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但是”为支点,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2021-03-25夏静
夏静
【关键词】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但是”;教学思考
说理文是一种以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一般来说,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来确立其观点。说理文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统编语文教材六上的《只有一个地球》以“分论—立论”的顺序,依次摆出三个论据进行论证,进而提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观点,是一篇具有严密逻辑性和较强思辨性的说理文。全文以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但是”四次反复,勾连论据,铺陈论证,层层推导出观点,融逻辑、思辨、情感、知识于一体,论述准确生动而又清晰严谨。
一、“但是”是课文结构的支点
通览全文,结构清晰。第一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论证部分,第八至第九自然段是立论部分。论证部分的最大特点是作者通过四个“……但是……”句式分别强调了地球的渺小,不会再长大;地球的资源有限,肆意滥用将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如果地球不能居住,人类也很难移居他处。四个“但是”,支起三个论据,知识层层叠加,情感层层累积,推演层层递进。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述,层层推进,使读者顿生危机感与紧迫感。如此,在结构上对应了课文题目,使“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在内容上得到反复强调。且文章在立论部分进行总结,提出观点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可见,“但是”既是作者行文论证的支点,也是文章统整论点、论据、论证的支点。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整体入手,紧紧抓住“但是”这个结构支点,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全文内容,进行板块梳理,区分论证与立论两个部分。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默读或自由读等方式阅读并发现“……但是……”句式在论证部分反复使用的情况,以“但是”为基础支撑陈述相关论据,对文章进行逻辑梳理。梳理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三个论据的主要内容以及证据链关系,进而着眼于全文,进行系统梳理。学生可以先围绕“但是”勾连的内容进行阅读,感悟其与课文题目的内在联系,再阅读文章的总结、立论部分,体味其中的关联,对课文建立起整体、统一的认识。由此,“但是”作为全文结构的支点,便有了教学价值。
二、“但是”是教学脉络的支点
我们讲的“阅读”实质上是“阅读理解”。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低到高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解码”,即建立语词符号与语义的链接;第二,“解释”,即通过“表层编码”建立“篇章格局”建构“情境模型”;第三,可称之为“解悟”,即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形成深刻的、自己的理解。如何达成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讲究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即形成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实际上很具体,是和阅读对象——文章体式相关的。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理文,品析课文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观点的,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很显然,本文的论据部分是以“但是”为支点进行表达的,集逻辑与思辨于一体。因此,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应以“但是”为教学脉络的支点,进行教学的层次建构。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个板块:谈话交流,了解文体及结构。这一板块主要通过师生对话,回顾说理文的三要素,并据此了解课文大致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论证部分,发现以“……但是……”句式为结构支点的表达特色,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板块:自主品析,明晰说理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由“但是”勾连的内容,引导学生填写“学习单”(见表1)来推动学习活动。其操作要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抓住关键语句品析“……但是……”的思辨性。如品析第一至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壮观”和“渺小”两个词语,结合“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等相关数据,通过“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一比较,再联系“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一补充式的强调进行思考、辨别,从而真正认识到地球“渺小”。这是一个以辩证思维抓住主要矛盾,揭示问题的过程。二是围绕“但是”,以理性思辨引发感性体验,激发学生“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的欲望。三是引导学生发现每一部分在结构上存在的关联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三个论据统筹起来,发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层层深入,建构逻辑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
第三个板块:迁移感受,自由表达。教师可以围绕“……但是……”句式进行阅读,感受作者简练明确、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进而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使用的所有关联词,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并鼓励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见图1),运用“但是”以及其他关联词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同时,以“但是”为教学脉络的支点,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应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尽可能呈现出本文的逻辑结构、思辨意味、心理变化及情感发展线索。
三、“但是”是思维训练的支点
从“……但是……”句式本身来看,“但是”表示转折,这种结构的表达,凸显了思辨性,彰显了议论文的论证特质。从“但是”连接的语词、句段来看,凝练、概括的语言充满张力,涵盖丰富的科学知识、社会常识和生活经验,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从“……但是……”叠加表达的过程来看,文本论据之间有了逻辑关联,这就使得论据紧扣课题,层层递进,也使得观点的提出顺理成章,表现出作者清晰的行文思路及论证逻辑。“思维教育”是杜威教学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鉴于“但是”形成的文本资源特点,教师要充分用好文本,以“但是”为支点,设计并指导学生通过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
思辨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教學中,教师要紧扣“但是”句式,带领学生学会思辨,用一种辩证的思维体味课文语言、领会课文思想,让语文课堂多一点理性光芒。如教学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把“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这一问题抛出,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但是”前后的内容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学生可以主要围绕“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以及“能否在火星和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两个话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补充一些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还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课文《宇宙生命之谜》,引入关于火星、月球的知识,帮助学生搭建思考、判断、推测的支架,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可见,学生在围绕与“但是”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辨的过程,有高阶思维的高效参与,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当然,在其他三处与“但是”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也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给予学生自主思辨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在沉吟中体悟思辨,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四处“……但是……”句进行思辨后,还应适时引导学生“回头看”,启发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在整体的背景下把握逻辑关系,促进整体融通,建构学习图式。
综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具有鲜明的表达特色及独特的教学价值。因而,教师以“但是”为支点,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是合适的,也是与作者之匠心相映照的。