在诸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师。[5]受诸家学派的熏陶,孙思邈终其一生行医至善,总结出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崇高的医德思想,体现在人命至重的仁爱之心、普同一等的行医准则、博极医源的精湛德术、淡泊明志的崇高道德等。[6]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提出要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道家心境,“大慈”、“普救”普渡众生的佛教理念,“恻隐之心”重良知的儒家思想。[7]他认为,医生必须以仁爱之心待人,要从医学人道主义出发,对病人要高度同情、怜悯。孙思邈在对待患者时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十分重视医德。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麻风病是一种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因为麻风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孙思邈对这种病人并没有歧视,在治疗麻风病的时候十分棘手,他为了能够治好病人的疾病,便带领病人到深山中进行治疗,并且亲自为病人进行护理。其中记录的“莫不一一亲自抚养”便说明了孙思邈亲自为病人护理的事情。孙思邈通过详细审视病人的病情,并且揣摩治疗的方法。根据相关记载说明,孙思邈治愈的麻风病病人已达到了六十余人。他为了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便一辈子留在民间,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并且有效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这种品德可叹可敬。他的医德闪耀着人性善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之士以义投报于患者。大医者,要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慈悲之心,把仁心仁术作为行医志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精术济世,大医精诚。为医之德贵在“精、诚”。“精”是指作为一名医生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精勤、精业。“诚”是儒家的为人之道、立身处事的中心思想,要说真话,办实事,真实可信。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学医者必须“用心精微、诚心诚意”,精”与“诚”是孙思邈对大医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首先,医者要有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孙思邈明确提出,想要成为一名大医一定要大量阅读医书,精读经典著作,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孙思邈把医术的精湛、钻研医学技术看成是一个“大医”毕生追求的目标。其次,大医者应对业务十分熟练,要全面了解疾病的本末由来进行综合分析,要有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医疗态度。随着疾病种类不断地衍生、变化,医理幽深而复杂,从古至今医学始终是一门广博、深奥的学问,医生要精益求精、勤学古训、博览群书,专心致志研习医理,要做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仅有“至粗至浅”之思断无收获。[8]医生靠精湛的医疗技术治病救人,要博极医源、精求方术。如学不精通,反而害人。最后,要始终做到精诚合一,对患者视如亲人,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
三、孙思邈医德思想对医学发展的当代价值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是后天通过长期宣教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与良知,并在良知的基础上实现知行合一,避免医生的医德缺失,弥补医疗体制漏洞,化解医患冲突,构建人性化医疗服务体系。
1.弘扬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学应当担负起守护全人类最宝贵生命的职责,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重视生命的内在质量和价值,这是医德文化的本源。医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视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医德思想非常丰富。孙思邈提倡医德与医术并重,不仅注重“内修”医德,也注重结合“外修”方式即德性主体的外在行为表现[9]来达到德艺双馨的目的。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体现了伦理的自律和自我超越,重视行为者内在的道德品质,对现代医学道德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孙思邈将医术纳入医德思想当中,认为医生应“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断提高医疗水平,靠精湛的医疗技术治病救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生的物质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改变,物质欲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百姓心中,医务人员被称作“白衣天使”,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这源于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凭借现代医学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学习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是端正医疗作风,提高医德境界和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对于医护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弘扬医德正能量,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建设有更好的作用。
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疾病进程中的一味加速剂,高尚的医德在决定医疗质量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病情的好转以及愈后。医患关系和谐与否是一个值得国家与社会重视的问题,也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国家角度说,要做好医疗机构运营方式的规划,加强医疗机构对百姓的保障性,保证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以保障百姓就医环境、缓解患者的就医情绪、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为目的,国家要做人民最强有力的后盾。如今,全国大部分的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在追逐规模的扩张,追逐新技术的开展,追逐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都促使国内大型医院纷纷进入发展“快车道”,从而忽视了对医护人员德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国家要加强对国内大小医院德性教育的重视,将医护人员的德性作为工作的考评重点。而扩大医院的规模,发展新技术,这些都是作为治病救人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要在医疗机构中多注入一些人文要素,加强医药卫生、医疗机构、全体医务人员的德性教育是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是为百姓谋求最大利益。
从医院角度说,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在重视诊疗技术与效益的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首要原则,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医院要重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培养,将医德文化作为医院发展的软实力,就是说医院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医德观去熏陶与感染医务人员的德性。医院领导、临床主任都要坚持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为全体医护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医德导向,在共同合力的作用下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医德。
从医务人员的角度说,要发自内心地为患者考虑,将医德幻化为内心的动力。大医有大爱,古今皆有之。应该学习大医思想,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人性化医疗服务好正遭受疾病痛苦的每一位患者,感同身受地为病人考虑。然而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不是万能的,但医生可以带来医学技术外的安慰与帮助,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只手,可以为患者传递温暖,每天到病人床前多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可以给患者带来身心愉悦。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说:“科学家是理智的,艺术家是感性的,而医学家则要把沉着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集于一身。”西方有位医生在自己的墓志铭留下了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说明了医生德性在提高医疗效果的重要性。
3.推进人性化医疗构建。医疗的人性化是医学界一直想要达到的理想彼岸,也是临床科室实践的主题,是靠医者的德性修养去实现的,要提高医者的道德修养来提高人性化医疗。学习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对推进人性化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孙思邈以“志存救济、一心扑救”为一生追求目标,是孙思邈成为大医的根本动力,指引着当代医生的行医标准,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医者需要树立不怕困难、一心赴救的理念,必须以救治患者为首要目的,不论有任何困难与危险,都不能有丝毫疑虑,要有普救天下众生的崇高医德思想。并且在行医的过程中不能够过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应该有将安危置于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不应该瞻前顾后,考虑自己的安危,应该全力以赴来救治病人。孙思邈以“普通一等,皆如至亲”的思想对待患者,指引着当代医生要具备高度的同情心与怜悯心,“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认为医者在行医过程中,不能区别对待,需要保持对病人的怜悯之心,将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认真救治。孙思邈恪守“淡泊明志,清正廉明”的医德思想。他一生安神定志,正直不阿。隋文帝曾招他做“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却以有病不能够胜任而拒绝[10]。唐太宗以及唐高宗也曾想让孙思邈进宫封爵,但是孙思邈为了能够留在民间为百姓治病,丝毫不为名利所动摇。他认为医者就应该以为病人治病为目的,并且不能够有私欲,应该做到无欲无求。要不为权势所惑,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崇高思想。人性化医疗是要以患者为中心,要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自然的为患者考虑,发扬医者仁心的特点。在实现人性化医疗的道路上,医生要德术并重,加强仁心、仁术的培养。医生的善良仁爱、精湛的医疗技术与有效的医患沟通是人性化医疗实践的基础与渠道。但要真正完善人性化医疗的工作,更需要临床医生把握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内涵,在关键时刻愿承担风险,担负起医者仁心的责任。
四、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现代演绎版
当今社会还是存在很多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代演绎版。其中钟南山教授在2002 年抗击非典与2020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疫中表现出的崇高大医风范就是孙思邈医德思想最生动的诠释。钟南山曾在广州医科大学毕业典礼上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就是,“在关键的时刻,在生与死的时刻,在生命的面前,医生的良心是最重要的。”这充分说明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医学技术如何发展,作为医护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医德,就是良心。感动中国人物的胡佩兰同样也是崇高医德思想的践行者。在给她的颁奖词中曾这样写道:“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胡佩兰生前对待患者的仁心仁术,精术济世的大医风范。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是值得当代医务人员学习与传承的,其生命观、仁爱观、精诚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体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医务工作者的行为标尺,可以唤醒从医者内心深处的良知。践行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德性,树立正确的医德观,从而推动人性化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