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消除阻碍国内大循环的流通堵点
2021-03-25刘瑞
刘瑞
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阶段重点
从“十三五”规划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具体内容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即去除生产过剩产能(集中在钢铁、煤炭、汽车、建材等),去除商品积压库存(集中在钢材、原材料、商品房等),去除金融杠杆,降低生产成本,补上发展短板。“十三五”收官之年,五项任务基本达成阶段性目标。由于2020年出现的特殊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还会继续,然而中央也作出了新的判断和决策,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这个战略性判断和决策的国内背景之一或许是:一方面,生产领域经过五年“去产能”政策实施,煤炭、钢铁、汽车、商品房等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已经得到压缩或控制,但在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在疫情暴发之后,产能过剩不再是主要矛盾,而物流不畅则是突出问题。因此在部署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应当把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作为一个打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主攻方向。
对于产能过剩与物流不畅的理论解读,最经典的是马克思的资本周转与循环原理。这个原理有几点认识:首先,在社会化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也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因此也受商品规律约束。其次,商品生产第一推动力是货币资本,货币资本投资之后形成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完成生产过程之后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经过流通之后又变回成货币资本。整个“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资本在这个循环之中保值增殖。单个资本生产和流通依序循环,多个资本则可以在各自依序循环基础之上交叉进行,并出现闲置资本游离。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也是如此。生产与流通是不能相互割裂开的,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再次,“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然而决定资本增殖的关键不是资本循环的生产时间或是流通时间,而是其中创造价值的劳动时间。因此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是互斥的,对资本保值增值起的作用不一致。“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越吻合,在一定期间内一定生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价值增殖就越大。”而流通时间则是对资本增殖起消极作用的,因此要尽可能的缩短流通时间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循环。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重要。最后,流通时间分为出售和购买两个时间段,产生相应流通费用,包括纯粹的流通费用(如买卖时间、簿记、货币)、保管费用(如储备、仓储)、运输费用等。国民经济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入到流通领域,流通外延及其相关费用增加不少,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流通费用内涵依然是这三个主体部分。各种费用都可以内化为这三部分。
依据以上基本原理分析当前提出的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就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第一,我国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初,主要任务是解决生产供给方面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生产成本偏高、金融杠杆过高和经济发展短板过多的问题。随着生产供给侧改革阶段性任务目标的达成,流通供给侧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需要适时启动流通供给侧改革阶段。第二,产能过剩与物流不畅同时存在肯定会形成严重的库存积压;然而其中任一情况发生,也会产生库存。如果当前在产能过剩大大缓解的情况之下,库存还存在,就可以推定物流不畅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了。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导致生产资本无法正常良性循环,而流通领域的物流不畅同样也导致商品资本无法正常良性循环。第三,流通供给侧的改革核心应当是缩短流通时间和降低流通费用。除了按照流通费用三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降低流通费用外,更重要的是缩短流通时间。现代经济体系中,更为关键的是使商品出售时间缩短,完成商品流通的“惊险一跳”动作。第四,缩短流通时间的根本举措是用空间换时间。因此缩短流通地理距离是缩短流通时间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具备这个空间距离物质基础之上,才能有条件提升流通的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重点建设流通供给侧并不意味着放弃生产供给侧,需要认识上加强辩证思维。首先,二者關系既然是循环统一的,因此绝不能只顾流通而不顾生产,或者反过来只顾生产而不顾流通。应该是在开展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仍然要继续推进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二者关系既然是循环依序进行的,因此改革与建设的步骤、重点也就是分步实施的,同步并举效果未必好。应该是在生产与流通这个关系之中,明确当下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化解矛盾和问题主要方面为工作指向。这也是我国多年来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宏观调控的经验之谈。这个经验运用在当下是合适的。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是在分步完成了各项分阶段任务之后实现的。这个时间并不需要严格限定,一切取决于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可能就没有供给侧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固定一说,自然也就没有各自的倒计时一说。因为国民经济运行中,总会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旧的解决了,又会来新的。在解决矛盾和问题过程之中,国民经济就获得了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上升的过程。
在面对中美贸易战和世纪疫情双重冲击的局面之下,中央提出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新格局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健全国内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而要达成这项任务,就需要建立健全国内流通体系,使其现代化。因此,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成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由于循环涉及到生产—流通各个方面和领域,因此在明确了主攻方向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寻找堵点和痛点,针对问题改进工作。
大循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建立满足稳定而健全的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流通体系
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立健全已经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因此流通体系现代化的最主要任务是满足这个要求,防止这两个链条上发生流通脱链现象,不能出现流通断点。通常所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实际上是一回事,犹如一个钱币的正反面。处于这种产业链供应链之中的企业,对上游企业是产业链节点,对下游企业是供应链节点。产业链分成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和外部配套件产业链。在大而全的一体化集团公司之下,几乎所有的核心零部件和外部配套件都在内部生产和提供,因此流通大部分内部化。发生的外部流通主要是一次性出售和一次性购买。然而这种境况是少数,大部分的现代化产业都是社会分工化程度极高的产业,其核心零部件和外部配套件都需要通过外部流通来满足。对于高度依靠外部供应和销售的企业,满足流通需求有两种基本选择:或是建立自组织流通机制,或是依赖他组织流通机制(第三方物流)。实事求是而言,自组织流通机制与他组织流通机制具有各自特点,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曾经有一段时间,第三方物流被誉为最佳的流通机制引进到国内流通领域,效果差强人意。对于大宗货物卸载和大型运输机械运用的物流形式(如港口、码头),这种他组织流通机制是有专业化和高效率优势的,但是对于零散货物和分布式运输的物流形式(如批发零售超市),自组织流通机制反而具有内在交易成本可控的优势,也具有高效率。所以,依据不同的产业链供应链特点建立不同的流通机制是必需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催生国内生产链供应链全面重组,也势必催生相适应的流通机制选择和重组。关键是要找到更具效率、更具节约流通时间优势的流通组织机制。
大循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建立起更加通畅的流通运输方式及网络
生产在供给端,消费在需求端,因此物流在两端之间直线距离越短,时间越短,效率越高。而现实中大量急需商品积压在流通中,就是因为走了许多弯路和冤枉路。所以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就是尽量走直路,减少弯路,缩短路途。做到这一点,需要流通硬件和软件的高度契合和配合。流通硬件包括传输基础设施和传输工具,通常由五种流通方式组成:船运、航运、铁运、路运和管运。流通软件包括传输线路设计、传输规制、传输信息管理等。其中,流通效率最低的是传输过程中形成的空载往返率,而流通效率最高的是传输过程中形成的满载往返率。要减少空载率提高满载率,就需要利用现有流通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规划,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形成网络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因此,要大大便利流通提高流通效率,关键是要形成满足高效流通需求的综合运输体系。
大循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建立协调生产—流通利益的平衡新机制,将流通利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正如理论上所论证的那样,就商品的价值创造而言,生产领域创造价值,其中生产时间中的劳动时间是创造价值的关键。流通领域是实现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得不经历的环节,其中付出的流通劳动也创造一部分价值,流通资本投入也因参与价值创造活动而要有要素回报,最终作为附加值随同商品出售而获得补偿。但是,所有这一切付出以及利润回报都是附加的,都是以销售出流通的商品为前提的。商品是“皮”,流通是“毛”,皮不存焉能有毛?更不能出现买椟还珠、本末倒置的反常现象。经常去日韩的人都有体会,日韩人送礼品非常讲究,礼品都有精美的包装,但是比较起我国国内的礼品包装就显得朴实大方多了。而我国国内商品普遍存在着过分讲究包装、过度包装的现象。这种过度包装一点也不增加商品使用价值,但是却增加了流通企业的利润。流通领域追逐利润最大化,势必侵蚀生产领域的利润,导致造的不如卖的赚钱。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愿意生产,都去经商,结果就会回到了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的重商主义时代。化解生产与流通之间利润分配不公平的市场化之路是充分的市场竞争,让利润平均化规律调节生产和流通之间的利润分配。然而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达不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的环境。当下存在着实体经济难做,实体经济不如虚拟经济赚钱快的现象。流通领域不完全是虚拟经济,但是部分流通领域的利润的确存在虚高现象。一些地方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有意无意地推升了流通产业的利润虚高。因而,要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也需要对流通利润加强调控,促进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打破流通领域的行政和经济垄断。
大循环与双循環新发展格局需要建立信息技术进步改造流通带来的新管理方式
从国民经济整体循环角度看,流通时间趋向零是最佳状态,零库存、零销售、零流通是理想。因此流通的变革方向始终是减少流通时间,以更快捷、更便利、更高效、更便宜为要求。完善流通组织、流通体系和流通制度是需要的,但是这些都有赖于技术条件。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流通带来影响和冲击。当下正处于信息技术全面进步和推进的时代,这给流通领域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流通组织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信息技术的变化,需要改变,比如数字货币、虚拟交易、扫码交易就带来流通金融结算方式变化,在老年人群、传统小微企业群中遭遇不适应;而另一方面,适应信息技术的新流通组织和方式还在探索和试错中,比如跨境电商形式。当新的流通组织和方式尚未建成健全时,旧的流通组织和方式也不会轻易退出。期间会出现巨大的空档,产生新旧对立矛盾和交易成本。比如线上销售和线下送货,线上交易和线下交割,制造与销售同步完成,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引发不止市场交易行为本身变化,也引发市场交易前后行为的变化。有许多交易行为存在规制真空,给利用技术进步的奸商创造可乘之机,伤害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所以,需要在大力采用信息技术来升级流通方式时,也需要小心谨慎跟进规制,更新管理方式,化解新的流通矛盾。
大循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然需要对流通产业的大投入
通过长期建设,我国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工具改造都有长足进步,有的流通工具如高速运输和海运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国内高铁八纵八横格局已经趋于形成。这使得我国具备了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流通体系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到来,也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新的流通产业需要有更大的投入。投入的重点要进行选择,比较而言,信息技术中重点在5G基站和数据库,运输流通方式中重点在网络配套设施,区域布局上重点在流通死角。如果有更加雄厚的资金支持,可以把连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跨渤海海底隧道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也可以把扩大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跨河大桥、穿越西南和西北部地区主要山脉的隧道工程列入未来流通产业的大投入项目。归根结底,流通大发展的根本是以空间换时间,地理空间距离的缩短就是流通时间的减少,就是国内大循环的提速。
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和分工
根据70多年来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为政府和改革政府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经验。这个经验适用于当下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因为绝大多数流通基础建设和流通工具使用,都是公共产品。世界范围内的经验都表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要高于市场。所以在未来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主角。但是政府不是全能的,也不能包揽一切,因此需要在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各自分工,并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热潮之中。一般而言,政府在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审批、特别项目实施和管理、重点资金筹集、流通领域的各种乱象治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市场主体在子项目施工,一般项目设施运营管理,面向基层用户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个市场主体是一个集合,包括了国企、民企和外企。随着中国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帷幕拉开,会有许多拥有竞争实力的国际企业愿意进入这个市场。因此不应该拒绝和排斥,相反应当积极的引入,采用国际通行商业运作方式接纳外资进入。中央已经明确,大循环绝不是封闭式的,而是更加开放式的。因此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入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加入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应该是正当举措。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责编/潘丽莉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