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
2021-03-25邹吉忠宫玉涛
邹吉忠 宫玉涛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构筑了中国独特的同心圆政治格局,在国家制度层面形成了同心圆制度安排。这一政治格局和制度安排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以人民和民族利益为半径,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人民至上与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同心圆制度安排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充分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和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心圆制度安排的内在结构和制度逻辑
同心圆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作为圆心,是由其作为我国领导核心的地位所决定的。“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主峰”,也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自然是同心圆的圆心、同心圆政治格局的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回顾中国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才摆脱了被欺凌被奴役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国家制度的根本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圆心不动摇,这是同心圆制度安排的根基,是同心圆政治格局的基础。
党的全面领导是同心圆制度的内在必然要求。在同心圆制度安排中,作为圆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的角色地位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总结汲取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责任。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削弱部分领导权甚至放弃部分领导权的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中国共产党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全面执政、全面掌权,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的政治责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党始终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是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出的新要求。
同心圆制度是以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为半径的制度安排。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是同心圆的半径。是否能够维护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是检验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也是能否得到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前提。中國共产党成立后,始终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为“半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尽可能画出了最大同心圆,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也因此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构筑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同心圆制度是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的制度结晶。从统一战线理论视域来看,我国的同心圆政治格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国家团结、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国家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实践。即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进行。在国家发展和治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不同民族和宗教背景的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参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长期维持着国家内部的团结、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国家秩序。这也是同心圆制度安排的基本内涵。
同心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安排。在进行同心圆制度安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革命和执政的根本政治理念,贯彻落实到革命和执政的方方面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政治力量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前进方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政治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成为国家的领导核心、稳居圆心地位、得到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已经融入同心圆制度安排中,为同心圆政治格局实现充分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目标提供了政治灵魂。有了灵魂,同心圆制度安排才能长期稳定的存在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把我国各族人民、政治力量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同心圆制度安排的社会基础与历史逻辑
统一战线是同心圆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新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一个政党的力量很难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及时制定了统一战线的策略,把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的中间阶级,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力量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尽可能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不同的形式。这些统一战线有共同点,即主要体现了两个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特别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有了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到了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才有了坚实的根基。第二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使得中国共产党联合了一切可以联合、可能联合的力量,既壮大了自己又削弱了敌人,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力量的联盟。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这些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统一战线也成为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为依托,坚持走人民战争的路线,积极动员发动全国各族人民、政治力量参与到反对各类敌人的斗争中去,形成了符合近代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的同心圆制度安排。
政治协商是同心圆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制度创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召开和运行同样充分体现了同心圆制度安排,也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的声明,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这意味着,当时绝大多数的民主党派已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组织筹备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构筑了不同于西方政治对抗、恶性竞争的政治结构图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的系列制度安排构筑并不断发展完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同心圆政治格局,特别是形成了新型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构筑符合中国实际的同心圆政治格局的政治安排和伟大实践。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同心圆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形势和国家发展情况推动同心圆制度安排进一步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即这统一战线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范围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中国大陆范围内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中国大陆范围之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这两个联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广泛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巩固发展,同心圆制度安排也日益成熟健全。
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构筑同心圆政治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同心圆制度在新时代的全面成熟和创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及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都有了历史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要尽可能地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凝聚最大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也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确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托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家制度体系、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人民和民族利益为半径,以充分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目标,形成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的同心圆制度安排,构筑了更具作用力和生命力的同心圆政治格局。
同心圆制度安排的现实意义与制度效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反帝反封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面貌,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奠定同心圆制度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这也初步彰显了同心圆制度安排的优势和威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成为中国革命最可信赖的领导者、组织者,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革命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各革命阶级及其政治力量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根本制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并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构筑同心圆制度的政治格局和制度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发挥执政党的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且深刻的伟大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也不断建立和完善,为党的执政、国家稳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在此后的艰难岁月中,正是因为有了同心圆制度安排的优势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各种困境和磨难,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分体现出同心圆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实践效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在同心圆制度安排的优势和作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内部的制度结构也有效避免了西方国家制度下的政治对抗、恶性竞争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了同心圆制度安排的优势,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目標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奇迹。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着更加充足的条件、坚实的基础。
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心圆制度安排必将发挥出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圆制度安排的优势已经在新时代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将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深化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我们有理由相信,同心圆制度安排将为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任务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此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维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按时甚至超前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点在充分发挥同心圆制度安排的优势作用。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哲学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8dal02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