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考

2021-03-26梁晨晨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

梁晨晨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时代为中医药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条件,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中医现代化,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迫在眉睫。从古至今,中医药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的健康问题,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科学,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医药学就是人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探索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理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的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主体存在

现实的人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主体存在和实践出发点。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状态与疾病病理的科学,从古至今它始终围绕着人的行为活动展开,关注人、健康人、发展人是医学进步的目的和意义。如何理解医学视域中的人、如何认识人在医学活动中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论是传统中医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还是近代西医的“人是机器”,究其本质,医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其健康状况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现实的人是自然界有生命的个体,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现实的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2]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在此过程中,有血有肉的人受到自然环境和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首先,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文、土壤等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情况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愈发严重。常见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显性和隐性污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自然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质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造成损害。如北美死湖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日本水俣病等都是污染物的超量排放导致自然环境受损,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实例。人是自然环境的存在物,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必须重视自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次,在社会环境中当人们进行交往活动时,无形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人际沟通等因素对人体的身心影响日益凸显。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思维的产物,现实的人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和实践活动,表现为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现实的人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是关系网结上的一点,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在现代社会中,大环境下的政治经济条件、文化生活氛围等对人们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人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面临超负荷的精神压力,社会交往中过度的人际往来、沟通交流会使人们感到精神疲惫,亚健康状态成为当代人们的精神常态,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日益危害人们的健康。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明确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同时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根本上是要实现人民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现实的人是新时代健康中国和中医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核心。[5]我国的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中医将人、自然、社会视作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体的内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辨证论治”,始终坚持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人民健康为目标。中医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等理念,既是对中华文化精华的继承,又是其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确证。处于新时代的人们对于保障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中医药在新时代越来越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

二、人民对健康的向往和追求: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

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马克思人学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物质资料和产品得到不断丰富,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更加注重生存的质量,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不断变化。生态环境等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日益复杂,人民亚健康状态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的新时代,关乎生存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过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重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卫生与健康问题既是影响人民健康生活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未来医学正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辨证施治的诊疗模式和治未病的健康观念正符合这一转变进程。当前,人们的预防保健、医养健康等治未病需求不断提升,为更加全面、系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完善发展注入了需求动力。中医认为,人体的内部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功能实现动态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之维。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正是治未病理念的体现,极大迎合了当前人民的健康保健需求。相对于得病后的医治,中医更提倡过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调节情绪、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方式达到养生的目的,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实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当前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创新发展,人民对于中医药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反过来,促进了中医药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实现人民的健康需求是中医药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中医药所揭示的人的疾病和健康规律是在实践中得出的,“大医精诚”“辨证论治”等理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体现,在日常生活里中医药的诊疗方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中医药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相对低廉。“开设中医科、中药房很全面,现在发展中医药,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习近平总书记平实的话语中体现出了中医诊疗群众基础的广泛性。结合健康中国的发展要求,中医药的发展应秉持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不仅应关注身体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三、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价值旨归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未来理想社会形态中,人的健康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个性不断丰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健康的人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所谓健康既是躯体上的生理健康和意识中的精神健康,还是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是内含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状态,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新时代我国中医药事业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指出,当前中医药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6]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使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目标。

从古至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从未中断,但不同制度条件下实现人民健康的现实条件不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民是为统治阶级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器,他们是奴隶主、地主和资本的附属品,既无主体地位更无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可能。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文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考察和分析。大城市人口集中导致空气中缺乏新鲜的氧气,污浊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居民患上了各种慢性病。工人的居住环境狭小阴暗,住宅的通风、排水和卫生状况都十分恶劣,失业的厄运伴随他们左右,这样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激烈。条件最差的工人住宅和缺衣少食的生活条件成了百病丛生的根源,肺结核、猩红热、伤寒等传染病到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最贫穷的阶级怎么能够健康和长寿呢?”[7]因此,恩格斯鲜明地指出,“一个生活在上述条件下并且连最必需的生活资料都如此缺乏的阶级,不可能保持健康,不可能活得长久,这是不言而喻的。”[8]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党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健康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制度保障。在2016 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9]我们党自从成立以来,就把保障人民健康的事业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的现实国情,毛泽东号召并组织了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定了中医的社会和政治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逐渐成立,“中西医并重”成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相关的中医药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0 年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峻威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抗疫战斗。中医药在参与新冠肺炎的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清肺排毒方为代表的“三药三方”,在临床救治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安全、人民的尊严得到了保障,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拥有全新的契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中医药发展的价值旨归。

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目标指向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辩证的哲学智慧,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目标指向。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早已传播到周边国家,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医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公元10 世纪我国发明的种痘免疫法,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俄罗斯留学生前来学习,之后传遍世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 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屠呦呦发现的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王振义、陈竺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使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明显提高。从古至今,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仍应以人类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0]

实现个体的健康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是生命健康权等基本人权的具体体现,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3 月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要“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1]这既是基于当前抗疫斗争的必然要求,也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体现了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卫生领域的体现。“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12]我国在国内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同时将卫生领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出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理念。《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制定和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为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目前已传播到了183 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中药材等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全球已设立中医孔子学院15 所,将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结合,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医、太极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世界人民对中医文化和中医传统疗法的了解与认同。2019 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传统医学章节,这是中医药国际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它进入了主流医学分类标准体系,为中医药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面向世界,与现代健康理念相通,同时“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1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高达92%,是中医药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最生动的实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们要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4]自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频繁交流,4 场会见、18 通电话、5 封慰问电和1 封回信等均展现了总书记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既体现了抗疫斗争中的中国精神,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的宝贵抗疫经验,为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疫情防控和科学救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指出,“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15]在稳住国内疫情之后,面对水深火热的国外疫情增势,中国随即向意大利、塞尔维亚、巴基斯坦等国派出医疗专家组,同时向所需国家捐赠中医药产品和口罩、呼吸机等医疗器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16]中医药的发展将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家园,实现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远景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医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